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13年經濟盤點展輝煌畫卷

市場供求實現由緊缺到寬鬆
10月23日 16:47

  20世紀,我國經濟發生了波瀾壯闊的巨變,從貧窮積弱走上了繁榮富強。歷覽百年滄桑,細數世紀變遷,應當説,國內市場商品供求關係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起伏跌宕,全面展現出了我國社會和經濟綿延的歷程與軌跡。尤其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穩步提高,經濟總量已達到相當規模,國內供求形勢由緊缺轉向寬鬆,自建國以來歷經數十年的短缺經濟終告結束。

  
一、緊缺階段(1978-1989)


  解放初期滿目瘡痍、混亂不堪、商品極度匱乏。1952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實現277億元。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為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樹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對內經濟搞活、對外經濟開放總方針的確立,給我國經濟與市場的發展打開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198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8101億元,比1978年增長4.2倍。但由於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市場運行僵滯,流通渠道單一,供應仍顯短缺。不少重要商品實行有計劃的憑票證限量供應。改革開放初期,買電風扇要買票預約,買彩電得千方百計找“門路”,買自行車須托各種各樣的“關係”……在商品匱乏的陰影下,只要一傳出“漲價”的風聲,各大商場立刻就會涌起搶購狂潮。彩電、冰箱、電風扇,不問好壞,一買而空,連糧食和洗衣粉,都成袋成箱往家搬。人們實在是窮怕了!這種計劃經濟年代因商品短缺造成的特殊現象一直持續到80年代末期。

  
 二、由緊缺到寬鬆(1989—2001)


  9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我國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增長,有效供給能力顯著增強,社會商品極大豐富,由“賣方市場”進入了“買方市場”, 不知不覺間,一條時代的分界線被跨過: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曾長期存在的短缺狀態宣告結束,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到90年代中後期,一般性消費品和生産資料普遍供不應求的狀況基本結束,基礎産業“瓶頸”制約的狀況明顯緩解,全面買方市場格局初步形成。到2001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7595億元,比1989年增長3.6倍,年均增幅高達15.9%

  
三、工農業生産的持續穩定增長,為國內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充裕的貨源


  (一)輕工生産快速增長,繁榮了日用消費品市場

  進入90年代以後,我國國民經濟高速發展,供給能力的快速擴張。尤其是輕工業生産保持了快速增長勢頭,工業結構調整進展順利,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輕工業生産穩步增長,主要工業消費品産量增加、質量提高,為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提供了豐富的貨源。為滿足居民生活多樣性要求,國外生活消費品如服裝、酒類、水果等進口也較多。市場上吃、穿、用各類商品更加琳瑯滿目,供應充裕,價格平穩,消費者選擇空間加大,市場到處呈現出一片繁榮活躍景象。

  (二)農業豐産豐收,豐富了居民的“菜籃子”

  我國農業發展儘管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但經過億萬農民的共同努力,農産品供求狀況得到根本改善,已由供給長期短缺向總量大體平衡、豐年有餘的新階段轉變。

  目前我國糧食、棉花、油菜籽、煙葉、肉類、蛋類、水産品、蔬菜産量均穩居世界首位。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以佔世界10%的耕地,生産出了全球1/4的糧食,解決了佔世界22%人口的溫飽問題。大家都能過上吃飽穿暖的日子,這實在是了不起的歷史性進步。糧食産量連續幾年穩定在5億噸左右,棉花、油料、肉蛋、水産、蔬菜、水果等多種農産品産量創歷史最高記錄,有的位居世界前列。在農業豐收的同時,國家通過調高農産品收購價格,進一步調動了農民生産積極性,“菜籃子”工程取得實效,農産品供應狀況進一步好轉,上市的農産品不論在質量上,還是檔次上都有所提高,充分滿足了城鎮居民的生活需求。

  (三)供求格局發生根本性變化

  隨著工農業生産的發展,人們一個明顯的感覺就是商品越來越豐富。現在人們經常談論的已經不是市場上“什麼東西不好買”,而是市場上又出現了哪些新商品。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穩步提高,經濟總量已達到相當規模,缺吃少穿、動輒憑票供應的日子已經過去了。在一個擁有近13億人口、農業人口占62.3%的大國,大家都能過上吃飽穿暖的日子,這實在是了不起的歷史性進步。

  
四、深化商業體制改革使商品市場規模由小到大,市場供給能力由弱到強


  從1978年開始的商業改革,是針對原有流通體制的種種弊端,堅持以市場為取向,擴大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調整和改革農産品和日用工業品購銷體制;調整社會商業結構,恢復、發展農村集市貿易,鼓勵支持集體、個體等多種所有制商業發展,將一些適合集體、個體經營的國營小型商業、飲食和服務企業轉為集體或個體所有;通過試行經營責任制、經營承包責任制和“改、轉、租、賣”等方式,加快國營商業企業改革步伐。由此直接帶來的效應是,城鄉人民生活顯著提高,市場繁榮活躍。

  在中央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後,1985年我國商業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取消了農産品的統購、派購制度,結束了30多年對主要農産品統得過多,管得過死、價格偏低的局面,肯定了農産品的商品屬性,擴大了市場調節範圍。同時批發體制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革,國營批發企業延續30多年的“三固定”批發模式和“一、二、三、零”封閉式經營,以行政手段層層分配、調撥商品的舊運行機制,為“三多一少”的開放式經營的新運行機制所取代。

  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隨後,國內市場發展速度空前加快,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流通格局被逐步打破;商品市場體系初建框架;生産資料作為商品進入市場流通,填補了生産資料市場的“空白”;非國有經濟成分的異軍突起,打破了公有商業的“一統天下”;外商開始進入中國市場。

  1996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商品市場的買方市場特徵日益明顯,消費需求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市場上名、優、特、新商品逐漸佔居主導地位,用於文化、娛樂、保健等精神享受方面的商品銷售比重逐步上升。

  經過50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的快速發展,我國商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從業人員大量增加,商業網點遍及全國。據統計,到1999年末全國批發零售貿易業機構(網點)達到2000萬個,從業人員達到5800萬人。現在,不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四通八達的商品流通網絡都能夠為顧客提供方便的服務。各類商品市場的空前發展,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商品流通網絡建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到2001年底,全國擁有各類商品交易市場93085個,其中消費品綜合市場47152個,農産品交易市場27167個,工業消費品交易市場10163個,生産資料交易市場6631個。2001年全國城鄉集貿市場交易額達24949億元,比建國初期增長數百倍之多,比1989年增長11.6倍。

  
五、市場供求格局從短缺轉變為全面買方市場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50年是我國生産力發展最快的50年。經過50年來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量變積累,商品市場供求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

  (一)多數商品供求平衡或供大於求。長期以來和改革開放初期商品供應緊張的狀況已不復存在,據測算目前市場上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於求的已達 100%,供不應求的商品已很難找到。據有關資料顯示,“八五”期間市場上供不應求的商品仍佔一定比重。“九五”期間,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上供不應求的商品逐漸被供大於求和供求平衡的商品所取代,供不應求的商品目前在市場上已基本消失。根據國內貿易商業信息中心逐年對600余種大類商品供求狀況的排隊分析表明,從1998年上半年起,這些商品的供求關係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計劃經濟時期許多供不應求的商品到市場經濟時期已經變為供求平衡或供過於求,基本供給層面上的商品已經不再存在供不應求,商品“過剩”的問題有所發展。從1998年上半年開始,市場上供不應求的商品基本消失,1998年下半年商品供過於求的狀況越來越嚴重。到2002年上半年供過於求的商品佔排隊商品總數的86.3%,與2001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3.4個百分點,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佔13.7%

  (二)物價漲幅由升轉降。在計劃經濟時期,由於多數商品實行國家定價,價格波動幅度不大。改革開放初期,由於商品供應緊張,價格又不斷放開,致使物價指數節節攀升。近二年由於商品供求狀況發生變化,物價漲幅也出現了回落走勢。

  (三)消費者地位由被動轉為主動。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由於商品短缺,消費者沒有選擇的餘地。改革開放以後,商品供應日益豐富,消費者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購商品,並逐步佔居主導地位,居民挑選餘地大大拓寬。經濟發展步入新階段之後,“有沒有”的問題退居次要位置,“好不好”的問題上升到顯要位置。面對買方市場,消費者的選擇餘地增大,需求開始分層,並向多元化、高質量方面發展。面對琳瑯滿目的商品,面對店家花樣翻新的促銷,人們卻矜持地看著,挑剔著,比較著。

  (四)市場對生産的導向作用增強。過去生産者按照計劃進行生産,生産與市場脫節較多。現在生産者按照市場需求進行生産,市場對生産者起導向作用。“九五”期間,隨著買方市場的初步形成,市場對生産的導向作用進一步增強。計劃經濟時期生産者按照計劃進行生産,生産與市場脫節較多的狀況,在“九五”期間得到了根本性改變。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新型的生産與消費之間的關係初步形成。按需生産、市場主導,成為農業和企業産品生産的方向。市場上名、優、特、新商品逐漸佔居主導地位,高質量、高檔次、高營養、新口味、新用途、高技術的商品層出不窮,消費者地位逐步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五)購物環境好轉。在城市,一座座具有時代氣息和多種服務功能的大型綜合商廈不斷涌現,精美的裝潢,一流的設施,豐富的商品,優質的服務,使廣大顧客在購物的同時,享受著現代生活的時尚。商業經營形式發生巨大變革,多種零售業態共同發展,如超級市場、便民店、專賣店、購物中心、倉儲式商場、無店舖銷售等,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原有的百貨店等業態,逐漸擺脫舊的模式,煥發出新的生機。

  展望未來,隨著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國內市場將繼續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市場發育程度將進一步提高,對生産和消費的影響作用將更加突出,穩定發展將繼續成為國內商品市場運行的主旋律,城鄉市場差距可望進一步縮小,農村市場將被進一步開拓,城鄉居民在整體消費水平提高的同時,不同消費層次差距也將進一步拉大。生産資料市場在為生産建設服務的同時,將進一步朝全方位、現代化方向發展。


責編:小荷   來源:國家統計局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