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怎樣按照“三個代表”要求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 |
09月05日 18:41 |
|
|
能否實現“三個代表”,關鍵是能否“代表先進”,做到“代表先進”,為此,黨必須始終站在時代潮流的前列,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這是“三個代表”的靈魂,也是實現“三個代表”的根本途徑。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及其他創新。20多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都是與我們不斷進行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等分不開的。現在,面對國際國內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必須繼續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黨的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形成新認識,開闢新境界。
上層建築對生産力的反作用,決定了制度創新是實現“三個代表”的制度保障。制度創新是指為解決生産關係與生産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矛盾而進行的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的變革。由於體制對社會各要素及社會的運行有著重要制約和保障作用,因而在“三個創新”中,制度創新對其他創新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甚至是“決定性因素”,所以,沒有制度創新,其他一切創新都難以順利進行。我們進行體制創新,就是要不斷完善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的各方面的體制。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四大以來的不斷探索和努力,我們已經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要使這種新的經濟體制達到比較完善、比較成熟,還需要解決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需要進一步從制度上加以完善,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重點的國有企業改革需要有新的突破,規範的統一的全國市場有待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適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要求的經濟技術競爭和合作機制、按勞分配和按生産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政府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以及黨和國家的領導體制等,都需要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們要繼續加強調,適應形勢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力爭在經濟體制和其他體制的創新方面作出新的成績。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決定了科技創新是實現“三個代表”的決定性因素。在當代社會,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産力,已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最主要的因素和決定性力量,如果説,“創新”是科技發展的生命力所在,那麼,“科技創新”則是生産力發展,進而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生命力所在。我們進行科技創新,就是要使科學技術成為我國跨世紀發展的強大推動力量。面對世界正在發生的深刻的新科技革命,我們必須抓住那些對我國經濟、科技、國防和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性、基礎性、關鍵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課題,抓緊攻關,自主創新。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瞄準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力爭在有條件的領域實現新的突破,力爭在基礎科學上有所發現、在技術上有所發明,努力實現我國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決定了理論創新是實現“三個代表”的思想前提。在“三個創新”中,理論創新居於基礎地位,是其他一切創新的先導。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沒有無産階級政黨的理論創新,就不可能有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進行改造世界的偉大創新實踐。我們進行理論創新,就是要使我們黨的基本理論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吸取新的實踐經驗、新的思想而向前發展。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善於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不斷從人民群眾的實踐中吸取營養,不斷豐富和發展理論,使理論更好地指導我們的工作。
|
來源:新華社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