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農民進入建設小康生活新階段 |
11月06日 14:37 |
|
|
新中國成立至十一屆三中全會,面對連年戰爭留下的滿目瘡痍和在生存線上掙扎的廣大農民,在中國共産黨的帶領下迅速恢復生産,在很短的時間內基本解決了吃飯穿衣的問題。十一屆三中全會至十三屆四中全會,中國共産黨又帶領全國人民在農村成功地進行了以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為主的一系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大大解放了生産力,廣大農民迅速過上了溫飽生活。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産黨繼續帶領全國人民,積極推進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廣大農民成功地進入了建設小康生活的新階段。
一、新中國成立至十一屆三中全會,農民的吃飯穿衣問題得到基本解決
解放前夕,舊中國的經濟已處於崩潰的邊緣,連年戰爭使生産力遭受極大破壞,市場蕭條,物價飛漲,人民收入水平低下,廣大農民過著食不果腹、衣不避體的貧窮生活,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據統計,194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僅有43.8元。
新中國成立後,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面對連年戰爭留下的滿目瘡痍,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土地改革、興辦農業合作社等,使農業生産和農村經濟迅速得以恢復發展,農民收入迅速增加。據統計,“一五”期間農民收入年均增長率達到10%左右,195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3元,比1949年增長66.7%。收入快速增長,迅速解決了農民的吃飯穿衣問題,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提高。據統計,“一五”期間農民的生活消費支出水平年均提高6%。解決了吃飯穿衣問題的廣大農民,對新中國和共産黨充滿了熱愛與感激之情,以極大的熱誠投入到新生活的建設中,使新中國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
但是,此後的二十多年間,由於政治運動等種種因素的影響,農村經濟進入了曲折發展階段,農民的生活水平徘徊不前,溫飽問題沒有得到完全解決。1978年仍有2.5億農民的生活水平還處於貧困線以下。1957-1978年的21年間,農民人均純收入由73元提高到133.6元,平均每人每年僅增加2.9元,年均增長2.9%;生活消費支出由人均70.9元提高到人均116.1元,平均每人每年增加2.2元,年均增長2.4%。
二、十一屆三中全會至十三屆四中全會,農民生活實現了第一次跨越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黨的領導下,農村率先實行了以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為主的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解放了生産力,農村經濟迅速擺脫了長期以來的徘徊局面,得以迅速發展,農民收入大量增加,農民生活明顯改善。
(一)農民收入迅速增長
197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僅133.6元,1981年超過200元,1983年超過300元,1986年超過400元,1988年超過500元,1989年突破600元,達到601.5元。與1949年相比,1989年農民收入增長了12.7倍;與1978年相比,增長了4.5倍,年均遞增28.5%,遠遠快於前30年年均遞增4.4%的速度。在收入普遍增長的基礎上,富裕農戶越來越多,到1989年,年人均純收入達到500-1000元的農戶佔40.4%,年人均純收入超過1000元的農戶佔12.9%。
在純收入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時,現金收入也迅速增加,在收入中的比重迅速提高。長期以來,由於農村經濟處於半自給的狀態,農民的現金收入很少,佔收入的比重一般在50%以下,農民改善生活的能力低下。1978年這一比重為41.9%,1989年提高到70.8%,提高了近29個百分點。
(二)農民生活實現第一次重大跨越
恩格爾系數是從消費結構反映生活質量高低的指標,聯合國糧農組織根據恩格爾定律制定了貧困與富裕的劃分標準,恩格爾系數60%以上為絕對貧困,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30%以下為最富裕。統計資料顯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民生活實現了兩次重大跨越。1984年,農民的恩格爾系數降到59%,實現生活質量的第一次重大跨越——由基本解決吃飯穿衣問題到溫飽。
(三)農民生活發生巨大變化
農民生活迅速實現由基本解決吃飯穿衣問題到溫飽的重大跨越,給農民生活帶來巨大變化。主要表現在:
生活消費水平迅速提高。1984年,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達到273.8元,比1978年提高1.7倍,年均增長18.2%,人均食品消費支出162.3元,比1978年提高一倍,年均增長12.8%。
食品消費數量大幅度增加。1984年,農民人均消費:糧食267公斤,比1978年增加了10公斤,其中細糧209公斤,增加了70公斤;食用油4公斤,增加一倍;肉類10.6公斤,增加4.8公斤;蛋類1.8公斤,增加1.3倍;魚蝦1.7公斤,增加一倍。
住房面積迅速擴大,質量提高。1984年,農民人均住房支出達到32.1元,是1978年的8.7倍,年均增長43.3%;人均住房面積13.6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5.5平方米,年均增加近1平方米。住房質量也明顯改善,鋼筋混凝土結構和磚木結構的住房佔50.8%。
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量顯著增加。過去農民夢寐以求的“四大件”進入了農民家庭,代表更高消費水平的電視機也逐步進入農民家庭。1984年,每百戶農民擁有的自行車為74.5輛,比1978年增加了一倍;縫紉機42.6台,增加了0.8倍;鐘錶151.5隻,增加了1.2倍;收音機61.1台,增加了0.8倍;電視機(主要是黑白電視機)7.2台,而1979年僅0.4台,可以説是從無到有。
三、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農民進入了建設小康生活的新階段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在面臨先通貨膨脹後價格持續下降、嚴重水災與嚴重乾旱持續交替出現的嚴峻國內形勢,在面臨亞洲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增速減緩的不利國際環境,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審時度勢,英明決策,制定了一系列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政策,包括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等。這些措施的落實到位,確保了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農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收入水平由過去僅以百元計量提高到要以千元甚至幾千元計量。
(一)農民收入保持快速穩定增長
1989-2001年,農民收入由601.5元提高到2366.4元,增長近3倍,年均增長12.1%。收入水平提高,現金收入以更快的速度增長,大大提高了農民的購買力和改善生活的能力。2001年農民的現金純收入人均為1748元,比1989年的426元提高了1282元,增長2倍,年均增長12.5%;現金純收入佔純收入的比重達73.9%,比1989年提高了3.1個百分點。
(二)農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消費水平大幅度提高。2001年農民生活消費支出1741.1元,比1989年提高了1205.7元,增長了2.3倍;食品消費支出人均832元,比1989年提高了539元,增長1.8倍;恩格爾系數也進一步下降為47.8%,比1989年降低了7個百分點。
消費結構升級。1989年農民的生活消費結構是“一吃二穿三住”滿足生存需求的特性明顯。在農民的生活消費支出中,食品支出佔54.8%,衣著支出佔8.3%,居住支出佔19.7%,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佔6%,醫療保健支出佔3.1%,交通通訊支出佔1.6%,文教娛樂支出佔5.7%,其他支出佔0.8%。進入建設小康階段後,農民的生活消費支出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吃、穿、住等生存性消費支出所佔比重明顯下降,用於自身發展和享受生活的消費支出比重增加。在2001年農民的生活消費支出中,食品支出佔47.8%,衣著支出佔5.7%,居住支出佔16%,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佔4.4%,醫療保健支出佔5.5%,交通通訊支出佔6.3%,文教娛樂支出佔11.1%,其他支出佔3.2%。食品、衣著和居住支出分別比1989年下降7個、2.6個和3.7個百分點。
食品消費質量提高、結構優化。農民由過去只講究吃飽轉變為講究吃好,主食消費比重下降,副食消費迅速增加。2001年,農民人均食品消費支出832元,其中主食消費支出247元,佔29.7%,所佔比重比1989年下降4.2個百分點,副食消費支出365元,比1989年增加230元,年均增長4.5%。農民的熱量攝取過去主要靠糧食,現在的熱量攝取來源已變得豐富多彩。1989年在農民每日攝取的熱量中,來源於糧食的熱量佔82.6%,2001年這一比重下降為69.1%,下降了13.5個百分點。農民每日的脂肪、蛋白質攝入量大幅度增加,2001年農民人均每日攝入的脂肪、蛋白質為49.5克和70.1克,分別比1989年增加了17.8%和13.6%。
2001年農民人均消費糧食238公斤,比1989年減少4.6%;人均消費動物油1.5公斤,比1989年減少5.6%。有利於身體健康的食品,如豆類食品、植物油、奶及奶製品、水産品和水果及其製品的消費增加。2001年農民人均消費豆類食品5.7公斤;植物油5.5公斤,比1989年增加66.7%;奶及奶製品1.2公斤,比1989年增加26.3%;水産品4.1公斤,比1989年增加95.2%;水果及其製品20.3公斤,比1989年增加2.7倍。
耐用消費品消費有較大幅度增長。在溫飽階段農民追求的“新四大件”得到極大普及。2001年,農民平均每百戶擁有彩色電視機54.4台,比1989年增加14倍;電冰箱13.6台,比1989年增加14倍;洗衣機29.9台,比1989年增加2.7倍;電風扇129.4台,比1989年增加2.8倍。現代家庭生活的許多耐用消費品,如電話、移動電話、空調、電腦等也進入了農民家庭。2001年,農民每百戶擁有電話機34.1部、移動電話8.1部、空調1.7台、組合音響8.7台。
居住條件改善。2001年農民人均住房面積為25.7平方米,比1989年增加了8.5平方米,增長49.4%。其中:磚木結構的住房13.8平方米,比1989年增加了4.5平方米,增長48.4%;樓房面積6平方米,比1989年增加了6平方米,增長6.5倍。在住房條件改善的同時,農民也開始注意住房衛生和舒適。2001年,87.1%的農戶居住的住房帶有衛生設備;67%的農戶使用的是安全飲用水;44%的農戶的住房擁有取暖設備,其中:0.8%的農戶使用的是空調,5.8%的農戶使用的是暖氣,37.4%的農戶使用的是火炕。
精神生活日益充實。隨著農民生活由解決溫飽進入建設小康,物質生活得到極大豐富,各種耐用消費品在農村得到普及。同時,農民意識到了知識、信息和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將更多的消費支出用於滿足精神生活消費的需求。2001年,農民用於文教娛樂的支出人均193元,與1989年相比提高了5.2倍;用於交通通訊的支出人均110元,與1989年相比提高了近12倍。
(三)農村貧困人口迅速大量減少
2001年,農村貧困人口290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為3.2%,與1989年相比,貧困人口減少了7300萬人,平均每年減少608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8.4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下降0.7個百分點。
|
責編:小荷 來源:國家統計局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