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情係再就業

全國一等功臣甘維剛:助人就業義不容辭
09月11日 15:46

  解放日報2002年9月11日電:寫完職業培訓計劃綱要,已是深夜12點半,回到家,燈仍然亮著,甘維剛心頭頓時涌起對妻子金玉琴的無限歉疚:他愛好音樂,妻子為他買了一摞CD,他卻抽不出時間聽一首曲子;妻子喜歡芭蕾,但就連“一起去大劇院看場演出”的承諾,也遲遲未能實現。

  “明天是星期天,真該好好陪陪她。”但他知道,這個心願又只能埋在心裏了,因為第二天上午他要為新職介所選址,下午要參加閘北區職業介紹網絡的佈局會議。為了讓更多的失業人員走上就業崗位,甘維剛睡前再一次調好了早起的鬧鐘。

  一定要幫他們解決“飯碗”

  1997年1月,甘維剛被推上了閘北區勞動局黨政“一把手”的崗位。那年正是上海勞動保障工作從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軌的關鍵一年,閘北區是個老工業區,也是人口導入區,就業任務異常繁重。

  這是甘維剛上任第一天遇到的事:他正在食堂吃午飯,一名40開外的男子突然面帶怒氣奔到他面前,一巴掌將桌上的飯碗掀翻在地,大聲嚷嚷:“你倒自在!我要工作,我要吃飯!”甘維剛愣了。回過神來,了解到對方是下崗職工,家中遇到困難而來找政府解決時,他立即冷靜下來了:“自己有責任有義務為就業困難的兄弟姐妹們創造就業機會!”

  一趟趟深入基層調研、一次次與就業困難人員促膝談心,甘維剛切身感受到,單靠一個個地送,“飯碗”永遠都不夠。必須建立全新的“造血型”促進就業機制。

  怎麼辦?甘維剛深入社區街道尋找突破口。第一項嘗試是組織成立閘北區“安幫再就業服務中心”,鼓勵下崗職工大膽從事非正規就業。1997年底,安幫中心同時在各街道成立分中心,“要幫忙找安幫,安幫連成網”的口號傳遍了全閘北。不久,這張“網”就從最初的凈菜、家政服務、家電維修等“小打小鬧”,慢慢向寶石加工、建築裝潢、社區物業管理等更專業化、多層面的領域延伸,解決了很多兄弟姐妹的衣食之憂。

  開卷找“活水”尋求新突破

  工作上的“金點子”從何而來?甘維剛的同事們説,他是個“學習型”幹部。7年檔案館研究員的生涯,讓他偏好一盞青燈伴讀深夜的意境。

  甘維剛揣摩國內外促進就業的各種理論和實踐。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跟緊時代步伐,在勞動力市場轉軌中“領先一步”。然而,就是為了“領先一步”,甘維剛與傳統觀念發生了激烈碰撞。

  大寧靈石綠地剛開工,他就與投資方協商:能否在保潔、保綠、保安崗位引入市場化的就業機制方法是招投標。然而,投資方執意要安置自己單位的人員。10多次主動上門,反復闡述有關市場化就業的政策,甘維剛不屈不撓的精神終於感動了對方。經過招投標,今年“五一”節,80名“4050”人員微笑著走上了崗位。

  跨入新世紀後,本市青年就業問題逐漸顯現,甘維剛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新的重大課題,必須及時尋找補救之策。經過深入調查,面對面交流談心,甘維剛發現信息不暢通是青年就業問題的瓶頸。很快,全市第一支青年就業援助員隊伍在閘北區建立起來了。借鑒國內外青年失業的解決方案,機制上也有了新的突破。

  教給他們“端飯碗”的本領

  3年前發生的一件事給甘維剛以極大的觸動。那年,上海鐵路局為上海至九龍的“申九線”開通作準備,委託閘北區勞動局通過職介所向全市擇優招聘數百名乘務員。甘維剛覺得這是一個促進就業的機會。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最後招聘的人員中,閘北區被錄用的寥寥無幾。細查原因,本區的應聘人員普遍缺乏技能。市場是無情的,“飯碗”就在面前,但你能端得起來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甘維剛開始了他的培訓計劃:對區職業技術中心進行改擴建,多層次全方位開展複合型技能培訓。1999年中心培訓人數首次突破了1萬大關,2000年又攀升到13100人,培訓對象從一般失業人員向軍嫂、殘疾人拓展。市政協大廈的保安人員、大潤發超市的電子收銀員,都是由閘北區職業技術中心從下崗失業人員中培訓推薦上崗的。

  記者採訪甘維剛的當天,他正忙於對職業技術培訓中心進行重新佈局。他説,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就業培訓也必須與國際接軌,他已經與美國、英國的護士學校、酒店學校達成協定,引進國外先進的培訓機制。甘維剛説,這些培訓項目都是為失業人員在就業市場中競爭“加碼”而準備的。

  在就業服務中心和職業技術中心這兩個“金娃娃”之外,甘維剛又在全市各區縣中比較早地建立起“開業指導服務中心”,中心開設市場營銷、財務諮詢、信貸服務等服務窗口,為有意創業的下崗失業人員雪中送炭。不久前,全新的200平方米的開業服務大廳在共和新路繁華地段建成。

  他們走上崗位,我才感到幸福

  甘維剛是那種拍板定調毫不猶豫的人,可他急人所急,每每與細膩之處相結合,又是那樣令人感動。去年4月,閘北區勞動局舉辦首場“4050”專項招聘和政策諮詢活動。之前兩個月時間,甘維剛和他的同事埋頭于項目設計、崗位開發的可行性論證,沒有一天休息,政策宣傳板塊也幾易其稿。

  招聘會前一天,一位副局長帶領幹部赴現場進行佈置,任務完成時已是晚上8點鐘,但大家卻都不走,為什麼?有人一語道破“天機”:今天晚上甘局長如果不親自來看一看,一定會徹夜難眠。果然,9點多鐘,甘維剛結束勞動局的工作,匆匆趕來。他在招聘會場兜了一圈,發現了一個誰也沒有發現的問題:幾十塊政策宣傳板雖然製作精美,亮麗醒目,但全部著地擺放。“明天數百上千名‘4050’人員進來,後排擁前排,宣傳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甘維剛提出建議,馬上動手,用繩子將宣傳板從地面升高到目光平視的高度……第二天,前來應聘的人果然很多,但每個人都可以毫無遮擋地看到板面上的政策宣傳,當天就有496名下崗失業人員順利簽了約。

  閘北區政府大樓的保安告訴記者,每天早上來得最早的總是甘維剛。清晨,有時甚至是天濛濛亮,甘維剛就來到辦公室,這是他專門接待求助者的時間。無論來者是誰,只要人家找到他,甘維剛總是詳細了解情況,然後按政策、靠機制,幫忙幫到家。甘維剛每天都會收到一疊厚厚的群眾來信,每封信他都做好記錄,然後交給職能部門處理,每隔一段時間他都會拿著記事本到各個科室詢問信件處理情況。有人勸他:“你是局長,不要事必躬親。”甘維剛卻樂呵呵地説:“幫助他們,其實是我了解就業狀況變化的最好途徑!”

  甘維剛已經習慣了每天只睡4、5個小時的生活,人們稱他“工作狂”,也有人背後叫他“鐵人”,但大家不知道的是,他一直患有嚴重的直腸潰瘍,經常犯病。病痛來臨時,他就背著家人、同事到醫院吊鹽水,第二天還是照常上班。

  “並不是我喜歡加班,”甘維剛對記者説,“許多失業人員都是我的同齡人,他們都曾經為國家貢獻過自己的青春,我看著‘兄弟姐妹們’的就業問題沒有著落,就感到肩頭沉重的責任。看到他們一個個走上崗位,臉上煥發出久違的笑容,我才感到幸福。”


責編:范小利   來源:解放日報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