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大勢熱點縱橫談

市場人士眼中暴跌的“罪魁禍首”是誰?
08月10日 09:07

   種種跡象表明,增發熱潮最近有減弱的趨勢。市場人士分析認為,這跟中國證券市場凸現出的政策市特點有關,但他同時稱,相信在市場形勢好轉以後,增發“大餐”仍將照常“營業”。

  此前有消息説,由於市場對增發的反感,管理層會重新考慮安排增發的問題,以便規範再融資。但管理層相關人士否定了這樣的説法。他説,增發作為一項政策,如果沒有大的漏洞就應該有連續的必要性。當然操作中如果是發現了問題,進行適當調整是有可能的。

  投行放下增發的活兒

  增發此説始於券商的行為。據記者得到的消息,儘管週四還公佈了春蘭股份增發競價方案,但目前券商投行經理手裏有關增發項目的工作基本上停了下來,用他們流行的話説是“目前的市場下做這樣的工作沒有什麼意義”。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投行經理這樣對記者説:“市場對增發很反感,大盤近日暴跌,增發是脫不了干系的。”基於此,他認為管理層會有所動作,至少可能會放慢增發的腳步。

  “由於我國證券市場從本質上講還是個政策市,在很難認清後市管理層對增發的態度的背景下,還不如先放下手裏的活,看看風向再説。”這位投行老總説。記者對一些證券公司的調查顯示,他們基本上採取了“靜觀其變”的態度。對於這樣的局面,一直跟蹤研究增發問題的信息産業部證券研究所所長詹焱先生表示可以理解。他説,一方面是目前增發的速度有放緩的趨勢。放緩的動力肯定不是來自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酷愛增發的態度本身就很説明一些問題。事實上,目前一些增發項目有“圈錢”之嫌;另一方面,從最近幾年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分析,管理層對於增發的態度可能會隨著市場的“不規則”運行而改變。

  現在對市場大跌的説法儘管沒有比較一致的看法,但增發基本上與查處違規放在同等地位,被市場人士判定為大跌的“罪魁禍首”。

  增發何時受歡迎

  表面上看,市場對增發的憎惡是因其帶來了大盤暴跌,深層次分析是現在相當一部分增發的“圈錢”嫌疑。在亞運村南方證券營業部裏,一位有6年股齡的投資者對記者説:“都説增發是國際慣例,現實也因歷史原因造成股權結構有問題,而增發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我們也不反對這樣做,但你總不能一拿完錢就開始虧損呀!”這大概代表著相當一部分股民的意見。

  有這樣一組數字,在實行預警制度後,今年第一次發出預警公告的70家上市公司中,有39家自2000年以來進行了首發、配股或增發,其中大部分是增發,合計佔到了預警公司總數的56%。這39家公司在前次融資完畢不到1年的時間業績就大幅下滑。如在吉林化纖預警後公佈的2001年中報顯示,公司凈利潤從2000年中期的3349萬元下降到今年中期的3000多元。像2000年增發了新股的西飛國際與風華高科,與上年同期相比,雙雙“預計本公司2001年中期業績有較大幅度下降”。至於預警原因,則是“各有各的理”,風華高科是“受全球性行業調整的影響”,西飛國際則是受生産週期長、原材料成本價格上漲等的影響。但這樣的解釋能讓股民接受嗎?

  詹焱先生向記者介紹了另一個可以證明增發不受歡迎的例子。他説,就是在通過增發減持國有股存量的政策出臺後,滄州化工是最早提出增發減持方案的公司。但在上週五,滄州化工股東大會否定了增發方案,市場對此作出了積極反應,大盤下挫之時,該股一度封上漲停。他同時提到,現在對滄州化工放棄增發擊節叫好還為時過早,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放棄這頓“美餐”還有待觀察,但從其最近的市場表現來看,説明市場對日益氾濫的惡性增發融資深惡痛絕。

  目前增發新股的股價過高,是市場難以認同的另一個重點。大摩投資總經理徐勝治先生舉例説,清華同方的增發價高達46元,到現在參與增發的投資者全線深套,如此高的增發價已經嚴重地脫離了企業的基本面。由於增發新股不受上市公司的凈資産收益率的約束,對增發規模也無特別規定,承銷商和上市公司本著自己利益最大化目標出發,定出了市場最高價,到最後讓參與炒作的二級市場投資人無從操作,自然其增發價的市場化難以為廣大投資者所接受。

  由於管理層不直接在增發數量與規模上設限制,再加上再融資的標準降低,最後導致了目前這種窘境。對此,他認為,在證券市場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應該還從政策上給予規定與限制。首先,對上市公司配股、增發的募集資金總量應該有一個限額,不超過該公司凈資産額的多大比例,限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其次,上市公司對資金的使用效益也應成為再融資的一項硬指標,現行再融資政策中關於凈資産收益率指標6%的規定,對於增發公司形同虛設,應該制定更為完善有效的標準。

  他同時稱,增發公司的資産負債率應該作為一項主要指標,使其能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實現最大效率的資金使用率。

  (財經時報)


責編:郭穎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