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情係再就業

遼寧省委書記: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的戰略抉擇
09月11日 17:40

  新華網2002年9月11日訊:

  ●從現在到“十五”期末,遼寧省需要安排就業和再就業人員達320萬人左右

  ●全黨重視,全社會動員,全民參與,力爭到“十五”期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左右

  ●把控制失業率和增加就業崗位作為宏觀調控的考核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把就業和再就業目標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作為共和國老工業基地的遼寧,近幾年就業和再就業問題日益突出,這是我國大多數老工業基地在改革調整和新舊體制轉換過程中出現的必然現象,在今後三五年內就業壓力仍將持續。解決嚴峻的就業和再就業問題刻不容緩,又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江澤民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在遼寧視察時,反復強調要高度重視新形勢下的就業和再就業問題。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遼寧省城鎮就業和再就業工作的總體要求和目標為:全黨重視,全社會動員,全民參與,堅持遠近結合、標本兼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廣開就業渠道,建立和完善政府促進就業、市場調解就業、勞動者自主擇業的就業新機制,努力開創就業和再就業工作新局面。從現在到“十五”期末,力爭320萬城鎮勞動力實現就業和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左右。今年的目標是確保80萬人、力爭100萬人實現就業和再就業。

  促進就業事關遼寧全局

  改革開放以來,遼寧省就業形勢總體上是好的。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遼寧抓住實施國有企業三年改革與脫困的重要契機,對全省勞動力就業結構實行了戰略性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城鎮一二三産業就業構成從1995年末的3.5:54.5:42調整到2001年末的3.5:45:51.5,近百萬的第二産業下崗人員轉移到第三産業中。開始打破了以第二産業和國有經濟安排勞動就業為主的格局,第三産業、非國有經濟、各類中小企業已經成為吸納就業的主體。

  然而,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遼寧省就業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據初步統計,從現在到“十五”期末,全省需要安排就業和再就業人員達320萬人左右,任務十分艱巨。

  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對維護遼寧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具有重大意義。搞好就業和再就業,就是抓住了遼寧改革、發展和穩定大局的關鍵。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遼寧一方面大量的剩餘勞動力滯留在國有工業企業之中,而另一方面能夠大量安置勞動力的輕工、紡織、食品等勞動密集型産業還沒有振興起來;一些國有企業一方面大量減員分流,而另一方面相當一部分資産處於閒置狀態,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一方面非公有制經濟、個體私營經濟、第三産業發展緩慢,新的産業領域有待開發,而另一方面大量的下崗、失業人員無事可做;一方面大量下崗、失業人員就業無門,而另一方面又有一些就業崗位虛位以待。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就難以深入開展。如果説遼寧同東南沿海先進地區的差距是多方面的,那麼很重要的一條是沒有充分利用好勞動力資源,培育起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新經濟增長點。

  就業和再就業問題直接影響遼寧的改革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成敗。這就要求一方面要繼續優化經濟結構,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實行企業主輔分離、減員增效,另一方面,又要充分發揮企業原有優勢,挖掘自身潛力,開發新産品,開拓新領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這既是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兩個不可分割的重要內容,也是老工業基地改造調整的重大任務。同時,流通、交通、建築、教育、科技、文化等各行各業,也都要參與到就業和再就業的工作中來。

  就業和再就業問題還直接關係到遼寧的政治安定和社會穩定。就業和再就業是當前遼寧廣大人民群眾最為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已成為各種矛盾的焦點。下崗、失業人員數量過多,不僅會在人民內部引發大量不安定因素,各級政府也面臨巨大壓力,還極易為少數別有用心的人和敵對分子所利用,引起矛盾激化,影響社會穩定。有的城市由於下崗、失業導致的上訪不斷發生,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群體上訪事件。因此,遼寧解決就業和再就業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千方百計拓寬就業渠道

  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發展經濟。經濟發展既包括經濟總量的增長和經濟效益的提高,也包括就業崗位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增長速度的快慢決定就業水平的高低。“十五”期間,遼寧的國內生産總值要保持9%左右的增長速度;在制定涉及全局的經濟社會政策和確定建設項目時,在注重提高競爭力的同時,把擴大就業作為重要因素考慮,實現經濟與就業的同步增長。

  ——鞏固和發揮國有經濟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的重要作用。遼寧作為老工業基地,國有經濟仍然是吸納就業的重要載體。因此,國有企業要大力進行體制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提高企業競爭能力和經濟效益,穩定職工就業,並不斷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深入挖掘企業自行分流安置職工的潛力,充分利用現有的場地、設施和輔業經營項目,組織富餘職工開發新的經營項目和産品生産,開闢新的就業空間。

  ——確立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在擴大就業中的主渠道地位。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具有勞動密集、就業容量大的特點。要堅持“放心、放開、放手”的原則,加快民營經濟的發展。打破行業壟斷和所有制歧視,實行更開放的行業投資準入政策,擴大民營經濟進入的領域。在認真執行現行政策的基礎上,制定更為有效的扶持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展的具體辦法,創造更加寬鬆的環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在結構調整中開拓新的就業領域。在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産業的同時,特別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尤其是就業容量大的第三産業。鼓勵發展社區物業服務、家政服務和文化娛樂服務,結合社區居民多方面、多層次生活服務的需要,大力開發托幼托老、配送快遞、家庭護理、修理維護等便民利民服務崗位,以及保潔、保安、保綠等社會公益性就業崗位。大力發展旅遊、現代流通和文化、教育、體育等産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強小城鎮建設,擴大就業空間。通過政策支持,鼓勵城鎮富餘勞動力到農村從事農産品精深加工等農事産業。鼓勵和組織下崗、失業人員,通過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彈性工作等形式,拓寬就業渠道和就業範圍,滿足多形式、多層次的就業需求。

  ——在對外開放中開拓新的就業空間。努力開拓國際勞務市場,對勞務合作、設計諮詢、醫療保健等國際服務貿易,在人才培訓、外匯管理、信息服務、出入境管理、金融、保險等方面提供便利和支持。培育和發展一批勞務輸出企業和仲介組織,有組織地擴大省外勞務輸出。抓緊建立各級勞務輸出組織機構系統,完善覆蓋省外、境外的勞務供求信息網絡。要把勞務輸出同境外投資結合起來,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到省外、境外投資辦廠和承包項目,帶動富餘勞動力成建制向外轉移。繼續擴大對外工程承包、遠洋運輸等傳統勞務輸出項目。要積極促進跨地區的勞務協作,鼓勵就業壓力大的地區特別是資源枯竭城市、破産礦區,組織下崗、失業人員到沿海發達地區和其他有勞務需求的地區就業。

  建立完善就業促進機制

  目前遼寧就業工作的重點在城鎮,城鎮的重點在從國有企業下崗“並軌”的失業人員和弱勢群體。這些職工群眾長期為老工業基地的建設和振興做出了重要貢獻,為改革付出了巨大代價,下崗、失業後既沒有可支配的生産資料,又缺少資金技術,自主擇業難度較大,必須給予必要的支持和援助。為此,要進一步完善和強化新的就業和再就業機制,重點建立健全四個體系:

  建立和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在各級公共職業介紹機構中實行求職登記、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培訓申請、鑒定申報、檔案管理、社會保險關係接續等“一站式”就業服務。健全勞動力市場信息網及其公開發佈系統,提供及時、便捷的就業信息服務。充實和加強各級政府以及街道的就業服務機構,並將其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充分利用全省現有的教育資源,加強對各類培訓機構的管理和規範,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從市場需求出發,有針對性地開展實用有效的技能培訓,對有創業能力的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開展創業技術培訓及項目諮詢、跟蹤扶持等服務。

  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加大就業和再就業資金的投入,並列入財政預算。通過財政預算安排、企業贊助、社會募捐、國有資産收益和變現收入等渠道籌資建立就業扶持基金。抓緊建立下崗、失業人員創業貸款擔保基金。鼓勵有能力的組織、個人和企業開辦新的經濟實體來吸納下崗、失業人員;鼓勵和支持用人單位增加就業崗位和吸納就業;鼓勵和支持有勞動能力的下崗人員和無業人員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對於招用下崗、失業人員達一定比例的企業,對於通過主輔分離和輔業轉制興辦企業安置富餘人員的企業,對於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的下崗、失業人員,都要給予相應的稅費減免等政策。建立健全再就業政策檢查制度、部門協商通氣制度、社會舉報監督制度,定期開展專項檢查,推動優惠政策的落實。

  建立和完善勞動力市場體系。把勞動力市場建設作為就業基礎工程,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在縣(市)區分期分批實現勞動力市場與公共職業介紹機構和失業保險經辦機構、培訓機構的聯網。各市都要將信息網絡延伸到街道就業服務機構,有條件的要延伸到社區。加強對各類職業仲介行為的監管,嚴厲打擊非法仲介和各類欺詐行為。認真貫徹實施《勞動法》,加大勞動保障執法監察力度,對用工不簽定勞動合同、濫用試用期、隨意壓低和剋扣工資、延長工作時間和拒繳社會保險費等違法行為,要依法進行查處。

  建立和完善統計監測體系。健全和完善就業統計指標體系。建立城鎮勞動力抽樣調查制度,及時反映全省及各地區就業和失業動態變化。今年年底前建立省級勞動力監測中心,明年一季度投入運行。全面推行勞動預備制度、就業準入制度和空崗申報制度,對就業和失業實行總量控制。建立失業監測預警機制,在下崗、失業總量接近或超過警戒線時,各級政府要及時採取措施緩解矛盾。

  強化對就業工作的領導

  切實加強領導,把就業和再就業作為重點任務,堅持不懈地抓緊抓好。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就業和再就業作為貫徹落實“三個代表”最現實、最迫切的任務,消除消極畏難情緒,用新的思路、新的方式,解決好就業和再就業的問題。黨政一把手要親自抓,深入調查研究,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切實抓出成效。領導幹部要注意學習就業工作方面的知識,研究就業規律,掌握調控就業高峰、緩解就業矛盾的領導藝術,掌握工作的主動權。實行嚴格的就業和再就業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

  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的責任主體是各級政府,行政首長是第一責任人。實行就業和再就業工作目標責任制,把控制失業率和增加就業崗位作為宏觀調控的考核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把就業和再就業目標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定期進行評估、檢查。要把每年確定的就業和再就業目標分解到各市,加以落實,確保按期實現。如果一個地區和部門的領導忽視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失業群體的困難狀況得不到明顯改善,就要採取必要的組織措施;對下大力量解決就業問題並取得顯著成效的領導幹部,予以支持和表彰。

  加強宣傳教育,創造全社會參與就業和再就業的良好社會氛圍。

  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導向作用,加強就業和再就業信息傳輸工作,儘快形成一個全社會都來關心、支持、幫助就業和再就業的濃厚氛圍。儘快建立條塊結合、縱橫結合的全方位工作體系,縱向要延伸到企事業單位和社區,橫向要使黨政機關各部門和社會各方面都來參與。各級勞動、財政、民政、經貿及各行業管理部門都要按各自職責,切實加強對就業工作的研究指導,給予應有的支持。各企事業單位都要開動腦筋,拓展就業空間,積極提供就業崗位。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扶貧工作的重點要放在支持組織就業和再就業上,對長期失業人員和多人同時下崗的困難家庭予以重點幫助。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都要關心群眾的就業問題,團結和組織失業人員克服困難實現再就業。

  轉變作風,真抓實幹,切實把就業和再就業工作措施落到實處。

  領導幹部要深入到困難企業,深入到職工家庭,傾聽他們的意見,面對面地幫助他們解決就業問題。當前對遼寧廣大職工來説最大的政治、人民群眾最大的利益就是實現穩定的就業和再就業。各級領導幹部一定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滿腔熱情地為失業人員排憂解難,通過辛勤的工作,使他們樂業安居,不斷增長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成為改革開放、結構調整的真正受益者。

  遼寧就業嚴峻局面的四大原因

  一是經濟結構調整引起結構性失業。遼寧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國有大中型企業通過深化改革、調整結構,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伴隨這一過程,工業企業普遍推行了下崗分流、減員增效等措施,在較短的時間內出現了大批下崗職工,時間之集中,人數之多是前所未有的。

  二是部分資源枯竭型企業破産關閉後一大批職工集中下崗。遼寧的多數有色金屬和部分煤炭採掘企業早已處於資源枯竭狀態,不得不採取關閉破産措施。自90年代末以來,遼寧這類國有企業破産11戶,涉及國有職工14.5萬人,集體職工7.3萬人。儘管遼寧在國家的支持和幫助下,在發展接續産業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只是剛剛起步,這些礦區城市的就業壓力短時期內還不能有效緩解。

  三是大部分失業人員文化水平較低,從業技能單一,再就業能力不強。還有相當一部分下崗人員年齡偏大、身體狀況不好,這部分人原本收入水平較低,生活較為困難,失業後重新就業願望十分迫切,但又不能適應新崗位的要求。

  四是由於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步伐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遼寧城鎮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壓力。此外,部分下崗、失業人員的擇業觀念陳舊,也進一步加劇了就業和再就業的供求矛盾。 (作者聞世震)


  來源:新華網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