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中國實錄

賈治邦省長:陜西要告別黃土高坡——訪陜西省代省長賈治邦
10月23日 22:10

  大家好,歡迎收看《經濟半小時》。今天《中國實錄》報道組來到了陜西省。一提到陜西,大家腦海裏恐怕非常容易就會聯想到,漫天的黃土、低矮的窯洞和頭上裹著白羊肚毛巾的老漢在黃土高坡上放羊的情景。但是今天我們要告訴大家的是:黃土高原正在發生著變化,山在變綠,水在變清。今天將要向我們介紹、講述這種變化的,是陜西省的代省長賈治邦同志。

  賈治邦,生於1946年11月,陜西省吳旗人,1965年參加工作。先後擔任陜西省政府綜合處處長、省政府副秘書長、延安行署專員。1994年開始擔任陜西省副省長、常務副省長和省委副書記,2002年5月任陜西省代省長。

  主持人:賈省長,你好!通過剛才看您的簡歷,我知道您是地地道道的陜北人,今天節目一開始我帶來了兩樣東西,想必您一定不會感到陌生。

  賈治邦省長:這是放羊的鞭子,我過去就使用過。這是放羊的鏟子,實際上我們小時候都用過這東西。小時侯我在上小學之前,跟我舅舅經常去放羊,過去放羊就是義務的,因為大人才放羊。我小時侯嘴饞,跟著去趕羊,主要是中午到夏天去吃羊奶子幹飯,所以給大人幫助去放羊。看到放羊的鞭子和鏟子我就想到了我們陜西,特別是陜北地區生態環境破壞的情況。我們常講的生態環境的破壞是三口的破壞:一個就是人口,一個就是牲口,一個就是灶口。這三口的破壞。最嚴重的還是人口,人口是最關鍵最主要的。因為有了人口,他為了吃肉就要去放牧、養羊、養牛;其次,他種下糧食就要煮熟吃,這就有個灶口,就要上山去伐柴,對生態環境破壞比較厲害。

  主持人:那麼我想剛才賈省長説的這些情景,大家恐怕都經歷過。因為大多數人都是陜西本地的,也可以看出傳統的生産生活方式給環境和生態造成的破壞,那麼這樣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去面對?我們《經濟半小時》的記者這幾天在陜西省也進行了採訪,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個新聞短片。

  這裡是黃河壺口瀑布,河的這岸是陜西,那邊就是山西了。我們可以看到黃河水流到這裡已經變得相當渾濁,一杯黃河水它幾乎有一半都是泥沙。每年僅僅從陜西這一個省流入黃河的泥沙就達8億噸,而這8億噸是個什麼概念呢?如果用這些泥沙壘一道一米寬、一米高的墻,它可以繞地球12圈半。

  1999年8月5日,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陜西省視察時指出:得不償失。在這裡種這點地叫做得不償失,現在不缺糧食,現在你這裡只要黃土別下去,水別淹,下面的糧食給你吃有多。

  2002年7月16日,朱總理再次來到這裡:希望你們把江總書記講的陜西生態環境的改善,秀美山川放作第一位的任務。

  主持人:確實這兩天在陜西我就聽説有這樣一句順口溜:叫作陜北開荒,河南遭殃。我想這個遭殃指的不光是河南,還有許多地方,黃河下游的地方還包括長江。

  賈治邦省長:如果説我們不再治理生態環境。如果生態環境繼續惡化下去,那麼我覺得給國家帶來兩個問題。一個對長江黃河的下游地區就成了問題,危及至下游人民的安全;第二個,我們國家的東部和南部的沙塵暴不停地刮,對於他們的生態環境破壞得也比較厲害,就是説,如果我們的生態環境建設好了,我們就可以建設一個綠色的屏障出來,這個綠色的屏障又是擋風的墻,又是攔泥的壩。

  主持人:今天來到我們節目現場的還有當地的一些農民朋友,現在我們來聽聽,他們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陜西省吳旗縣楊青村農民宗世文:沒退耕以前和以後有變化,1993年我們縣遭災了。山上有幾十畝地,起碼有17、18公頃全都衝了,我那個家7個窯洞有6個都進水,漫上1米多深。通過這以後,二話不説,從1993我就開始就退耕了。所以我現在受益匪淺,我再不遭災了,我心裏踏實了。

  主持人:那麼現在看起來,你這步棋算是走對了。當時剛剛開始退耕還林的時候,周圍鄉親們對你理解嗎?

  陜西省吳旗縣楊青村農民宗世文:不理解。有的説,那個人好像楞著呢。把那麼多地退了以後,你不生活了,你有7口人。

  主持人:你也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謝謝你。

  主持人:我現在想請您看一幅畫面。在大屏幕上,剛才大家看到的這個滿眼綠色的山坳就是吳旗。其實到現在,在陜北這樣的綠色我們到處可以看到。我們的記者捕捉了一些這樣的畫面,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個小片子。

  記者:這裡是陜北兩個縣交界的地方,我左邊是我們常見的陜北的黃土高坡,山上除了一些農民的坡耕地之外幾乎沒有其它的植被。而我的右邊則是較早地實行了退耕還林的吳旗縣,在這裡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滿眼的綠色了。

  農民:原來就是辛苦,打早到晚。我早早起來太陽不落不回家。

  農民:上面提倡退耕還林,還好像接受不了。接受不了國家給吃的那個糧,還不一定保險。這是退耕還林、種苗費、管護費,這個本本是每年打糧的本本,兌現糧的本本。

  記者:以前沒想過種草還有這麼麻煩。

  農民:那沒有想過,以前不想那個。以前也不接受,種草也沒有啥用處。那個草可以喂牲口,羊可以在山上放,就是不需要這些草,現在草比糧還好。

  農民:羊不出山了,樹都青了,幾年都青了。

  記者:現在的生活習慣不習慣?

  農民:好著呢。

  記者:怎麼個好?您跟我説説。

  農民:種的樹、給的糧還不好?還要咋個好呢。

  主持人:我們在採訪當中有一個非常突出的感覺就是生態建設、退耕還林,不僅是要讓山綠了,環境好了,同時也是廣大農民朋友脫貧致富的好機會。那麼賈省長,你覺得我們這樣理解對不對。

  賈治邦省長:我去年到吳旗去了一下,我還到好多農民家,也到我一些親戚家裏去看了一看。老百姓告訴我説,中央的政策就是好,我們不但山變了綠,水變了青,我們人還先富起來了。中央給的退耕還林的政策, 退1畝地給200斤糧,等於140多元錢,還有20元錢叫管護費,還有50元錢的苗子費,比種那個糧強多了。他剛才説,十年九旱 ,一年不旱還衝個爛泥丸。農民編的順口溜説:中央的政策英明,農民都吃上商品糧。5年大旱心不慌,和你們幹部比,就短一點降溫糖。

  主持人:我們再來聽聽現場的農民朋友,還有什麼問題要問省長。

  農民朋友:我想問一下省長,以糧代賑兌現8年。現在已經兌現了,是不是能堅持8年?

  賈治邦省長:這個沒啥問題,你們放心。你提這個問題,我覺得是這樣的,我跟你説幾個數字,一個是中央的政策不會變,這次朱鎔基總理到陜北,他要求我們10年要大見成效。10年大見成效的標準是,延河的水要長流,延河的水要清澈見底,這才是標準。所以他講,你不要擔心,8年我要兌現,8年以後如果再看情況,不行還可以延長一點。我還要給你們提一個希望,我小時侯,在我外公去世的時候叫我舅舅到床前來,我外爺説的是,我借的張三的2塊銀元你必須給還了,就這麼個交代。我想農村傳統習慣是,父借債,子要還。我現在有個想法,不知道對不對,還可以討論。現在中央和人民政府給你的錢,給你的糧,我也想跟你簽一個合同,簽一個契約:你保證退下來的土地不能反彈,再去耕作。你要保證你的地,樹栽上能夠成活。我跟你簽個契約,用法律的契約來固定這種關係。

  主持人:看來我們退耕還林也好,生態建設也好,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江澤民總書記就曾經説過,要通過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大西北。那麼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個相關的片子。

  農民朋友:過去都是流沙,過去連種草都不長。

  農民朋友石光銀:你知道過去是沙攆人、人躲沙,我們現在是人攆沙。我父親那時候就搬了9次家,很多的我們這兒的人都被沙子危害得走西口。從那時起我就記得我長大以後什麼也不幹,我就搞這個治沙。

  主持人:大家剛才在節目當中看到的主人公石光銀,今天也來到了我們節目的現場。你好,石光銀。今天是第幾次見到賈省長?

  農民朋友石光銀:五、六次了。我在沙窩帶了點沙菜,給賈省長看一下,嘗一下。

  賈治邦省長:這是沙芥,這是苦菜。我小時侯沒見過這麼大的苦菜,都這麼大一點。這個沙芥菜過去也是長得很小很小一點。我們過去沒有菜吃的時候媽媽或者外婆去地裏去挖這些東西。

  農民朋友石光銀:這是我們沙地種的黃瓜,賈省長嘗一下。

  賈治邦省長:我告訴大家,我們小時侯沒見過黃瓜和番茄。過去在陜北這地方沒有這個東西。我估計大家也很難想象,這些都是在沙窩子裏生長出來的。這是生態效益,沒有污染,完全綠色,真正的綠色食品。

  主持人:賈省長現場為石光銀做起廣告來了。

  賈治邦省長:這説明科學技術生態環境治理的成效。這個東西農民過去都不會種的,我小時侯我們的老人都不會種番茄,不會種黃瓜的,在那個地方根本沒水呀。我這人出身非常低微,小時侯沒上學之前,解放初,我3 4歲,那時候一年四季都不洗臉。我父親在外面打仗,我媽媽帶著我到處躲白軍,縫一個爛皮襖穿上,有鼻涕就這樣一擦,沒水呀,同志們!那個沙漠地方沒水,吃水要到幾十里以外去馱水,洗臉都沒有(水),哪來的黃瓜、番茄。

  主持人:我們這兩天在陜西採訪的時候,還聽過這樣的一句順口溜:政府要被子,農民要票子。意思是説,我們政府要的是這個植被,要的是可持續發展。老百姓、農民,要的是眼前的生計,要的是錢。這兩者之間看起來似乎是一個矛盾,我們陜西省是怎樣解決生態建設和農民的脫貧致富以及短期和長遠這樣的關係呢?

  賈治邦省長:你説的也很對,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它們就是一對矛盾。政府想綠化,農民要吃飯,我們怎麼處理這個問題呢?我們是這樣的:第一,認真地不折不扣地向農民兌現黨中央的政策,就是1畝地200斤糧,陜南1畝地拿差價是300斤糧,然後1畝地有50塊錢的種苗費,20塊錢的管護費。解決了政府要被子(植被),農民要票子(的問題),我給他發票子,他給我把被子(植被)弄好,這個問題我解決了。第二個解決的辦法就是我們要幫助老百姓考慮,8年以後、10年以後怎麼辦,在一些地方,我們就要打淤堤壩,就要搞一些基本農田。第三,這麼好的時機,退耕還林這麼好的政策,要加大産業結構的調整,老百姓都坐在家裏拿錢,不勤勞,那還能行?那麼8年以後怎麼辦?所以就必須要叫他們仍然和以前一樣,一年四季忙起來。忙幹啥呢?借這個機會産業結構調整。再一個,集中起來去學習,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教育他們。他們的文化素質提高了,就不願在這山溝裏呆了,我現在要移民搬遷,他還故土不能離。他講,我這個風水好,不想搬。我把他們都培養成高中文化程度、大學文化程度。我讓他們回去他們都不回去,馬上慢慢都出來了。第四個,我就要解決好農民的教育問題,把這四個問題解決好了,就自然而然把票子的問題和被子的問題這個矛盾就解決好了。他就想方設法地給我弄被子,他有了被子他就有票子。票子在被子裏邊了,有了被子才有票子。

  主持人:今天,我們和賈省長以及現場的來賓一起探討了陜西省生態建設的這個話題,這個話題往大裏説,它直接關係著我們陜西省全省未來經濟的建設,同時也關係著我們國家最大的2條河──長江和黃河兩岸人民的安危;往小了説,關係著生活在黃土高原上一家一戶農民的生計。通過剛才賈省長的介紹,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不遠的時間,我們的黃土高原會變綠。到那個時候,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也會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在此我們也衷心地期待著能夠早日看到一個山川秀美的新陜西。謝謝賈省長,謝謝現場的來賓,也感謝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收看我們今天的《經濟半小時》,謝謝大家!

  (《經濟半小時》記者李春妍、潘紅梅)


責編:張競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