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13年經濟盤點展輝煌畫卷

科學技術事業的新跨越
11月06日 14:22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隨著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科教興國戰略的全面實施,我國的科技實力顯著增強,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縮小,科技事業實現了新的跨越。科技事業的蓬勃發展,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一、科技體制改革逐步深化,科技與經濟的結合日益緊密


  為解決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科技與經濟相脫節的局面, 1985年黨中央做出了《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1996年國務院又發佈了《關於“九五”期間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在兩個決定精神的指引下,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並取得積極成效。

  在科研機構的改革方面,第一批由10個産業管理部門所屬的242個技術開發類院所企業化轉制工作已全部完成,第二批院所的轉制也大部分完成了工商註冊工作。在推進技術開發類科研機構向企業化轉制的同時,公益類科研機構的改革也在2001年拉開帷幕,首批4個部門102個科研機構的改革工作正在進行中。截止到2001年底,全國已有869個政府部門所屬的科研院所進入了企業集團或轉制為企業,直接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

  在改革科技撥款制度方面,逐步改變了科研機構的經費單純由國家包攬的狀況。科研機構通過轉讓技術、開展社會服務、開發新産品等方式積極增加收入,科研經費的來源渠道不斷拓寬,自籌經費所佔比重不斷增加。2001年全國科研機構共籌集科技經費784.2億元,其中自籌資金225.2億元, 佔28.8% ,比1991年提高了16.6個百分點。科技撥款制度的改革,減輕了國家財政的負擔,也使科研機構增加了活力。

  作為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技術市場從無到有,健康發展,有效地促進了科學技術成果的推廣和應用。2001年全國技術市場共簽訂技術合同23萬項, 成交金額782.8億元;平均每份技術合同成交金額為34萬元, 是1991年的9.4倍。我國技術市場的持續穩定發展,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轉化,促進了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改變了科技與經濟長期脫節的局面。

  主要由科技人員創辦的民營企業迅速崛起。截止到2000年底,全國民營科技企業總數已達8.6萬家,從業人員為559.1萬人,全年總收入達到14639.5億元,分別是1996年的2倍、3倍和5倍。我國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正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生力量。

  
二、科技計劃順利實施,科技活動廣泛開展


  90年代以來,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貫徹落實,我國各項科技計劃順利實施,基礎研究得到加強,發展高技術、實現産業化工作得到大力推進。

  (一)發展基礎研究,重點領域達到世界水平

  基礎研究是科學技術事業持續發展的根基。為保證基礎研究的穩步發展,我國不斷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扶持力度,2001年全國用於基礎研究的經費支出52.2億元,是1991年的7.4倍;全國投入基礎研究人員7.9萬人年,比1991年增長近三成。

  為支持基礎研究,1984年以來國家已投資建成了150多個重點實驗室。經過多年的建設,這些實驗室已成為我國基礎研究和科研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科研成果不斷涌現。據統計,2000年國家重點實驗室籌集研究經費14.8億元,承擔科研項目9322項,全年取得獲獎成果297項,發表論文17419篇,當年畢業研究生3635人。

  為進一步提升我國基礎研究水平,穩定基礎研究隊伍,198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成立,為我國基礎研究的穩步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91年至2000年,基金會共累計資助項目近5萬項,資助經費64億元。從1991年起,我國開始實施旨在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工作的“攀登計劃”,更加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基礎研究工作的開展。至2000年,該計劃共實施項目369項,累計落實資金12.3億元,發表論文10749篇,其中有4051篇發表在國際刊物上。

  “知識創新工程”自1998年實施以來,已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基礎研究成果。如完成了中國水稻基因組“工作框架圖”和數據庫,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大鼠附睪中一種抗菌肽基因,HT-7超導托卡馬克實驗獲重大進展等,同時在人類基因組、古生物和古人類、黃土古氣候和東亞季風、納米、新核素合成等領域的研究也取得了突出進展。

  我國基礎研究的迅速發展,縮小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距離。據主要反映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水平和成果的國際檢索工具《科學引文索引(SCI)》所收錄的論文數統計,2000年我國《SCI》論文數為30499篇,已從1987年居世界第24位躍升到第10位,這從一個方面反映了我國基礎研究的水平和國際地位。

  (二)高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高技術産業健康發展

  始於1986年,旨在跟蹤世界高科技發展前沿的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經過廣大科研人員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艱苦奮鬥,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據不完全統計,“863”計劃實施以來,在民口6個領域共資助項目近5千余項,獲國內外專利2000多項,發表論文47000多篇;累計新增産值560多億元,産生間接經濟效益約2000多億元。“863”計劃的實施,使我國在生物工程藥物、通信設備、高性能計算機、中文信息處理平臺、人工晶體、光電子材料與器件等高技術領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突破並掌握了一批關鍵技術,縮小了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高技術研究帶動了我國高技術産業的發展。近年來,以航空航天器製造業、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醫藥製造業、精密儀器製造業為代表的高技術産業快速發展,增幅明顯高於全部工業企業的平均水平,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日趨明顯。據初步統計,2001年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全年實現總産值2123.2億元,增長22.8%,增幅高於全部工業平均水平的10個百分點;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實現總産值6894.7億元,增長19.3%,增幅高於全部工業平均水平的7個百分點;醫藥製造業實現總産值2018.9億元,增長18.7%,增幅高於全部工業平均水平的6.6個百分點。

  高技術産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國高新技術産品出口的大幅度增長。90年代以來,我國高新技術産品出口額以年平均30%的速度大幅度增長,2001年達464.6億美元,是1990年的17倍。由於高新技術産品出口的增長遠高於同期出口貿易的平均增長速度,這使得我國高新技術産品出口額佔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由1990年的3.5%提高到2001年的17.5%,高新技術産品出口已成為我國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重要帶動力量。

  發展高科技、實現産業化的政策措施,推動了我國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的發展,區內高新技術企業不斷增加,就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經濟呈持續快速增長的態勢。據對全國53個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的統計,2001年區內企業數已達2.4萬家,年末從業人員數達294萬人,分別是1990年的14倍和23倍。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利用高新區局部優化的良好環境實現了快速成長,2001年國家高新區技工貿收入、工業總産值雙雙突破萬億元大關,達到11928.4億元和10116.8億元,分別是1990年的155倍和170倍。在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光機電一體化、新能源和環保等産業方面,高新區正成長為我國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的重要基地。

  (三)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進展,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的科技計劃順利實施

  “國家創新計劃”是1996年國家為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和技術創新能力,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企業技術進步機制而實施的一項計劃,經過幾年的努力已取得積極的進展。2001年國家共組織了647項重點技術創新項目和1329項國家級重點新産品試産項目,完成了80項重大技術裝備的研製及鑒定驗收。以建立企業技術中心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加強,目前國家重點企業中的工業企業已基本建立了企業技術中心,其中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已有289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已經超過2000家。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2001年投入技術開發經費353億元,佔企業銷售收入的比例達3%以上,當年完成新産品開發15212項,新産品銷售收入達3256億元,新産品實現利稅402億元,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

  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用於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政府專項基金。創新基金自1999年6月啟動以來,共批准立項2900余項,安排資助資金23億元,其中2001年安排8億元。創新基金為營造有利於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和發展的良好環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科技攻關計劃”始於1982年,其宗旨是集中全國主要科技力量,對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遇到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進行聯合攻關。計劃實施以來,獲得大量科研成果,取得巨大經濟效益。其中僅“九五”期間就安排了上萬個國民經濟急需解決的科技攻關項目,五年間投入資金總額112.1億元,獲得的科技成果有很多達到了國際水平。

  “星火計劃”是引導農村經濟走上依靠科技進步的發展軌道和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的一項計劃。計劃的實施,增強了農民的科技意識,先進實用技術在農業生産中得到廣泛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至2000年底,“星火計劃”已累計完成項目近5萬項。其中,2000年實施項目1889項,當年落實資金155.5億元,新增産值315.9億元,上繳稅金31.5億元。

  
三、科技投入增長,科技實力增強


  90年代以來,我國科技隊伍發展壯大,科技經費投入大幅增長,一大批舉世矚目科研成果的取得,表明我國科技實力顯著增強。

  (一)科技人才隊伍發展壯大,人員結構不斷優化

  90年代以來,我國科技活動人力資源迅速增加,國有企事業單位擁有的專業技術人員以年均6.4%的速度增長,到2001年末已達2169.8萬人,平均每萬人擁有專業人員達3414人,是1990年的3倍。

  科技人員隊伍不斷壯大,素質有所提高。到2001年,全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已達314萬人, 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207萬人,分別比1991年增長37.4%和56.7%;科學家和工程師佔科技活動人員的比重由1991年的57.8%提高到2001年的65.9%,增加了8.1個百分點。

  (二)科技經費投入增加,科技發展後勁增強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我國科技經費投入穩步增加。2001年全國科技經費支出總額達2312.5億元,是1991年的6倍; 按科技活動人員計算的人均科技經費支出額由1991年的1.7萬元提高到2001年的7.9萬元。2001年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R&D)支出1042.5億元,是1991年的6.5倍,R&D佔GDP的比重已達1.1%,位居發展中國家的前列。

  90年代以來,為確保科教興國戰略和各項科技發展計劃的順利實施, 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 國家仍逐年加大科技投入,國家財政對科技事業的投入以年平均14.7% 的速度遞增, 2000年財政對科技的撥款已達575.6億元,是1990年的4.1倍。

  (三)科技産出豐碩,成果舉世矚目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和重視下,經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刻苦攻關,我國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國家科技實力大為增強。其中我國自行研製的“神州”號無人飛船的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進展,向實現載人飛行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兩係法雜交水稻技術、水稻基因圖譜的繪製、體細胞克隆羊的誕生、轉基因試管牛的問世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等技術的突破,使我國生物技術總體水平接近發達國家;高清晰度電視、“神威”計算機、12英寸單晶硅材料、6000米無纜自製水下機器人的研製成功、皮膚幹細胞再生技術、納米技術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國在相應領域躍入世界先進行列。

  據統計,1990-2001年間,我國重大科技成果累計登記量為37萬項;其間累計頒發國家科技進步獎5103項,國家發明獎1298。這些重要科技成果的取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90年代以來,我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發表的科技論文數量逐年增加。2000年,我國科技人員在國內科技期刊發表科技論文18萬篇,是1989年的2倍;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數量也保持增長,2000年我國科技人員在國際上發表的期刊論文近5萬篇,是1989年的4倍,按論文數量排序,我國已從1989年的世界第15位躍居到第8位。

  為鼓勵和保護髮明創造,促進技術交流和經濟發展,198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正式實施。《專利法》的實施,帶動了我國專利事業的快速發展。1990-2001年間,我國國內外專利申請量以年平均16.4%的速度增長,2001年當年申請量已突破20萬件。在申請專利中科技含量較高、具有國際可比性的發明專利申請增長較快,2001年我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達到3萬件,佔國內申請總量的比重為18.1%,比1990年上升了2個百分點。專利申請量特別是發明專利申請量的大幅度增長,反映出我國發明創造活動日益活躍和國民知識産權保護意識不斷增強。1990-2001年,我國國內外累計專利授權量為71.2萬件,其中2001年為11.4萬件。在授權的專利中,大批專利成果得到應用,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國專利事業的快速發展,從一個方面反映了我國的創新能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90年代以來,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成就是巨大的,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依然突出。如科技投入不足、企業創新能力較弱、科技整體的國際競爭力不強、科技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有限等,我國科技發展的現狀同發達國家相比、同我國經濟建設的需求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還任重道遠。我們必須堅持以鄧小平同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思想為指導,積極推進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使我國的科技事業走上持續快速發展的道路,為加快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做出更大貢獻。


責編:小荷   來源:國家統計局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