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月是故鄉明

石 湖 串 月
09月14日 14:04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人們除卻吃月餅,賞月,蘇州人還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石湖看串月”的民間習俗。

  石湖,是太湖的支流,居上方山東麓,離蘇州城西南十八里。相傳春秋時,范蠡帶了西施就是從這裡泛舟入太湖的。石湖東面有越來溪,溪上有座越城橋,是當年越王勾踐率兵攻吳從太湖挖通水道,屯兵士城而得名。就在越城橋的右首,有座九環洞橋,叫行春橋。這裡是石湖看串月的最佳處。

  每當農曆八月十七半夜子時,月亮偏西時,清澈的光輝,透過了九個環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這時,微波粼粼,在石湖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在波心盪漾,這就是“石湖串月”奇景。遊人為了看這一勝景,一過中秋,不僅蘇州城裏城外,大小船隻一租而空,甚至還有人遠從無錫、常熟、吳江等地、趕來看串月的相沿成習。這二三天中,石湖裏燈船、遊船往來如梭,絲竹詩人蔡雲曾有詩説:

  行春橋畔畫橈停,十里秋光紅蓼汀。

  夜半潮生看串月,幾人醉倚望河亭。

  詩人把行春橋畔秀麗的秋色同串月緊密聯結,融為一體,烘托出石湖串月的盛景。

  清代沈朝初也有《憶江南》詞説:

  蘇州好,串月有長橋。橋面重重湖面闊,

  月亮片片桂輪高,此夜愛吹簫。

  抒發了作者身臨其境的詩情畫意的意境,美在不言之中。難怪田園詩人范成大辭官回鄉要隱居這裡,以“石湖居士”自稱。

  “蘇州好,串月有長橋”,除了行春橋,蘇州還有一座橋梁史上的傑作——寶帶橋。寶帶橋53孔,猶如“長虹臥波”橫臥在大運河和澹臺湖之間。相傳在農曆八月十八半夜,明月正中,照在湖上,每一個橋憶亦都幻出一個月亮,水中的月亮,隨波起伏,猶如一串明月。

  然而,“寶帶橋串月”卻不如“石湖串月”那麼有名。這不僅因為上方山石湖景色如畫,而且同上方山的另一個風俗有著連帶關係。相傳,農曆八月十七,是“五通神”的生日,蘇州一帶善男信女都要到上方山去燒香,“借陰債”。明代時,香火極盛,夜間,師娘(即巫婆——裝神弄鬼,熱鬧非凡。十八日一早,四鄉八里的燒香船都涌向石湖,許多船上載著各種會打拳弄武的高手,敲鑼打鼓隨著畫舫穿越橋洞,還把鋼叉從橋洞這邊飛過橋面,越過熱鬧的看客的頭頂,待船到橋洞那邊正好接住,以此來顯示該村村民武藝的高強。這時,行春橋上人山人海,喝彩聲四起。明代吳門畫派文徵明曾為此景作過一幅《泛舟石湖》詩畫卷。直到清末康熙年間,蘇州巡撫湯斌為了防止蘇州人利用結社賽會圖謀不軌。他親自拆掉了五通神廟。從此,迷信的“五聖作祟”煞住了,而八月十七的石潮訊卻依然存在,並流傳至今。

  現在,每年八月十七,夜色清朗,蘇州旅遊業紛紛增開“石湖串月”遊覽專艇,這時,上方山上,楞枷塔下,皓月當空,澄澈萬里,湖波山嵐,一片清光。遙望蘇州城區,繁燈如星,恍若人間天堂。還有小船載酒,泛月湖心,傳出弦歌之聲。一到半夜最佳時刻,人們群集行春橋周圍,待一輪明月升上中天,透過九個橋洞,神奇地顯現在波心之中,每一個人都會為此千古奇觀而發出歡呼和驚嘆。


責編:復蘇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