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三個代表在基層

【“三個代表”在基層】“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鞍子山村見聞
05月25日 08:59

  記者日前來到普蘭店市鞍子山村。一排排新建的藍瓦黃墻別墅式的農舍格外醒目,幾架推土機正在修建村裏的公路。村裏的墻壁上書寫著:“求知不求神,上網不上香,建棚不建廟”。

  在農民丁吉友家的塑料大棚裏,嫩綠的秧苗上結滿了拳頭大小的香瓜。丁吉友告訴記者,他家的大棚是去年10月份建成的,第一茬種的西紅柿已收入6000元,第二茬種的是香瓜,幾天后就能上市,收入約4000元,等香瓜賣完了,再種日本甜瓜,收入大約也有4000元。村民冷在陽説,在開展“三個代表”學教活動前,丁吉友夫妻倆愛玩麻將。一次輸了錢,回家後夫妻倆打了起來。妻子一氣之下喝了農藥,幸虧搶救及時才保住了性命。

  鞍子山村隸屬於普蘭店市豐榮辦事處。全村690戶,2017人,人均耕地兩畝。過去全村農民只種一茬玉米,除去種子、化肥,一畝地只掙200元錢。村民們説,過去種玉米,一年累計用工只有十幾天,村裏除了一些人進城打工外,大多數村民都愛玩麻將,誰要是不會玩就會被視為“缺項兒”。當時,村裏有幾多:光棍多,賭博多,拖欠提留款多,貧困戶多。根本原因是村黨支部沒有發揮作用,有的村幹部認為“如今的工作不知為誰幹,不知能幹幾天”,把“以健康為中心,瀟灑一點,糊塗一點”作為自己人生處世的道理。群眾形容有的黨員是“召集開會像請客,收繳黨費像討債,佈置任務像談判”。

  去年,普蘭店市豐榮辦事處在村級“三個代表”學教活動中,圍繞解決村級班子戰鬥力不強、黨員幹部宗旨意識不強,群眾對黨組織向心力不強,集體經濟實力不強,群眾致富本領不強等問題提出:確保每村有個好書記,每名黨員都要回答“入黨為什麼,現在為黨做什麼,身後為群眾留什麼”。要在開展“三個代表”學教活動中提高幹部服務能力,提高群眾致富本領,使黨員幹部動起來,群眾富起來。

  針對鞍子山村的問題,豐榮辦事處黨委去年選調高效農業基地經理郭成貴到鞍子山村任黨支部書記。郭成貴上任後帶領村黨支部“一班人”,引鞍子河水發展高效農業,當年發展蔬菜保護地300畝,建起近百個蔬菜大棚,引導農民學習科學種田知識,平均每個大棚收入上萬元。當年集體第一次收入16萬元。鞍子山村抗美援朝的老復員軍人尚思林和老伴兩人年邁體弱,兒子又患有精神病,全家3口人都沒有勞動能力,生活很困難。村幹部和黨員們在開展“三個代表”學教活動中主動籌措資金,義務出工,為尚思林蓋起了兩間新瓦房。

  “三個代表”學教活動為鞍子山村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如今,鞍子山村新辦公樓已經奠基,新小學校舍正在籌建。過去本村的姑娘外流,當地小夥子幹看著,現在不但本村姑娘不願意走,還有兩個外地小夥子來這裡“倒插門”當女婿。

  黨員有作為才能有地位,有服務才能有形象。去年,鞍子山村發大水,一些大棚被水淹了。豐榮辦事處黨委書記宮曉昌帶領村上的黨員幹部幫助群眾把水排凈了。鞍子山村1959年入黨的老黨員王洪友,過去因為黨員在群眾中威信不高,多次提出退黨要求,通過“三個代表”學教活動,他看到黨員幹部作風發生了深刻變化,堅定了當好一名共産黨員的信念,主動要求幫助群眾介紹致富信息和經驗,指導群眾搞好大棚蔬菜産業的結構調整。鞍子山村民説,以前每到春節走訪村裏困難戶,要靠豐榮辦事處撥款和鄰村相幫,“三個代表”學教活動開展後,在村黨支部和黨員的帶領下,我們依靠勞動和科技致富。“有水有地不如有個好書記,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程萬泉 楊成軍)


責編:韓潔   來源:新華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