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13年經濟盤點展輝煌畫卷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11月06日 14:14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一直處於國家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更是將科技和教育事業擺在了國家重中之重的發展領域,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中提出了教育適度超前發展的方針。

  
一、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事業發展回顧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先後於1985年、1994年和1999年三次召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分別提出了《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全面部署和動員實施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制定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1999年國務院還批准了《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明確了我國不同階段的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和基本方針。去年召開的基礎教育工作會議,再次強調了基礎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石作用。

  20世紀80年代,我國教育事業在恢復和結構調整中發展,教育質量得到顯著提高,辦學條件得到改善,特別是高等教育得以恢復,規模擴大,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90年代以來我國教育部門在堅持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方針下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創新,教育經費投入大幅度增加。高教改革進一步深化,在“九五”後期按照“共建、調整、合作、合併”的方針,對高等教育進行了全局性的管理體制改革和佈局調整,已基本形成了中央和省級政府兩級管理、以省級政府管理為主的新體制。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不斷深入。為適應終身學習和知識更新的需要,建立和完善了繼續教育制度。在新的世紀裏,素質教育進入實質階段,正在實施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改革、招生考試改革和評價制度改革將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的積極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工作取得歷史性進展,到2000年年底,我國已順利實現“兩基”目標,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人口覆蓋率達到85%,“普九”驗收的縣(市、區)總數達到2541個,11個省市已實現“普九”。作為“兩基”目標的組成部分,掃盲工作舉世矚目,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共掃除文盲4872萬人。根據人口調查資料,我國15-45歲青壯年文盲率由1990年的10.4%下降到2001年的4.1%,下降了6.3個百分點。2001年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和初中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9.1%和88.7%,高中和大學入學率也分別達到42.8%和13.3%。2001年我國6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7.7年,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增長了2.5年,與1990年相比增長了1.4年。每10萬人口中擁有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數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其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由1990年的1422人上升到2001年的4087人,增長了將近2倍;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由8039人增長到11534人,平均每10個人中有1.5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3344人上升為34351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37057人下降到33829人。

  20多年來我國教育立法有了很大進展,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起,我國已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和一批國家與地方教育法規,我國的教育已走上了依法治教的道路。

  希望工程、春蕾計劃、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以及西部大開發中的兩個教育工程(即“東部地區學校對口支援西部貧困地區學校工程”和“西部大中城市學校對口支援本省、自治區、直轄市貧困地區學校工程”)對改善貧困家庭和地區兒童入學條件和普及義務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20世紀90年代及本世紀初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


  2001年各級各類學校數達到135萬所,在校學生3.2億人,平均每4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人是學生,國人接受教育的機會大大增加,同時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教育規模最大的國家,教育人口比重由1990年的22.2%上升到2001年的26.6%,增長了4.4個百分點。

  (一)九年義務教育有計劃、分階段實施,“兩基”目標順利實現

  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及其後發佈的《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使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及其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了到2000年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包括初中階段的職業教育),即在佔全國總人口85%的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初中階段入學率達到85%左右,全國小學入學率達到99%以上。全國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使青壯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根據分區規劃、分類指導、分佈實施的原則,經過教育戰線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以上目標在2000年順利實現。在此基礎上2001年又有32個縣(市、區)通過“兩基”驗收。青壯年文盲率降至4.1%,比1990年的10.4%下降了6.3個百分點。“兩基”目標取得突破性進展。

  由於學校佈局調整和學齡人口的減少,小學校數和在校學生在90年代後期逐年減少,但小學入學率顯著提高,男女童入學率差異縮小。2001年全國共有小學在校學生12543.5萬人(見圖1)。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達到99.1%,這也是連續三年該指標保持在這一水平,比1990年的96.3%提高了2.8個百分點,特別是女童入學率由1990年的94.8%上升到2001年的99.01%,提高了4.2個百分點,男女童入學率差距也由1990年的2.9個百分點縮小到2001年的0.07個百分點。

  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使我國初等教育得到快速發展。2001年全國共有初中6.66萬所,在校生達到6514.4萬人,比1990年增加2597.9萬人,增長了64%,年平均增長4.7%。校均規模由1990年的533人增加到978人,增長了84%。

  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小學和初中輟學率顯著持續下降,分別由1994年的1.85%和5.11%下降到2001年的0.27%和3.12%,分別下降了1.58和1.99個百分點。而小學畢業生升學率和初中畢業生升學率則分別由1990年的74.6%和40.6%上升到2001年的95.5%和52.9%,分別增長了20.9和12.3百分點。

  2001年全國小學和初中專任教師分別為579.77萬人和338.57萬人,其中小學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97%,比1990年的74%提高了23個百分點,初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為89%,比1990年的47%提高了42個百分點,基礎教育教師隊伍素質顯著提高。

  隨著初中等教育的普及,面對殘疾兒童的特殊教育得到迅速發展。2001年全國共有特殊教育學校1531所,比1990年的746所增加了一倍多。招生5.6萬人,在校生 38.6萬人,分別是1990年3.5倍和5.4倍,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殘疾兒童佔到特殊教育在校生的70%。

  (二)高中階段教育規模擴大

  我國總體教育規模的擴大突出表現在高中階段教育規模的擴大,我國高中階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職業高中、成人高中、普通中專、成人中專和技工學校)發展十分迅速。2001年整個高中階段教育共有學校3.43萬所,招生987.99萬人,比1990年增加411.25萬人,年平均增長5.5%,在校生2600.93萬人,比1990年增長了近1倍。

  根據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結構和高等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90年代初,我國提出了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決定,在這一政策的指引下,“八五”和“九五”初期中等職業教育迅速發展,改變了中等教育結構單一的局面,緩解了高等教育緊張的壓力,培養了大量社會需要的、具有一定技能的熟練勞動者和各種實用人才,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人數佔高中階段在校生比例由1980年的18.9%上升到1998年的最高峰61.8%。從1999年開始受高等教育擴招的影響,以及由於中等職業教育自身發展途徑和人才培養模式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需求,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人數佔高中階段在校生總數的比例降低到44.8%。

  與此同時普通高中發展較快,2001年全國共有普通高中學校14907所,招生557.98萬人,比1990年的249.76萬人增加了一倍多,年平均增長8.4%,在校生1404.97萬人,比1990年增加687.66萬人,年平均增長7.4%。普通高中專任教師84萬人,專任教師合格率為70.71%。

  (三)高等教育發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多種層次、多種形式、學科門類齊全的體系

  在90年代高等教育經過調整結構、改革體制、提高質量、擴大規模等階段,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學科門類齊全的體系,不僅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了大量急需的高層次基礎型、應用型和複合型人才,而且在我國科學技術研究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我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技術研究的基地,有力地促進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的轉化。

  在高等教育連續三年擴招的情況下,2001年全國共招收本專科學生464.21萬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首次突破250萬人大關,達到268.3萬人,比1990年的60.9萬翻了兩番多,成人高校招生195.9萬人,也比1990年增長了兩倍多,全國高等學校本專科在校生人數達到1175.1萬人,比1990年增加802.2萬人,其中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生人數為719.1萬人,是1990年的3.5倍,年平均增長12%,成人高校在校生為456.0萬人,比1990年增加289.3萬人,年平均增長9.6%。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共培養本專科畢業生1300多萬人,其中1990-2001年的畢業生佔70%。普通高校校均規模由1990年1919人增加到2001年的5870人。

  在本專科教育迅速發展的同時,研究生教育也增長較快,2001年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共招收研究生16.52萬人,比1990年的2.97萬人增長了4.5倍多的,年均增長16.9%,在學研究生39.32萬人,比1990年的9.31萬人增長了3倍多,年均增長14%。

  目前,高等學校擁有研究與試驗發展機構3735個,其中自然科學類研究機構2092個,人文社會類研究機構1643個。擁有科技活動人員35.2萬人,其中科學家工程師31.5萬人,佔高校科技活動人員總數89%,這一比例在所有類型科技活動機構中是最高的。“九五”期間,教育部及所屬高校組織或參與的科技攻關項目佔全國同類項目的1/4左右,承擔“863”高技術計劃的1/3,國家基礎研究重大項目的1/2以上,高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佔全國總經費的1/4以上。2001年在國家重大科技成果中有20%來自高等學校。目前,高等學校已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101個,承擔了一半以上的重點實驗室科研項目,國家工程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7個,有力地促進了産學研的結合。

  (四)由傳統學校教育向終身教育發展的成人教育

  在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裏,人們對知識的獲取已突破了年齡的界限,終身教育已成為21世紀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大特點,成人教育作為傳統學校教育向終身教育發展的一種教育方式,對不斷提高全民族素質,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90年代以來,成人高等學校共培養畢業生835萬人,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共培養畢業生1018萬人,為社會培養了大批應用型專門人才。

  (五)教育投入顯著增長,辦學條件得到改善

  增加教育投入是落實教育戰略地位的根本措施,為了保證教育投入的增長,國家一方面在教育根本大法《教育法》和許多有關教育的重要文件中,對教育經費的增長及有關比例提出了具體目標,一方面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資體制,擴展教育投入渠道,增加教育經費。2001年教育經費支出總額達4637.66億元,是1991年的6倍多,1991-2001年教育經費以年平均20.28%的速度增長,2001年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的比重為3.19%,自1996年以來保持了連續6年的增長。

  隨著教育投入的增加,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教師待遇得到提高。2000年初中理科實驗設備、教學分組試驗和圖書達標學圖41991-2001年全國教育經費總額情況校佔初中總校數的比例分別為72.74%、69.65%、75.15%,小學理科實驗設備、教學分組試驗和圖書達標學校佔小學總校數的比例分別為45.13%、39.93%、65.22%。各地相繼出臺一系列措施,使教師住房和工資待遇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和提高,從1997年到1999年國家先後投資37.8億元進行筒子樓改造,2000年教職工住房建設投資達128.4億元,竣工面積1819.16萬平方米。推行以教師聘任制和全員合同制的用人制度改革,深化分配製度改革,使教職工的工資收入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和貢獻直接挂鉤,真正實現按勞分配,優勞優酬。

  
三、面向21世紀的中國教育


  在上個世紀末,我國已順利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在新的世紀裏,我們正朝著第三步目標邁進,力爭到本世紀中葉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而在21世紀的頭20年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如江澤民主席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講到的:“國運興衰,繫於教育;教育振興,全民有責。”能否堅決落實教育優先和適度超前發展的戰略,培養出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專門人才,將我國沉重的人口壓力負擔轉化為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是關係21世紀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全局大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受世人矚目。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總體來看我國的教育仍處於比較低的水平。鞏固和提高九年義務教育的任務還相當艱巨。我國還將進一步改革教育管理體制、佈局結構、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合理分配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提高解決問題能力。轉變教育觀念,開設國際水平的課程,增加國家參與知識經濟的競爭能力。目前,我國以世界1%左右的教育經費支撐著佔世界20%多人口的教育,雖然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但也反映出我國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如何保持我國的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政府和整個社會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


責編:小荷   來源:國家統計局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