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南水北調世紀工程正式開工

朱鎔基:重視南水北調沿線水污染問題
12月25日 16:50

  2002年1月8日國務院召開第五次全國環境會議,朱鎔基總理在會議上談到"十五"期間環保工作需要抓好的重點任務時説,要抓緊三峽庫區和南水北調工程沿線的水污染治理。這些方面務必要抓出顯著成效。東線方案距離最近、投資最少,但沿線污染相當嚴重。必須高度重視解決水污染問題。

  在日前聽取國務院有關部門領導和各方面專家對南水北調工程的意見時,朱鎔基指出,南水北調工程是解決我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問題的特大型基礎設施項目。根據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制定“十五”計劃《建議》,要“加緊南水北調工程的前期工作,儘早開工建”。

  朱鎔基強調,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同節水、治理水污染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關係,務必做到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污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南水北調工程的規劃和實施要建立在節水、治污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

  我國是水資源短缺的國家,同時,水資源在時間和地區分佈上很不均衡。北方黃淮海流域人均水資源只有501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六分之一,是我國缺水最嚴重的地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北方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日趨尖銳。許多河流斷流、湖泊乾涸,地下水過量開採,地面沉降塌陷,水體污染嚴重。一些地區因缺水而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直接危及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由於缺水,不僅制約北方地區經濟社會的正常發展,而且影響全國的可持續發展。為解決北方地區嚴重缺水問題,從50年代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就組織各方面專家對南水北調進行了長期勘察調查和可行性研究。長江是我國最大的河流,水資源豐富,年平均徑流量約為9600億立方米,入海水量約佔徑流量的94%以上。因此,有條件從長江流域調出部分水量。

  在這次座談會上,水利部部長汪恕誠、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董事長屠由瑞、國家計委副主任劉江就南水北調中的有關問題進行了彙報。他們全面彙報了近年來有關部門和專家對南水北調工程的調研論證和工程實施意見。據彙報,南水北調工程包括西線、中線、東線三個調水方案,彙報對這三個調水方案進行了分析比較。

  兩院院士、著名水利專家、清華大學原副校長張光鬥,水利部原副部長何璟,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潘家錚,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黎安田,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鄂竟平,淮河水利委員會主任寧遠等專家在會議上發了言。他們一致認為,南水北調工程勢在必行,應儘快開工建設,並對南水北調工程的總體佈局、建設原則、實施步驟,以及需要注意解決的一些重要問題,發表了許多很好的意見。

  朱鎔基在聽取部門彙報和專家們意見後,作了講話。他説,北方地區特別是華北地區缺水越來越嚴重,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實施南水北調工程是一項重大戰略性措施,黨中央關於制定“十五”計劃《建議》要求,加緊南水北調工程的前期工作,儘早開工建設。國務院將按照這個要求,週密部署,精心組織,加快工作進度。

  朱鎔基説,解決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必須突出考慮節約用水,堅持開源節流並重、節水優先的原則。目前,我國一方面水資源短缺,一方面又存在著用水嚴重浪費的問題。許多地方農田澆地仍是大水漫灌,工業生産耗水量過高,城市生活用水浪費驚人。因此,在加緊實施南水北調工程的同時,一定要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大力開展節約用水。要認真制定節水的規劃和目標,絕不能出現大調水、大浪費的現象。關鍵是要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充分發揮價格杠桿的作用。逐步較大幅度提高水價,是節約用水的最有效措施。現行的水價過低,既不利於節約用水,也不利於供水事業的發展,必須堅決改革,理順供水價格,促進節約用水。

  朱鎔基説,水污染不僅直接危害人民的生活和身體健康,影響工農業生産,而且加劇水資源短缺,使有限的水資源不能充分利用。在開展南水北調的規劃和實施過程中,必須加強對水污染的治理,如果不治理水污染,那麼調水越多污染越重,南水北調就不可能成功。一定要先治污,再調水。

  朱鎔基説,在規劃和實施南水北調工程中,要高度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這個問題非常重要。生態平衡一旦遭到破壞,就會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特別是對於調出水的地區,要充分注意調水對其生態環境的影響,一定要在週密考慮生態環境保護的條件下才能實施調水工程。

  朱鎔基強調,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勢在必行,但是各項前期準備工作一定要做好。關鍵在於搞好總體規劃,全面安排,有先有後,分步實施。同時,要認真搞好配套工程的規劃和建設。加快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現在條件基本具備。近期開始分步實施,經濟實力可以承受。同時,加快一些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既可以有效拉動國內需求,開拓傳統産業市場,又可以為經濟持續發展增加後勁,促進經濟良性循環。

  朱鎔基指出,南水北調工程浩大,涉及面廣,任務艱巨,對可能遇到的困難要有充分估計。工程方案要作更加深入細緻的研究論證,並要繼續聽取各方面專家和社會各界的意見,以作出科學決策。


責編:薛藍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