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千方百計做好再就業工作 |
09月11日 13:42 |
|
|
千方百計做好再就業工作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主任 信長星
《人民論壇》2002年第七期消息:做好再就業工作,是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我們要充分認識搞好再就業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實把再就業工作抓緊抓好。
再就業工作的主要進展
黨的十五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我國就業工作取得明顯進展。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使城鄉就業規模不斷擴大。隨著社會保障和再就業工作的不斷加強,“兩個確保”不斷得到鞏固,以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為重點,三條保障線相互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初步形成,再就業工作取得較大進展。1998年以來,全國累計有1680多萬下崗職工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實現了再就業。隨著結構調整的逐步推進,就業結構發生積極變化,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産業轉移速度加快,第一産業從業人員佔全國從業人員的比重下降到50%以下,第三産業從業人員所佔比重穩步增長,從23.7%上升到27.5%。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就業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就業觀念發生深刻變化,企業自主用人、勞動者自主就業的市場就業機制初步形成,市場機制在勞動力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隨著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逐步建立,就業領域不斷拓寬,個體私營經濟蓬勃興起,從業人員數量增長27.5%,成為我國就業的重要渠道。經過不懈努力,城鎮登記失業率得到有效控制,就業局勢基本穩定。特別是由於基本做到了兩個確保,對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實踐證明,中央的重大決策是完全正確的,必須繼續全面貫徹執行。
繁重的再就業任務
應當清醒地看到,當前和今後一個較長的時期內,我國的就業壓力將進一步加大,形勢仍然十分嚴峻。受世界經濟增長放慢的負面影響,同時由於進入了下崗職工協議期滿出中心的高峰期,加之部分企業為應對加入WTO的挑戰開始進行減員,去年以來,城鎮登記失業率出現小幅攀升,由2000年末的3.1%上升到2001年底的3.6%。從盡可能充分地估計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的角度,冷靜地分析一下今後一個時期的就業走勢,形勢不容樂觀,無論是從總量看,還是從結構看,就業矛盾都將更加尖銳和複雜,就業和再就業任務更加繁重。對此,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簡單分析:
勞動力供給增長過快,需求相對不足,總量矛盾更加尖銳,就業壓力加大。“十五”期間新增勞動力供給將升至峰值,加上現存的下崗失業人員,以及1.5億以上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構成十分巨大的就業壓力。由於就業彈性系數降低(20世紀80年代平均0.32,20世紀90年代已下降到平均0.1左右),預期的經濟增長所能創造的就業崗位與供給之間存在比較大的缺口。
加入WTO以後,影響就業的不確定因素增多。加入WTO初期可能會出現新的失業高峰,勞動力素質與崗位需求不適應的結構性矛盾日趨突出。雖然從長期看加入WTO將有利於就業的增長,但在加入WTO初期可能不得不經歷一個“陣痛期”,部分國際競爭力不強的行業將不可避免地受到衝擊,會産生一批新的失業人員;紡織、服裝等具有國際競爭比較優勢的行業雖有機會獲得較快發展、帶動就業增長,但將出現勞動力素質與新增就業崗位需求不適應的矛盾,結構性失業問題會比較突出。地區不平衡性也將進一步加劇,中西部老工業基地特別是資源枯竭城市的失業問題可能會更為嚴重。雖然沿海發達地區受加入WTO的影響顯得更直接一些,但由於這些地區已經形成了多元化的産業結構,承受能力比較強,經過短暫陣痛之後將贏得更多機遇,而中西部老工業基地則將承受較長時期的衝擊,産業結構升級將會經歷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中西部老工業基地特別是資源枯竭城市的失業問題尤其值得高度關注。
就業困難群體增多。結構調整中從傳統産業分流出來的大齡、低技能人員,大多屬於就業困難群體。雖然加入WTO後部分行業會帶來新的就業機會,但由於新增勞動力供給旺盛,這些就業機會將更多地為高素質青年勞動力在就業競爭中所獲得,而從傳統産業排擠出來的部分年齡較大、文化素質較低、職業技能比較單一的人員,將會因為其自身素質難以適應新增就業崗位的要求,而在越來越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處於弱勢地位,出現比較嚴重的長期失業問題。從國際經驗看,長期失業問題比高失業率更難對付,單靠經濟增長拉動就業難以奏效,還必須輔之以特殊的社會保護政策。
如何加大再就業工作力度
面對新的就業形勢,必須將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目標,採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著力緩解總量矛盾與結構性矛盾,妥善解決好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有效控制失業率。
一是把擴大內需與增加就業結合起來,通過繼續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拉動就業增長。發展是硬道理。解決就業問題,根本出路在於發展經濟。就業作為一種派生需求,與經濟發展具有內在的並且是十分直接的因果關係,其總量變化和結構變化都取決於經濟增長的速度和結構,經濟發展是拉動就業增長的火車頭。縱觀世界各國解決就業問題的做法,雖然在具體的勞動力市場政策、就業服務模式上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個根本的共同點,就是普遍注重有效地運用宏觀經濟政策解決有效需求不足問題。當然,各國在宏觀經濟政策的運用上也是各不相同的,但目標是一致的,就是通過刺激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推動經濟增長,從而拉動就業增長。解決我國的就業總量矛盾,根本出路在於發展,在於把擴大內需與擴大就業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增加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刺激經濟增長,從而為擴大就業提供根本保證。我國當前所面臨的再就業問題,是在經濟保持較快增長背景下出現的問題,根本不同於一些國家經濟衰退背景下的失業問題,是有能力逐步加以解決的。擴大內需方針的進一步實施,將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開拓出大量新的經濟增長空間,就業總量將不斷得到擴大。而隨著就業的增長,大量的下崗失業人員通過實現就業獲得更高、更穩定的收入,生活得到根本改善,將有利於增加消費需求,擴大內需,從而形成擴大內需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
二是正確處理結構調整與擴大就業的關係。不斷加大産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和企業規模結構調整力度,提高就業彈性系數,增強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能力。創造就業機會,一靠速度,二靠結構。在速度為一定的前提下,合理的結構能使既定的速度拉動更多的就業。今後一個時期,必須積極貫徹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的戰略方針,在繼續保持較快經濟增長速度的基礎上,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要積極發展就業彈性大的勞動密集型産業、第三産業,提高整個就業增長彈性。專家估計,如果就業彈性系數恢復到0.15,7%的經濟增長速度每年就能多拉動就業200萬人以上。第三産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大約可以增加就業100萬人,所以,第三産業應當作為今後擴大就業的主攻方向。大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産業要面向國際市場,利用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優勢吸引外資,擴大出口,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也要與産業升級結合起來,鼓勵那些既有較高科技含量,又能吸納較多勞動力就業的現代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發展,實現從體力勞動密集型向腦力勞動密集型的轉變。中小企業就業容量大,提供了75%的城鎮就業機會。非公有制經濟是擴大就業的重要渠道。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是擴大就業的重要方式。應通過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限制、提供稅收優惠、疏通投融資渠道,促進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壯大,使之成為吸納就業的主要載體,並通過政策驅動鼓勵這些企業增加用工。特別是要大力鼓勵個人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
三是正確處理深化改革與擴大就業的關係。在推進國有企業減員增效的同時,切實搞好再就業工程,認真落實擴大城鎮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為增加就業創造更加寬鬆的體制環境和社會環境。全面貫徹執行中央確定的“鼓勵兼併、規範破産、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實施再就業工程”和建立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業保險制度、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條社會保障線等政策措施。統籌規劃,把握好對國有企業下崗分流和再就業的宏觀調控力度,使之與國家財政、企業、職工和社會保障的承受能力相適應。堅持減員增效同促進再就業相結合、職工下崗分流同社會承受能力相適應的原則。國有企業要充分挖掘內部潛力,多渠道消化安置富餘人員。職工要轉變就業觀念,努力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就業的新要求。要妥善安置好關閉破産企業的職工,解決好他們的就業和生活保障問題。
四是進一步發展勞動力市場,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和政策扶持體系,建立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市場就業機制。逐步破除阻礙勞動力流動的各種障礙,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戶籍制度,建立統一規範的勞動力市場體系,提高勞動力市場的信息化水平,更有效地引導和促進勞動力合理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加強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再就業培訓和其他多種形式的就業服務,鼓勵發展各種類型的就業服務機構,建立社會化的就業服務體系。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各項再就業優惠政策,為下崗職工再就業創造寬鬆的環境。在總結實施再就業援助行動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建立以特殊困難群體為對象的常規性的就業援助制度。在切實保障這部分人員基本生活的同時,要借鑒一些國家“從救濟到工作”的經驗,大力開發適合困難群體特點的社區就業崗位特別是公益性就業崗位,鼓勵企業招用長期失業人員,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要積極提供就業服務,促進其實現再就業。完善失業保險制度,使其在保障生活的基礎上更充分地發揮對就業的促進作用。應順應用工需求多樣化的趨勢,因勢利導地實行非全日制、臨時性、彈性工作時間等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鼓勵發展勞務派遣企業和其它就業組織,對靈活就業人員進行組織管理和服務。完善勞動合同管理和社會保障制度,保障靈活就業者的權益。同時要正確引導就業觀念的轉變,形成有利於靈活就業形式發展的體制環境和社會氛圍。
五是大力加強職業培訓,全面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工作能力、創新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全面推行勞動預備制度和就業準入制度,普遍做到先培訓、後就業,實現提高青年勞動者就業能力和調節勞動力供給雙重目標。大力加強在職培訓,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提高職工隊伍的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特別是掌握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的能力,以適應技術進步的要求。實施第二期“三年千萬再就業培訓計劃”,提高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
六是正確處理城鄉經濟協調發展與擴大就業的關係,加強農村勞動力資源的開發利用。在繼續推進農村就業結構調整的同時,要把實施城鎮化戰略與積極引導和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結合起來,積極穩步發展小城鎮,取消各種限制農民進入城鎮就業的歧視性政策,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和城鄉協調發展。同時要進行必要的管理,特別是要加強勞動力市場信息服務,引導流動就業有秩序地進行。
|
責編:范小利 來源:人民網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