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三個代表在基層

【“三個代表”在基層】從“紅色革命”到“綠色革命”——延安幹部譜寫魚水新篇
05月27日 09:23

  吳旗,這個地處陜西、甘肅、寧夏交界處的延安小縣,因1935年10月成為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的落腳點而聞名於世。在戰爭年代的“紅色革命”中,黨和人民群眾用鮮血和生命培育出了親如一家的魚水關係。今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吳旗的幹部和群眾在退耕還林這場“綠色革命”中,再次譜寫出一曲動人的魚水新篇。

  從1999年底首次踏訪吳旗,至今記者已是三訪這塊熱土。細梳每次採訪後的印象,其中最讓人感動的就是幹群關係出現的變化。就讓我們從“羊親家”的故事講起。

  處於農耕區與牧區過渡地帶的吳旗,以養羊為主的畜牧業有著幾千年的歷史。羊是當地農民的“錢袋子”,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據統計,到1997年底,全縣山羊存欄達27萬隻,按18畝山地喂養一隻山羊計算,當地已超負荷13萬隻羊。隨著季節變化,山羊夏飽、秋肥、冬瘦,到了青黃不接的春季,餓瘋了的山羊漫山遍野地刨食草根、樹皮,使植被遭到了毀滅性破壞。新中國成立以來,吳旗人民累計造林達450萬畝,但長期廣種薄收和牛羊散牧的落後農業生産方式,使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到1997年,吳旗縣水土流失面積佔到總面積的97.4%,現有林面積僅有115萬畝。農民生活陷入“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

  出路何在?退耕還林成為老區人民的唯一選擇。而要保證退耕能成功,就必須封山禁牧,建舍養羊。山封了,傳統的養羊業將陷入怎樣的境地?建舍養羊農民不接受,導致收入下降怎麼辦?1999年底記者第一次到吳旗時,困擾廣大幹部和群眾思想的正是這一問題。

  當時的縣委書記郝飚認為,作風連民心,作風定成敗。在這場“綠色革命”中,必須鍛造出新的幹部作風,修補已遭到損害的幹群關係。縣委、縣政府要求幹部“領著群眾幹,幹給群眾看,拿我做實驗,風險我承擔”,在推廣建舍養羊中和農民結“羊親家”。所謂“羊親家”,就是由幹部出錢買來羊羔交給農民飼養,並在技術上提供指導。賠了,風險由幹部承擔,有收益,幹部與農民分成。

  周灣鎮陽洼村農民杭樹俊與鎮上幹部結成“羊親家”後,羊存欄很快發展到49隻,獲利6200元。在杭樹俊影響下,陽洼村建舍飼養小尾寒羊的農戶發展到1458戶,示範帶動養羊戶5000余家,使小尾寒羊存欄數從當初的幾十隻,發展到9萬隻。

  幹群關係的修復來自幹部作風的轉變。長城鄉羊毛灘村農民高海宇用新編的信天遊唱道:“崖畔上栽樹山峁峁青,羊羔羔養在家門中;草棵棵勝過糧苗苗,退耕退來好光景……”他説,錢是政府給的貼息貸款,種羊是鄉上調來的,羊舍是幹部幫著建的。政府這麼周濟我們,不把樹栽好、草種好,還有良心嗎?

  “羊親家”使今天的吳旗縣幹部和農民再次凝聚成魚水之情。吳倉堡鄉周關村張彥軍是雙女戶的計生對象,過去對鄉幹部意見很大。鄉幹部谷建峰把他作為包扶對象,今春給他聯絡貸款養了6隻羊。記者三訪吳旗隨谷建峰走進張彥軍家時,一進門張彥軍就拉住鄉幹部的手,問長問短,熱絡得像一家人。洛源鄉金佛坪村張戰榮和老伴一年到頭拴在幾十畝山地上勞作,不但沒刨來錢,老伴還累壞了身體。鄉幹部送來6000元扶貧款讓他養羊,一年下來收入2萬多元。由於勞動強度小,老伴的身體也日漸好轉。如今老倆口樂得合不攏嘴,逢人就誇鄉幹部好。

  沒有好的幹部作風,沒有好的幹群關係,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等於空談——這是吳旗給我們的啟示。由於在退耕還林中充分發揮黨的優良傳統,引導農民走封山禁牧、建舍養羊之路,吳旗縣退耕造林種草155萬畝,位列全國第一;全縣林草覆蓋率由1997年的19%提高到目前的49%,實現了“退得下、種得上、能致富、不反彈”,創下了退耕還林的奇跡。

  縣委書記師合林對記者説:“戰爭年代衝在最前的是黨員,建設年代我們黨員也不能落後,這樣黨才能贏得群眾真心支持和擁護。”吳旗只是延安的一角和縮影,但從這裡我們感到,隨著延安的山峁變得越來越綠,河水變得日漸清澈,今天延安的幹群魚水情也更濃更深了。(于紹良 杜宇)


責編:揚國   來源:新華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