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路和格局 |
12月25日 10:43 |
|
|
國務院批准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提出,調水線路分為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
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相互聯通,可逐步構成以“四橫三縱”為主體的總體佈局,有利於實現我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置格局,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要從根本上緩解黃淮海流域、膠東地區和西北內陸河部分地區的缺水問題,三條調水線路都需要建設。年內開工的工程貫通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江河。
東線工程:利用江蘇省已有的江水北調工程,逐步擴大調水規模並延長輸水線路。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揚州江都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並連接起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出東平湖後分兩路輸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經隧洞穿過黃河;另一路向東,通過膠東地區輸水幹線經濟南輸水到煙臺、威海。規劃分三期實施。
中線工程:從加壩擴容後的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閘引水,沿規劃線路開挖渠道輸水,沿唐白河流域西側過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後,經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在鄭州以西孤柏嘴處穿過黃河,繼續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規劃分兩期實施。
西線工程:在長江上遊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遊築壩建庫,開鑿穿過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巴顏喀拉山的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遊。西線工程的供水目標主要是解決涉及青、甘、寧、內蒙古、陜、晉等6省(自治區)黃河上中游地區和渭河關中平原的缺水問題。結合興建黃河干流上的骨幹水利樞紐工程,還可以向鄰近黃河流域的甘肅河西走廊地區供水,必要時也可相機向黃河下游補水。
長江是我國最大的河流,水資源豐富,多年平均徑流量約9600億m3,特枯年有7600億m3。1997年全流域實際用水量1737億m3。長江的入海水量約佔天然徑流量的94%以上,從長江流域調出部分水量,緩解北方地區缺水是可能的。
考慮到我國的地形地貌特點、水土資源的分佈與組合狀況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要求,經過近50年的勘測、規劃和研究,在分析比較50多種規劃方案的基礎上,分別在長江下游、中游、上遊規劃了三個調水區,形成南水北調工程東線、中線、西線三條調水線路圖8),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相互聯接的“四橫三縱”總體格局。利用黃河貫穿我國從西部到東部的天然優勢,通過黃河對水量重新調配,可協調東、中、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需求關係,達到我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優化配置目標。
東線、中線、西線三項工程的年調水總規模約380~480億m3,相當於黃淮海平原和西北地區增加一條黃河的水量,可基本緩解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狀況,這個總體佈局是合理的。
瀾滄江、怒江等西南諸河水資源量豐沛,大部分流出國境,水利部從50年代開始就組織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從這些河流調水可能性,工程難度很大。從發展戰略上考慮,合理調配水資源在地區間的不平衡,補充我國西北地區的水資源不足,從瀾滄江、怒江等西南諸河調水,遠景可能是需要的。水利部在研究西線工程的後續水源時初步考慮了從這些河流調水的方案,構成西線工程的遠景設想,是總體佈局的延伸。根據西北內陸河地區發展規劃及其對水資源的需求,在2030年以前尚不需要從這些河流調水。從雅魯藏布江調水的“大西線”設想沒有現實的技術可行性。
東、中、西線共同實現我國水資源優化配置 南水北調工程的三條調水線路既有各自主要的供水目標和合理的供水範圍,又是一個有機整體,共同實現我國的水資源優化配置。在一定條件和時間九三條線可相互利流,尤其可通過適當調整黃河水量分配,使南水北調工程與北方東、中、西部水資源相互補償。 東線或中線工程的興建,可替換出黃河下游的30-40億m3引黃水量,增加黃河中上遊供水量,暫時代替西線工程的部分供水;同樣,西線工程實施後,當漢江、淮河出現嚴重缺水,中、東線供水不足時,由國家統籌安排,西線工程的調水量也可通過黃河向華北補水。東線、中線都可向白洋淀供水,補充海河流域生態用水。因此南水北調各條線路的修建,可共同實現我國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對北方地區特別是黃淮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都將起重要的支撐和保障作用。
|
責編:薛藍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