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迎接十六大在創新中發展

《焦點訪談》系列報道四:鹿城新事
09月19日 09:25

  央視國際2002年09月18日消息(焦點訪談):包頭地處內蒙古自治區的西部,近幾年,他們在建設文明城市的進程中,用創新的思路,打造北方園林城市的理念,使包頭的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王宏毅老人一家祖孫三代都生活在包頭,老人親眼目睹了包頭的變化。

  王宏毅(包頭鋼鐵集團公司退休職工):當時人們的順口溜就是説,“大青山,和尚頭,昆都侖河無水流,常年少下雨,風沙吹人走。”

  50年來,包頭的發展始終沒有停止過,然而真正的飛躍卻是近兩年包頭創建文明城市之後的事兒。今天當人們再一次走進包頭,撲面而來的是滿眼的綠色。今天的包頭儼然成為一座花園般美麗的城市,成為包頭人可愛的家園。

  包頭市民A:看到這些變化,心裏面很高興,感到我們包頭人現在挺自豪。

  包頭市民B:尤其對綠化工程,對環境改造得挺好,原來包頭就是找一個休閒娛樂的場所都找不到,就娛樂的場所有,休閒的場所沒有幾個,現在到處都是,咱們走到馬路邊到處都看到有這樣的場所。

  寬闊的道路,林立的樓群,在包頭人眼中,包頭的變化隨處可見。最讓他們感到驕傲的是城市中大片的綠地和廣場。

  王冶是王宏毅老人的二兒子,説起包頭的變化,這位城市規劃設計師言語中透著自豪。

  王冶(包頭鋼鐵設計研究總院高級工程師):非常美的這個廣場,這是我們包頭人幾代人的努力,把這個廣場建得非常美麗,這是非常來之不容易的。

  王冶所説的是包頭市中心的銀河廣場。在包頭,一萬平方米以上的城市廣場多達30多處,整座城市綠化覆蓋率高達31%。夜晚五光十色的噴泉和水幕電影引得人們紛紛駐足。更有新意的是,在廣場綠地上,數十隻可愛的梅花鹿與遊人親密接觸,和諧相處。

  包頭是蒙語包和圖的譯音,意思是有鹿的地方。然而以前,這裡環境差,綠地少,人們很難尋覓鹿的蹤跡。今天包頭成了名副其實的鹿城。

  遊客A:一個城市有這麼一個公園多好,你看這些鹿多開心。

  遊客B:第一次到包頭來,能夠看到在這個喧囂的城市當中有這麼一大塊綠地,還有梅花鹿,感到非常環保。

  徜徉在廣場綠地上的梅花鹿成為包頭城市美化的新景觀。陪伴這些梅花鹿的,還有六位年輕的姑娘,在她們中有兩位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

  王慧然(包頭市銀河廣場三八女子養鹿班):包頭是鹿城嘛,我們對包頭很熱愛,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個鹿養好。讓所有來到包頭的人跟我們一樣熱愛包頭。

  城市文明工程建設如果做得不好,往往容易成為面子工程,貼金工程。包頭是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設中提出創建文明城市也是一種産業的全新理念,使城市精神文明建設有了新的目標和方向。

  邢雲(中共包頭市委書記):因為我覺得不斷地加大加強城市文明工程建設,有利地提高城市的品位和對外形象,創造良好的對外投資環境,這樣才能更多地吸引資金、人才,以及推動經濟發展的各種生産要素雲集到這個城市,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創建文明的工程建設,本身是一個巨大的社會産業。

  環境的美化是初來包頭的人一眼就能發現的亮點,但在包頭變化更大的是人們的思想觀念。內蒙古素以熱情好客著稱,然而以往餐桌上強行勸酒的風氣令許多外地人望而卻步。

  酒店服務員:其實我們不應該這樣説,就是甚至到了很厭煩,很厭倦,就是一提到能喝啊,喝酒啊,我們都很苦惱。

  解説: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包頭市在全市範圍內提倡了文明待客,不強行勸酒的新做法,使這一傳統風俗發生了新的變化。

  酒店服務員:現在好多了,也不是很勸酒。

  朱劍林(包頭市政府接待處處長):我覺得飲酒問題對一個城市形象來講是事關重大的。好多客人我們聽他們講,由於怕喝酒,所以不敢來內蒙,不敢來包頭。我們現在包頭人的觀念改變了以後,客人可能要來得更多一些。

  喝酒的事兒雖然是小事兒,卻關係到整個城市的形象,喝酒文明了,服務得體了,包頭的城市形象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一個文明、有序的包頭,以它獨有的魅力迎來了八方賓客。

  遊客C:我覺得酒少了,或者沒有酒了,這種熱情反而更高了。

  遊客D:我感覺這個地方,説明整個社會都在進步,與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是一致的,是一種文明進步的象徵。

  包頭的環境美了,人的觀念新了,包頭人的生活也悄悄地發生了變化。王仲是王宏毅老人的大兒子,在市信息辦工作。包頭市將社區信息化建設作為社區工作的一項新內容。

  王仲(包頭市信息産業辦公室高級工程師):現在包頭市信息化小區建設正在各個小區開展。目前從我們去年城市信息化小區的“三線”入戶,已經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下發了,目前新建小區都具備了“三線”入戶的條件。

  社區的“三線”入戶指的是網絡線,電話線,有線電視線的入戶,除了信息化建設外,包頭市在社會工作中還開展了以社教,文體,法律,衛生為內容的四進社區活動。包頭是個老工業城市,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較突出,針對這種情況,許多社區又大膽嘗試在原有四進社區的基礎上,開闢了再就業工程進社區的新領域,新做法,取得了新成效。

  孫桂珍(中共包頭市東河區委書記):我們這個就業服務中心,下邊是辦事處的工作站,這個工作站下面是我們的網點,總共是621個,621個網點安置了我們的從業人員,下崗失業人員是5900多人。這5900人裏頭一共有4800是純下崗和失業人員。

  幾年前,朱瑜珍夫妻倆雙雙下崗,在居委會的幫助下,朱瑜珍辦起了社區幼兒園,生活重新有了起色。

  記者:當初下崗的時候,你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朱瑜珍(包頭市烏蘭小區春暉幼托班老師):確實是給我壓力挺大,感覺上心情是不太好的,街道主任和書記他們給我們出的這個點子,街道給我租的房子,為了安排我自食其力。

  記者:現在和以前比起來,有什麼變化?

  朱瑜珍:那就變化大了,從物質上,從精神上,確實變化很大。

  社區是創建文明城市的細胞工程,社區再就業工作的顯著成效體現了包頭市精神文明建設中以人為本的原則。

  韓志然(包頭市市長):我們精神文明建設更核心的問題是提高人的素質。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採取了社區文化教育,學校教育,成人教育,機關教育,針對每一個人的需要和特點,進行廣泛地、多學科地進行教育,使我們市民的素質,現在應該説是比較高的。

  除了環境的美化和人們生活的改變,包頭市在創建文明城市的過程中還十分重視從點滴做起,在身邊落實,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一個重要的方面。王新新是王宏毅老人的孫女,今年讀高一。每週一的上午學校都要組織一次莊嚴的升旗儀式,威武的護旗班和別具新意的國旗下演講,成為學校道德教育的亮點。

  包頭市包鋼一中學生:在國旗下的演講,首先是一種愛國主義教育,機會又比較好,大家都在,對我們演講者本身來説是一種教育,對聽的同學來説更是一種教育。

  在包頭,像這樣採取從細微處入手,對學生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已經成為許多學校在配合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中的共識。

  趙嘉奇(包頭市包鋼一中校長):學校無小事,事事都育人,這是我們遵循的一個教育規律,學校的任何工作都應該通過一些細節表現出來,細節抓得越細,工作就做得越實。現在有人説,現在的青年想什麼,做什麼,未來的世界就是什麼樣。那麼作為學校來説,作為學生來説,他既是這個城市建設者,同時又是(城市)精神文明形象的維護者,我們把學生塑造好了,有利於這個城市的建設,有利於這個城市美好形象的維護和保持。

  經過幾年的發展,今天的包頭煥發出勃勃生機,目睹包頭今天巨大的變化,王宏毅老人感慨萬千。

  王宏毅:我現在已經退休了,看到包頭現在美,心情非常激動,我相信包頭今後的發展比現在更美,更好。

  包頭市在創建文明城市的過程中,一切從實際出發,不等不靠,知難而進,打造出一座北方園林新城。這不僅廣大市民看得見,摸得著,也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和國際權威機構的認可。2000年,包頭市被國家建設部授予“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今年包頭市又獲得了聯合國人居環境的最高獎——人居獎,成為全世界僅有的九個獲獎城市之一。(完)


責編:范小利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