央視首頁 > 小泉參拜靖國神社

小泉參拜留下的思考
08月22日 16:01

    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在日本國內外引發的政治風波,表面上已趨於平靜,但日本新聞媒體卻在就此事對日本內政外交的影響,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討。

  “參拜”首先激化了日本國內的政治矛盾。據《每日新聞》報道,815這一天參拜靖國神社的人數高達12.5萬,大大超過去年7萬人的規模,而現場左派與右翼勢力鬥爭之激烈也為歷年所罕見。狂妄的右翼分子甚至當著警察的面對左派人士大打出手。小泉的參拜行為已在日本國民中引起了新的混亂。尤為嚴重的是,日本右翼政治家代表性人物、內閣副官房長官安倍晉三得寸進尺,在18日公然宣稱:“如果首相堅持每年連續參拜,就不會年年都引起中韓等國的反對了”。

  “參拜”對日本外交造成的嚴重影響也不容忽視。日本媒體幾乎都認為,小泉的政治決斷與其説“不是最好的選擇”,莫如説“沒有比這更糟的選擇”。名古屋大學的川田埝教授在《參拜靖國神社留下的疑問》的評論中指出,小泉首相在日本面臨的諸多矛盾中優先選擇了參拜靖國神社,説明他缺乏全球戰略眼光。作為國家領導人,他太缺乏深思熟慮。

  無論小泉本人對參拜作何反省,靖國神社作為一個重大的原則問題,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繼續存在。日本《每日電視臺》主持人甚至斷言,要想徹底解決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也許還需100年。

  這決不是聳人聽聞。因為日本在正確認識歷史方面,存在太多的干擾。其中除了右翼勢力有意美化侵略和歪曲歷史外,日本政治家的態度也是一大障礙。戰後初期,美國根據自己的戰略需要,非但沒有觸及軍國主義的根源,保留了昭和天皇和天皇制,而且釋放了大批戰犯並讓其主政,因此日本戰後在戰爭責任問題上一直未做也不想做認真的反省。日本政治家們所做的是設法隱瞞歷史真相,或用曖昧的語言,模糊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的性質。

  對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日本學者和政治家都含糊地稱“那場戰爭”或“太平洋戰爭”;對日本軍國主義被迫宣佈無條件投降的“815”,稱為“戰敗日”,後又改為“終戰日”。在這裡,日本有意混淆了侵略戰爭與反侵略戰爭的性質;把包括甲級戰犯在內的戰死者全部視為為天皇和大日本帝國盡忠的英雄。小泉首相反復強調,參拜是為了向創下今日日本繁榮與幸福的戰死者表示感謝與敬意。他們把以史為鑒、深刻反省歷史視為“民族自虐”,把外國要求日本反省歷史、反對參拜靖國神社視為“傷害日本人感情”與“干涉內政”。

  參拜靖國神社還隱藏著一個更為現實、更為險惡的用心。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日本高級官員告訴記者:鋻於當今的國際環境,日本雖無條件和可能再發動一場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但日本不願承認在二戰中失敗的情緒卻根深蒂固。日本《産經新聞》的一篇社論説:“向為國捐軀的戰死者慰靈,是國家的義務,是最低的禮節。從事這種參拜的主持者如果不是國家代表就毫無意義。如果現在胡亂對待過去的戰死者,那麼將來日本有一天再次面臨危險時,有誰願意為國家盡忠。”

  聯想到日本最近一再叫囂要加緊制定“有事立法”,逐漸擴大參加維和部隊的規模和放鬆對其使用武器的限制,以及爭做所謂“普通國家”等就會明白,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究竟意味著什麼,就更值得深思了。因此各國人民,尤其是日本鄰國,決不可掉以輕心。 (陳志江)


責編:  來源:光明日報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