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老莫”餐廳:目睹中俄關係的難忘往事 |
12月02日 15:21 |
|
|
新華網北京11月30日電(記者劉江 張言)今年60多歲的王兆忠曾是北京莫斯科餐廳的廚師長。他常常驕傲地告訴人們,1958年,在慶祝前蘇聯建國40週年的活動中,這家餐廳迎來了中共高層官員朱德。王兆忠為他製作了兩個巨型糖花:一座克裏姆林宮,一座天安門。
這只是王兆忠不平凡的職業生涯中的一個鏡頭。事實上,在他服務了近40年的這家餐廳中,親眼目睹了許多中俄關係的難忘往事。
莫斯科餐廳是新中國成立後北京的第一家西餐廳,北京人親昵地稱之為“老莫”——對中國人來説,“老莫”的稱謂意味著親近和尊重。
1954年,包括莫斯科餐廳在內的蘇聯展覽館建築群在北京建成。在舉辦了“蘇聯經濟及文化建設成就展覽”之後,餐廳開始對外營業。
這座俄式建築的富麗和豪華即使在今天仍然令人震撼。據説,其設計者為原蘇聯中央設計院,建築材料十分貴重,甚至使用了大量黃金。
餐廳看起來更像是一座小型宮殿,恢弘的穹頂有兩三層樓高,各種雕塑和裝飾繁複華美,充滿了絢麗的色彩。王兆忠第一次進入這個富麗堂皇的餐廳就被它深深吸引了。在當時中國普通百姓的眼中,能在這裡工作實為一種榮耀。
餐廳主理的是俄式大餐,當時邀請的廚師中蘇各佔一半。由於菜式高檔,環境華貴,服務一流,莫斯科餐廳很快揚名京城。
莫斯科餐廳成為中蘇紅色友誼中最溫情和柔美的段落。除了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共同理想,布拉吉、魚子醬、銀餐具也給人們增添了浪漫和優雅。這裡所折射的俄羅斯民族的深厚文化傳統,給中國人留下了美好印象和深刻影響。
上個世紀50年代初,來莫斯科餐廳就餐的大多是當時的蘇聯專家、官員和國外歸來的知識分子。就餐需要憑餐券而不是付錢,門口站立的不是服務員而是武警。即便在時局動蕩的“文化大革命”期間,莫斯科餐廳仍然生意興隆,保持著賓客盈門的景象,成為當時極為凋敝的餐飲行業的一個異數。一些幹部子弟成為這裡的常客。後來,在許多“文革”題材的作品中,莫斯科餐廳成為故事的重要場景。
經過短暫的中餐改革,莫斯科餐廳很快恢復了西餐傳統。
進入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使籠罩在莫斯科餐廳的政治和特權色彩逐漸淡去。在消費者心目中,莫斯科餐廳成為一家歷史悠久、服務上乘、真正意義上的餐廳。雖然現在北京開了大大小小的數十家西餐廳,但是莫斯科餐廳仍然是其中的翹楚。
餐廳經理許義婷説,“我們餐廳一個月的供貨量,往往是其他很多餐廳一年的數量”。
現在,莫斯科餐廳的人均消費一般是100多元人民幣,儘管並非西餐廳中最昂貴的,但無疑仍高於普通百姓的接受能力。所以,來這裡就餐無形中也顯示了經濟實力。由於餐廳溫暖、濃厚的懷舊氣氛,來此就餐的客人多是家庭成員和朋友,而少有商務往來。很多人的父輩或者他們自己,都與俄羅斯文化具有某種聯絡。餐廳中悠揚的背景音樂往往是人們所熟悉的旋律。人們默念著《小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紅梅花兒開》的歌詞——那些關於青春、友情和理想的美好記憶。有趣的是,餐廳工作人員到俄羅斯大使館找音樂資料時發現,那位30多歲的俄羅斯官員對那些歌曲的熟悉程度好像還不如中國人。他所提供的俄羅斯現代音樂,甚至被客人認為缺少“俄羅斯味”。
餐廳的很多工作人員都曾去過俄羅斯,雖然那是異國他鄉,可他們卻感到似曾相識。
“老莫”輝煌的過去對於餐廳年輕的一代來説更像個古老的傳説。但是,關於俄羅斯的大事他們幾乎都樂於了解,且普遍認為普京是個“值得欽佩的男子漢”。(完)
|
責編:周陽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