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13年經濟盤點展輝煌畫卷

運輸郵電業發展的黃金時期
10月23日 16:24

  改革開放前,我國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的基礎十分薄弱,裝備落後,運輸結構不盡合理。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國的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事業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對國民經濟的“瓶頸”制約狀況明顯緩解,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步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

  
一、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進展


  進入90年代,我國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建設和發展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對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重要作用的認識不斷提高,解決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問題成為各級政府的共識。這一時期,通過國家産業政策,把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發展放在優先地位。在各方面的重視和支持下,我國很快興起了全社會辦交通的良好局面,國家採取一系列優惠政策,加大投資力度,加快了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的發展步伐。

  (一)鐵路建設重點突出

  鐵路重點完善幹線網的建設配套工作,集中力量打通主要限制口和擴大西南通道。重點完成了若干條大能力幹線建設和既有線改造任務,為擴大運輸能力,提高運輸效率創造了條件。1997年以來,全國鐵路先後實施了4次大規模列車提速,提速總里程達到1.3萬公里,覆蓋了全國鐵路主要幹線,使客運列車運行速度平均提高了25%,形成了“四縱兩橫”幹線提速網絡,扭轉了我國鐵路列車長期在低水平徘徊,不適應市場需求的局面。我國鐵路總營業里程由1989年的56899公里增加到2001年的70057公里,年均增長1.7%,比1978至1988年均增長0.8%的速度提高了近1個百分點。其中,復線里程由1989年的12528公里增加到2001年的22640公里,年均增長5.1%,復線率達38.3%;電氣化里程由1989年的6372公里增加到2001年的16877公里,年均增長8.5%,電氣化率達28.6%。

  (二)公路、水路、港口基礎設施面貌明顯改善

  交通系統集中力量相繼完成了“三主一支持”(公路主骨架、水運主通道、航站主樞紐和支持保障系統)交通發展規劃中的一批主幹工程,使交通基礎設施面貌大為改觀。特別是1998年以來,連續三年投資規模突破2000億元,使公路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公路通車里程由1989年的1014342公里增加到2001年的1698012公里,年均增長4.4%,比1978至1988年均增長1.1%的速度提高了3.3個百分點。伴隨公路里程的增長,公路密度及通達深度進一步提高,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公路通達條件得到改善。2001年底,全國公路密度達到17.7公里/百平方公里,比1989年增加7.1公里。全國通公路的鄉(鎮)和行政村的比重分別達到99.3%和91.8%,比1989年分別增加了4.9個和16.8個百分點。路網質量明顯提高,公路總體技術水平得到加強。2001年,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里程達到22.7萬公里,佔公路總里程的比重由1989年的4.0%提高到13.4%;高速公路飛速發展,2001年達到1.94萬公里,是1989年底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的61倍,年均增長40.8%,躍居世界第2位。到2001年底,全國內河通航里程達到12.2萬公里,等級航道佔總里程的比重達到52.4%。沿海主要港口萬噸級深水泊位達到527個,內河港口萬噸級泊位59個。

  (三)民用航空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

  為了適應航空運輸發展的要求,民航機場、航路和配套設施逐步得到改善。加速了空中交通管制、通信、導航和氣象保障系統的技術改造,在主要航路實現了航管雷達覆蓋和先進的通信導航設施聯網,多數機場配備了儀錶著陸設備。在運輸服務系統,大力應用計算機技術,旅客服務系統和離港系統的建成、升檔,為民航運輸參與國際競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目前,全國機場網絡基本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廣州為大型樞紐,省會和主要開放及旅遊城市為幹線,幹線與支線機場相配合的格局。民用航空航線里程由1989年的47.2萬公里增加到2001年的155.4萬公里,年均增長10.4%,比1978至1988年均增長9.6%的速度提高了0.8個百分點。到2001年底,我國民航定期航班機場已達到143個,比1989年增加49個;航線條數達到1143條,比1989年增加765條。其中,國內航線1009條,國際航線134條,分別增加675條和90條。

  (四)郵電通信網絡規模實現跨越式發展

  國家公用通信網的規模容量、技術層次、服務水平都發生了質的飛躍。覆蓋全國省會以上城市和70%地市的“八縱八橫”光纜骨幹網于1998年底建成,為信息化建設提供了大容量、高速率的傳輸通道。長途光纜線路1988年開始投入使用,2001年發展到39.9萬公里,比1989年增長215倍,年均增長56.5%。長途電話交換機容量和長話電路也分別由1989年的10.3萬路端和8.71萬路增長到2001年的703.6萬路端和339.3萬路。目前,全國局用電話交換機容量已達20570萬門,是1989年的20倍,年均增長28.3%,網絡規模躍居世界第二位。移動通信從80年代後期開始出現並迅速崛起,發展到目前覆蓋全國所有地市和96%以上縣市,並與世界63個國家開通了國際自動漫遊業務。2001年底,移動交換機容量達到2.19億戶。1992年,我國開始大規模建設公用數據通信網,目前已初具規模。覆蓋90%以上的縣市,通信能力達到61萬端口,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公用數據通信網之一。

  
二、交通運輸量穩步增長,郵電業務量大幅提高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發展整體水平明顯提高。2001年與1989年相比,全社會旅客運輸量由79.1億人增加到153.4億人,年均增長5.7%;旅客週轉量由6075億人公里增加到13155億人公里,年均增長6.7%。全社會貨運量由98.8億噸增加到140.1億噸,年均增長3.0%;貨物週轉量由25592億噸公里增加到47591億噸公里,年均增長5.3%。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由4.90億噸增加到14.3億噸,年均增長9.3%。郵電業務總量由123.5億元增加到4556.3億元,年均增長38.4%,比1978至1988年均增長9.6%的速度提高了28.8個百分點。

  在運輸量穩步增長的同時,運輸結構逐步改善。鐵路運輸仍保持著大通路、主幹道的重要作用,承擔著中長距離和大宗貨物的運輸任務,但在各種運輸方式中比重逐步下降,貨物週轉量所佔比重由1989年的40.6%下降到2001年的30.6%,貨物運輸平均運距由707公里增加到798公里;旅客週轉量所佔比重由1989年的50.0%下降到36.2%,旅客運輸平均運距由269公里延伸到456公里。其他運輸方式運輸能力的快速提高,減輕了長期以來鐵路運輸的壓力,使鐵路運輸運力緊張狀況得到較大緩解。公路、水運和民航的潛力開始得到發揮,所佔比重不斷上升,公路和民航旅客週轉量所佔比重分別由1989年的43.8%和3.1%上升到2001年的54.8%和8.3%,水運貨物週轉量則由1989年的43.7%上升到54.6%。

  郵電通信業務結構呈現電信業務比重上升,郵政業務比重下降的明顯變化。電信業務比重由1989年的70.5%上升為2001年的90.0%,郵政業務比重由1989年的29.5%下降到2001年的10.0%。固定電話用戶持續增長,2001年底達到18036.8萬戶,是1989年的31.8倍,年均增長33.4%,用戶總數躍居世界第二位。電話已進入千家萬戶,住宅電話比重達到81.6%,比1989年提高62.1個百分點。移動通信飛速發展。2001底,我國移動電話用戶達到1.45億戶,移動電話用戶數位居世界第三。無線尋呼用戶達到3606.4萬戶。數據通信業務發展強勁。2001年底,互聯網專線和撥號上網用戶達3656.3萬戶,分組交換用戶達到11.3萬戶,數字數據(DDN)用戶達到43.9萬戶。目前,我國通信業務已從過去單純的話音業務向包括數據、文字、圖像等多種非話業務領域發展,滿足了用戶多方面的需求。

  
三、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技術裝備水平明顯改善


  2001年與1989年相比,全國鐵路機車擁有量由13366台增加到14955台,鐵路貨車由353041輛增加到449921輛,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由511萬輛增加到1802萬輛,全國民用運輸機動船由2729.0萬凈載重噸增加到4552.7萬凈載重噸,全國民用運輸飛機由191架增加到566架。

  伴隨著運輸工具和運輸線路數量的增強,技術裝備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國家鐵路復線比重由1989年的22.0%上升到2001年的38.3%,電氣化鐵路比重由11.2%上升到28.6%。鐵路牽引動力由蒸汽化逐步向內燃化、電氣化過渡,擁有的內燃機車比重由1989年的39.3%上升到2001年的70.9%,電力機車比重由10.7%上升到26.6%。高等級公路的發展使公路運輸上了一個新臺階。公路貨物運輸向著規模化、專業化、快速化方向發展,旅客運輸向著高速、舒適、便捷方向發展。水路重點建設和完善了煤炭、石油、礦石、糧食和集裝箱等裝卸系統,裝備了一批具有較高機械化水平的成套設備。調整了船舶結構,重點發展集裝箱船和散貨船,集裝箱船隊已位居世界前列。目前,我國已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集裝箱船,建成了集裝箱運輸網絡。民航通過淘汰老舊飛機,使民航的運力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技術先進、性能可靠的運輸機隊為保障安全和提高服務質量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郵電通信網已經完成由人工網向自動網的過渡,基本實現由模擬技術向數字技術的轉變。2001年底,全國長途傳輸數字化比重達到99.6%,局用電話交換機程控化比重達到99.8%,全國電話普及率由1989年的0.98部/百人提高到25.9部/百人。郵政網的作業處理機械化、自動化和營業窗口電子化水平明顯提高。

  
四、運輸郵電業體制改革取得長足進展


  一是加快走向市場。鐵路為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在生産佈局和運輸産品結構上做了重大調整,使鐵路運輸生産佈局和資源配置得到優化。同時,以大面積提速為龍頭,推出了一系列優質服務措施,在開拓運輸市場,擴大市場份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公路水運擴大了市場調節範圍,積極推進貨物交易市場建設,加強運輸市場監督。民航運輸完善法制建設,國家頒布了第一部《民用航空法》。郵電通信業實現政企分開,郵電分營。全行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制定了發展戰略,轉變經營觀念,開拓了市場迫切需要的新業務。中國聯合通信公司成立後,在電信方面引入了競爭機制。加強了電信市場管理,建立並實行了業務經營許可證制度和通信産品入網許可證制度。

  二是推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組建企業集團,改革企業經營和組織形式,鐵道部于1992年組建了第一個集團公司廣州鐵路(集團)公司,交通運輸部門于1993年組建了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和中國長江航運集團,民航確定組建中國國際、東方、南方三大航空集團。電信重組順利展開,2000年,中國電信集團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相繼成立,成為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同時,積極推行股份制改造,交通部門設立了南京水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海南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等,鐵路對廣深鐵路公司,民航對東方、南方航空公司進行了股份制改造等,部分股份制交通企業股票還獲准上市。

  十幾年來的快速發展,使我國的運輸郵電業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的緊張狀況明顯緩解,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也從過去的封閉和壟斷走向開放和競爭,用戶對運輸和通信方式及工具有了更大的選擇餘地,競爭也使運輸和通信服務質量有了明顯提高。但是,我們還應當看到,與經濟發展和進一步擴大開放的需要相比,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仍是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一是網絡規模總量不足,地區發展不平衡;二是技術裝備水平與運營質量不高;三是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改革相對滯後,這些都需要在今後的發展中進一步地改革和完善。


責編:小荷   來源:國家統計局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