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區就業:中國城市就業新的增長點 |
09月11日 10:38 |
|
|
當前,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下崗、失業問題的加劇,社區就業逐漸成為再就業的主渠道;另一方面由於種種原因,目前社區服務仍然不能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由於社區就業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有意識地通過發展社區服務業促進再就業應該成為今後促進下崗職工再就業工作的重點。
社區就業及其前景
(一)社區就業的界定
從社區就業概念的産生來看,中國的社區就業是相對於政府就業(公務員)和傳統的單位就業(大中型企業、事業單位)而言的一種客觀存在。社區就業的目的是服務社區,社區就業的組織是勞動者自發或者自願組成的,離開了這兩條都不能叫社區就業。
根據服務對象或內容的不同,社區就業崗位一般可分為三大類:一是便民利民服務類。社區以居民為主體,凡是與居民吃、穿、住、行、娛樂、健身等方面有關的服務,都可以為居民提供便利。二是公益性服務類。公益性服務相對於少數人的高消費類服務而言,具有為大眾服務,使大眾受益的特點,屬於非盈利性,比如社區建設和管理的許多內容都屬於這一領域。三是後勤保障服務類。除社區居民外,駐在社區內的各類單位所需要的服務也是豐富多彩的,隨著國有企業逐漸剝離社會職能、機關事業單位和高校後勤保障社會化等改革步伐的加快,後勤保障類的服務需求將會大幅度增加。
(二)對社區就業容量的估計
社區就業容量到底有多大,到底能不能成為下一階段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就業增長點,這是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因為它決定著未來社區就業發展的空間和再就業工程後勁的大小。
一般説來,一國社區就業容量的大小與本國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密切的關係。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表明:社區服務業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拓展的。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的社區服務業和社區就業發展卻是相對落後的,與我國第三産業不發達同構。據統計資料顯示,1999年我國第三産業的就業比重只有27%左右,而一般發展中國家第三産業的就業比重為35%-45%,發達國家的就業比重高達60%-80%。由於第三産業落後,我國社區就業崗位開發也存在不足。發達國家的社區就業份額為20%-30%,發展中國家的社區就業份額為12%-18%,而我國只有3.9%,即使按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最低水平計算,我國社區就業的份額由3.9%提高到12%,大約可以增加2000萬個就業機會。
要把這些潛在的就業機會充分挖掘出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具有一定的長期性和艱巨性,需要仔細研究制約社區就業發展各種瓶頸。
制約社區就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一)制度瓶頸
城鄉二元分割。目前無論是從城市人口比例為指示器的直接城市化來看,還是以農村人口生活環境為指示器的間接城市化來看,中國的城市化水平都明顯滯後經濟發展水平。首先,從國內現實情形來看,大量的“農民工”(1.1億)滯留在各級城鎮,這説明經濟發展使得城市就業空間迅速拓展,但是由於過緊的城鄉戶籍管理制度,壓抑了城市化的正常衝動。其次,橫向國際經驗顯示,中國政府公佈的城市化水平大約要比同等經濟發展水平國家落後14-26個百分點。歷史上國家的“大農意識”(穩住農村)和城市居民頭腦中殘留的“小農意識”(關住城門),都曾經嚴重制約了社區就業的發展。
教育培訓落後。雖然社區服務業對專業技術能力的要求較現代企業低一些,但是隨著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區服務也需要一定素質的專業人員,特別是企業轉制後的後勤社會化服務,更需要專業化、規範化。令人擔憂的是,職工下崗以後接受過培訓的只佔兩成,沒有接受過培訓的佔80%;接受過某種形式培訓的僅佔18.2%。多數下崗職工表示願意接受短期的專業性和操作性強的培訓。
(二)觀念瓶頸
一方面,各類職工創業意識普遍較差。在人們的傳統意識中,“單位就業”的觀念非常強烈,缺少獨立創業精神和冒險精神,這也是導致社區服務業中個體工商戶和小企業發展數量少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下崗職工心理預期偏高。主要表現在:一是崗位選擇性強。四城市抽樣調查顯示,希望是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的佔21%;希望是國有企業的佔19%;希望是個體、私營企業和自由職業者只佔15%。二是收入要求較高。2000年6月對北京市宣武區社區就業進行的調查顯示,願意從事社區服務工作的一般要求月最低報酬在500元-800元之間,儘管這一收入水平相對北京市職工平均工資收入水平而言並不算高,但與能接收下崗、失業人員的單位願意支付的水平每月400元-500元之間相比還是較高的。
(三)政策瓶頸
首先是創業資金短缺。社區就業生存、發展面臨的另一大難題就是資金問題。四城市抽樣調查顯示,從事社區服務業的最大困難是資金不足。其次,諸多優惠條件難以兌現。由於部門利益的背後驅動,使有關優惠政策大打折扣。
綜上所述,制度瓶頸主要是體制問題,觀念瓶頸主要是勞動者問題,政策瓶頸主要是宏觀調控問題。對於不同類型的問題,必須對症下藥。
促進社區就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為了加快市場導向就業機制的建設,給下崗職工、失業人員以及富餘人員尋找就業出路,一定要化解社區就業面臨的各種困難和障礙。為此,我們建議:
高度重視發展社區就業的戰略意義。我國的社區服務業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以及人們觀念意識的制約,現在尚處於起步階段。為了促進社區就業的發展,政府的組織推動工作不可缺少。2001年-2010年,各級政府要把發展社區服務業納入本地區經濟與發展總體規劃,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和工作目標管理體系,積極推進社區就業的全面發展。
切實加快城市化的進程。城市化將成為“十五”期間乃至更長時期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推動力量。城市化不僅是一個量化的指標,即城市化水平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而且有一個質的指標,即城市的正常功能和人民的生活質量。我們只有充分重視城市化的質和量的問題,積極催化城市第三産業特別是社區服務業的發展,才能為社區就業提供廣闊的空間。
積極倡導靈活的就業方式。階段性就業和靈活就業方式,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就業的新形式,它們既是正規就業的重要補充,又是就業的一個蓄水池。社區就業方式靈活多樣,大多屬於非正規就業範疇。在肯定非正規就業的同時,要設計與該種就業形式相適應的安全保障方式,以減少勞動者的後顧之憂,保障勞動者合法權利的實現。只有這樣做,才能使勞動者認可靈活就業方式,從而真正促進社區就業的發展。
切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要認真落實各項優惠政策。通過發展社區服務擴大就業,政府一定要放寬對從事社區服務領域的經營政策,鼓勵人們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創業。特別是對微利服務項目應落實各種稅收和減免行業性收費等優惠政策。二要努力提供靈活的社會保險入口。從事社區服務工作的人員,在經過認定的情況下,可以以較低的費率參加各項社會保險。三要切實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對於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參與社區就業的,可以攜帶一定的扶持資金進入,享受一次性開辦補助費的支持。除此之外,商業性銀行要通過設立小企業部,加大對社區服務小企業和個體戶的貸款支持。
大力推進社區服務産業化。社區服務産業化是社區服務發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實現了社區服務産業化,才能真正促進社區就業的發展。社區服務産業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社區服務多元化。傳統的社區服務是政府部門辦的,不是針對全部社區居民的,而是針對少數社區居民的,社區服務主體只有多元化,才能促使社區服務業的全面繁榮。二是社區服務市場化。狹義的社區服務往往帶有福利性質,廣義的社區服務必須引入市場機制,大多數社區服務可以是經營性的。三是社區服務規模化。社區服務規模化可以促進專業分工,進一步拓展社區服務的內容;社區服務規模化可以進一步降低服務成本和服務價格,從而擴大社區服務的需求。
加緊完善社區就業管理。首先,實施分層管理。在端正認識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廣泛參與的社區就業管理體制。通過分層管理,各負其責,使社區就業逐步走上正規,步入良性運營。其次,建立公益性載體。在各層次建立的社區服務機構,屬於公益性的組織,不以盈利為目的,所有管理和服務均應當免費。至於這類機構的經費來源應當由政府按照一定標準撥付,解決日常開支問題。三要協調合作,簡化手續。社區就業涉及工商、稅務、計劃、勞動保障、城管、衛生等方方面面,各管理機構均有自己的管理權限,應在合理分工的基礎上,協調配合,簡化手續,為符合要求的經濟實體提供方便。如對有意創辦經濟實體或非正規就業勞動組織的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經過認定符合開辦條件者,可以削減繁雜冗長的各種申請手續,由勞動保障部門或專門機構確認,其他各站則暢通無阻。
努力培養高素質的社區服務創業主體。提高社區服務創業者素質的主要途徑有三個:一是加強對現有社區服務個體工商戶和小企業主的培訓工作,提升社區服務業的發展能力。二是鼓勵大學畢業生創辦各類社區服務業,激勵他們的創業意識。三是引導城市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創辦社區服務業,或者去社區服務機構就業。
總之,發展社區就業問題,政府所能做到的就是盡可能掃清社區就業發展中一些障礙,積極倡導和扶持社區就業的發展。顯然,光靠政府的積極性是不夠的,只有把勞動者個人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內化為自覺的行動,人人爭做社區服務業的參與者,才能夠真正有利於社區就業的發展,有利於城市下崗、失業問題的緩解。
|
責編:李莽 來源:新華網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