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13年經濟盤點展輝煌畫卷

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得到加強
10月23日 16:55

  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它主要包括農林牧漁業、水利管理業、能源工業、原材料工業、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業以及城市公共服務業。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對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十分重視,從1978年到2001年,共安排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基本建設投資達67793億元,是改革開放前26年(1952—1977年)全民所有制單位投資總和的近10倍。特別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為了實現現代化的第二步戰略目標,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綱要中都明確地對能源、交通、郵電通信、重要原材料等重點行業的建設做出了具體部署,基礎産業、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大大加快。從1989年到2001年的13年中,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為62516億元,年均增長25.4%,比同期國民經濟年均增長速度高出16.5個百分點。通過大規模的投資建設,過去一度曾是國民經濟“瓶頸”的基礎産業的生産能力和基礎設施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投資環境、生存環境狀況大大改善,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為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改革開放初期,以填補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缺口和緩解“瓶頸”制約為目的,開始對重點行業進行重點建設

  建國初期,我國的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十分落後,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如:1949年我國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只有185萬千瓦,年發電量43億千瓦小時;全國鐵路營業里程僅為21810公里,復線只有867公里,鐵路機車以蒸汽機車為主;公路通車里程為8.07萬公里,其中有路面的公路僅3.2萬公里;內河航道里程為7.36萬公里,其中水深1米以上的航道僅2.42萬公里;電話電報多用手工方式操作,全國約有一半左右的縣沒有自動電話,約有1/3的縣不通電報和長途電話;全國僅有9個城市有煤氣設施,煤氣日生産能力24.9萬立方米,供氣管道長度1139公里,煤氣供應總量3821萬立方米;1952年全國僅有82個城市有供水設施,供水能力為每日267萬立方米,城市排水設施落後,污水處理設施幾乎沒有,城市道路嚴重不足,路況不好,公共交通極為不便。

  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近30年,由於受國內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影響,這段時期全社會投資總規模比較小,雖然大部分的投資都用於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但總體發展不快。1953—1977年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基本建設投資額為3583億元,年均投資只有143億元,年均增長10.2%。

  改革開放初期,針對我國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落後的現狀,為了解決在經濟建設中過分突出重工業,忽視輕工業和人民生活方面的建設,能源、原材料和交通運輸比較薄弱等問題,國家開始下大力氣調整投資結構。從1978年到1988年,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基本建設累計完成投資5277億元,為前25年的1.5倍,年均投資額480億元,年均增長10.4%。其中農林牧漁水利業完成投資461億元,年均增長0.1%;能源工業完成投資2054億元,年均增長13.9%;原材料工業完成投資1107億元,年均增長4.9%;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業完成投資1232億元,年均增長12.9%;城市公共服務業投資423億元,年均增長24.3%。

  這一時期尤其值得重視的是,在對投資項目的安排上,集中財力、物力對重點行業進行重點建設。從1982年開始,國家在基本建設年度計劃中,每年從在建的基本建設項目中選擇一批骨幹項目,按合理工期組織建設。到1989年底止,八年共安排重點建設項目319個,累計完成投資2486億元,佔全國同期基本建設投資的29.0%。在這批重點項目中,能源、原材料基礎工業和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項目共261項,計劃總投資2927億元,佔全部重點建設項目的94.2%,佔全部基本建設項目的36.9%。其中能源工業123項,總投資1425億元,佔全部重點建設項目的45.9%;原材料工業73項,總投資950億元,佔30.6%;運輸郵電65項,總投資552億元,佔17.7%。

  通過這一時期的重點建設,先後建成了舉世聞名的“三北”防護林一期工程、幾十個商品糧生産基地和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建成了葛洲壩水電站、平朔露天煤礦等153個重點大中型能源項目;建成了上海寶鋼,大慶、齊魯、揚子三大乙烯和冀東水泥廠等88個重點大中型原材料項目;建成了大秦電氣化鐵路一期工程、青藏公路改擴建工程、秦皇島煤碼頭三期工程、北京—武漢—廣州中同軸電纜載波工程等125個重點大中型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項目。這批重點項目的建成投産,對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改善産業結構,緩解能源、原材料供應等基礎工業以及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的緊張狀況起了重要作用,也為90年代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這11年,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累計建成投産基建大中型項目531個。其中,農林牧漁水利業累計38個;能源工業202個;原材料工業131個;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業121個;城市公共服務業39個。累計新增固定資産3844億元。其中,農林牧漁水利業369億元;能源工業1388億元;原材料工業為812億元;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業為992億元;城市公共服務業283億元。

  二、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迅速增長,是建國以來發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段時期,是我國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為了實現現代化的第二步戰略目標,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綱要中都明確地對能源、交通、郵電通信、重要原材料等行業的建設做出了具體部署,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繼續加大。1989年到2001年,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基本建設累計完成投資62516億元,比1978—1988年增長10.8倍,年均投資額4809億元,年均增長25.4%,比改革開放前提高15.2個百分點,比改革開放初期提高15.0個百分點。其中農林牧漁水利業完成投資4955億元,年均增長27.5%;能源工業完成投資22038億元,年均增長18.9%;原材料工業完成投資5244億元,年均增長9.8%;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業完成投資22998億元,年均增長27.9%;城市公共服務業投資7281億元,年均增長39.4%。

  尤為重要的是,從1998年開始,為了刺激內需,國家連續四年共發行5100億元特別長期國債,主要用於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大規模的國債資金的注入,産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更使得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飛速發展。

  首先,國債資金的注入,直接加快了這一時期的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在國債資金的有力推動下,農林牧漁水利業、電力工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業和公共服務業等受國債項目影響較大的基礎設施行業基本建設投資都取得了長足發展。1998年五大行業的基本建設投資增幅高出同期全國基本建設增幅15.6個百分點;1999年高出4.2個百分點;2000年高出4.4個百分點;2001年高出0.7個百分點。

  其次,在地區分佈上,國債資金堅持了向中西部傾斜的方針。2001年中西部國債項目個數佔了60%以上,國債項目計劃總投資也佔了近50%,分別比當年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投資中中西部項目個數和計劃總投資佔全國的比重高4.9和11.6個百分點。國債資金的注入,緩解了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缺乏的矛盾,在這些地區投資建成了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如內昆鐵路,重慶的長涪、上界高速公路,四川的成灌、成雅高速公路,雲南太保公路等;此外還有大量的城鄉電網改造工程,長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工程,西部地區天然林保護工程等等。這些項目的建成投産,必將大大改善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的面貌,為提高中西部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再次,用國債資金進行的基礎設施建設,産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四年來國家利用國債資金已建成700多億斤倉容的中央直屬儲備庫;國債項目新增公路已達16000多公里;大江大河綜合防洪能力顯著提高;退耕還林、水土保持效果明顯,部分地區生態惡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農戶通電率達98%以上,到戶電價普遍下降,僅此一項全國每年可減輕農民負擔300多億元。此外,由於國債資金中有一部分專門用於對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的貼息扶持,很好地帶動了銀行和社會資金對技術改造的投入,加快了經濟結構的調整步伐,提高了工業企業的競爭力,一些重點行業技術水平有了較大幅度提高。如冶金行業已基本淘汰平爐煉鋼,轎車用板、不銹鋼板、高碳盤條等8大關鍵鋼材品種基本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連鑄比由67.8%提高到80%以上;有色金屬行業技術改造後,重點鋁廠的污染問題得到徹底治理,重點銅冶煉企業的煙氣排放全部達到環保要求,鉛冶煉企業的二氧化硫利用率提高到92%。石化行業技術改造後,國內市場急需的電纜用料,家電用樹脂、高強度薄膜用料等高檔樹脂可實現國産化。

  13年間,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累計建成投産基建大中型項目1553個,比前11年多1022個,其中,農林牧漁水利業106個;能源工業687個;原材料工業241個;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業481個;城市公共服務業38個。累計新增固定資産42646億元,比前11年增長10.1倍,其中,農林牧漁水利業2700億元;能源工業15861億元;原材料工業4275億元;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業15342億元;城市公共服務業4468億元。

  三、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大規模的投資建設,過去一度是國民經濟“瓶頸”的基礎産業的生産能力和基礎設施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投資環境、生存環境狀況大大改善,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為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農林牧漁水利業:到2000年底,共興建水庫97000座,總庫容5420億立方米,興建水閘38000座;整修新修堤防27.4萬公里;建設萬畝以上灌區5967處,全國有效灌溉面積55496千公頃,節水灌溉面積17432千公頃;機電井455萬眼,機電排灌面積37094千公頃。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確保了農業高産穩産,連年豐收。到2001年底,全國糧食産量達到45264萬噸,棉花532萬噸,油料2865萬噸。

  能源工業:1978至2001年共新增原煤開採能力46672萬噸,天然原油開採29331萬噸,天然氣開採378億立方米,新增發電機組容量25417萬千瓦。到2001年底,全國原煤産量達到11.07億噸,原油産量16500萬噸,發電量14780億千瓦小時。

  交通運輸業:1978年至2001年,累計新建鐵路交付運營里程18167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57661萬噸,新建公路160937公里,長途電纜161056皮長公里。現已基本形成以鐵路為骨幹,公路、水運、民用航空和管道組成的綜合運輸網。鐵路營業里程由1949年的2.18萬公里增至2001年的7.01萬公里,增長2.2倍。公路里程由1949年的8.07萬公里增至2001年的169.8萬公里,增長20.0倍,公路等級明顯提高,路況大為改善。內河航道經過疏浚,通航條件大大改善,通航里程由1949年的7.36萬公里增加到2001年的12.2萬公里。民用航空是我國發展最快的運輸方式,到2001年底,民用航空開通了1143條國際國內航線,構成了四通八達的藍天運輸網。管道運輸伴隨石油工業的成長迅速發展,輸油(氣)管道里程由1958年的200公里增加到2001年的2.8萬公里。

  郵電通信業:已建成包括光纖、數字微波、程控交換、移動通信等覆蓋全國、通達世界的公用電信網,並建成了業務種類齊全、網點密布的公用郵政網。目前,全國已有77.6%的鄉鎮設有郵電局,通電話鄉鎮的比重達100%,進入長話自動網的縣市比重達100%,電話網規模容量迅速擴大。全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已由1978年的405.9萬門猛升至2001年的2.06億門。網路規模在世界上迅速上升,居世界第二位。移動通訊、數據通信從無到有,迅猛發展。2001年我國的移動通信用戶已達14522萬戶,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總用戶已突破3億戶大關,全國電話普及率由1978年的0.4部/百人上升到2001年的25.9部/百人。

  市政建設:1981至2001年共新增自來水供水能力12952萬噸/日,自來水管道長度28639公里,城市煤氣供應能力84475萬立方米/年,城市液化氣供應能力140萬噸/年,城市公共交通車輛購置24678輛,城市道路擴建長度25088公里,污水管道鋪設長度22343公里。到2001年底,全國供水綜合生産能力22900萬立方米/日,用水普及率達到72.33%;全國656個城市有燃氣供應設施,供氣普及率達到60.42%;全國222個城市擁有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達到36.43%;全國城市擁有公共交通車輛216979標臺,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6.1標臺;擁有城市道路17.6萬公里,道路面積249431萬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積7.0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682039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28.4%;全國擁有城市公共綠地面積163208公頃,人均擁有公共綠地4.6平方米。


責編:小荷   來源:國家統計局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