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人的諾貝爾情結 |
10月09日 16:11 |
|
|
為諾貝爾獎賀百年之壽,實在不能不帶一些遺憾。因為中國人的諾貝爾夢已經做了太久,儘管已經有楊振寧、李政道等6位華裔科學家和高行健獲得了諾貝爾獎,但中國本土百年間始終無人能夠問鼎,好夢終難成真。我們可以狷狂的對它嗤之以鼻,可以憤憤的指責它的傲慢與偏見,甚至可以去懷疑它存在的價值,可在科技方面的短缺始終是我們的難言之痛,因為科技領域的落後是這其中的最大因素!國人的諾貝爾情節也難以輕鬆揮去!
新世紀 中國離諾貝爾獎有多遠?
目前全世界已有30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在諾貝爾獎中榜上有名,但中國本土科學家仍在榜外游離。這一事實也導致中國民眾有很強的“諾貝爾情結”,“中國距離諾貝爾獎究竟有多遠”之類的話題不時見諸於媒體。許多科學家也在探討中國獲獎的可能性、已具備的條件和某些方面的劣勢,一位著名科學家認為:中國離這個獎只有一步之遙了。另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則宣稱:中國在20年內一定能得獎。
在過去的100多年中,中國曾經有三項科學成果與諾貝爾擦肩而過:趙忠堯的正負電子對湮滅實驗;王淦昌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和中國科學家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可以參加諾貝爾科學獎的評選。回顧歷史和科學界對這三項研究成果的功過評説,我們的結論是:這三項科學成果都達到了諾貝爾科學獎的評選資格。但也都因為種種原因與諾貝爾科學獎一再錯過。
科學無國界,隨著改革開放的大踏步進行,中國科學家與國外學術界的交流正日益頻繁,大量中國科學家正與國際上著名的專家、學者一起並肩從事頂尖的研究工作。有人做過這樣一項調查發現,美國物理界、數學界、醫學基礎研究、電子計算機領域方面,中文幾乎已經變成第二語言,因為在這些領域工作的多數研究者都是中國人。
目前大約有300名左右的中國科學家活躍在國外的主流學術社會中,他們的許多研究成果已經被國際學術界所接受。他們中的許多人與國內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保持著密切的聯絡,或共同從事著研究工作。近年來國內的基礎研究水平,特別是瞄準國際尖端課題的選項方面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雖然從總體上看,中國的科技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但中國在高能物理、生物科技方面的研究設施和研究成果都已經是國際一流的。諾貝爾科學獎是獎勵給那些“高、精、尖”項目的發明者的,因此儘管整體略有落後,這並不妨礙中國科學家向諾貝爾科學獎攀登的願望。
然而,國內的中國自然科學獎已經連續3屆首獎空缺,這也更説明了我國自然科學研究領域缺少原始創新,缺乏自主獨立科學知識産權重大發現。看來拿獎和拿什麼獎不是最重要的,以一份平常心潛心研究力求在科技方面有所創新和突破,儘快跟上國際科技界的步伐才是最重要的!
長期以來,中國作家對自己遲遲未能在諾貝爾文學飯桌上分一杯羹而耿耿於懷。其實對於未獲文學獎,我們倒不必有太多的遺憾。因為文學國界的存在是不爭的事實。由於評委會位於瑞典這一北歐國家,它不可避免地會更加關注這些國家的文學作品,而地理位置、文化背景、語言以及意識形態的差異都會對評獎産生影響。薩特曾説:寫好作品是我的職責,有讀者的關注就很滿意。畢竟千百年來能流芳百世的依然是作品,而獲獎只不過是一個虛空的名頭罷了。
|
責編:趙瑋寧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