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中國實錄--小康中國

《小康中國》之六:兩代人的帳本 兩種生活滋味
09月29日 09:38

  北京的一家調查公司近期所做的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一向算帳過日子的咱中國老百姓現在算的帳跟以前大大不同了。

  我們的記者在上海就見到了一個記帳過日子的家庭,母親和女兒各有一本帳,我們來看看這兩代人的帳本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母親楊燕秀,今年71歲,家住上海楊浦區,1965年為了還蓋房子借的錢開始記錄家裏的每一筆開銷,小到幾分錢,大到幾百元,無一遺漏,一記就是37年。在楊媽媽的帳本上,1965年所有的支出都是柴米油鹽,2元5角已經算是大額的支出了;到了1980年,帳本上出現了一筆天文數字:電視機456元2角。就是這樣一本中國百姓再普通不過的家庭“豆腐帳”卻被中國革命博物館當作寶貝一樣收藏起來。

  中國革命博物館館長夏燕月:“它記載了由計劃經濟、人們相對貧困到解決溫飽、到現在小康社會這一段發展的30多年的歷史。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這樣的東西再也不會有了。”

  楊媽媽的四個女兒中只有老大陸琛瑜繼承了記帳的習慣,可是記的內容和方式都大不一樣。陸琛瑜:“基本上我這個是記事本,也不象我媽那個一天的流水帳那麼多,我記的基本上就是自己覺得要記下來的大的事情,比如説添大件、家裏面兒子結婚、人情來往啊,這些方面大的事情我會記一下。”在她的薄薄的帳本上,我們只能找到大年初二晚上全家人花1200元去“古月樓”包飯的記錄,還有用2000元請律師的支出,再就是上千元的人情來往。相比楊媽媽的“豆腐帳”,陸琛瑜的只可稱為是“家庭大事記”了。不僅內容上的差別大,在保留帳本的習慣上母女兩人也是完全不同。

  陸琛瑜:“以前的我都沒保存下來,沒像我媽那樣保存下來,我覺得,‘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吧。”

  帳本的演變顯示了家庭開支計劃性的轉移,北京“零點調查公司”近期對全國十個大中型城市的4000多位市民做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居民比較強的計劃性支出只集中在住房、汽車、教育、家庭投資等四個領域了,家庭的日常開支幾乎已經完全不在計劃之列。專家指出,收入決定支出,當居民的收入大大增加以後,支出的彈性就會增大,柴米油鹽等日常開支就會退出家庭帳本。


責編:楓聆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