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三個代表在基層

【“三個代表”在基層】風口浪尖黨旗紅——記福建寧德“海上漁排黨支部”
05月30日 11:09

  浩瀚無垠的大海上,有一個村莊在漂動——福建寧德三都澳,來自五湖四海的8000多人在這裡投下10多萬個網箱,搭起成片的木屋,形成全國最大的大黃魚養殖基地……

  多年來,這裡雖有狂風惡浪,魚病威脅,市場考驗,但“海上漁排黨支部”鮮紅的黨旗卻高高飄揚著——三都鎮大黃魚養殖協會黨支部忠實地實踐“三個代表”,帶領漁民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

  市場風高 紅旗不倒

  2000年大黃魚價格一路狂跌,由1998年的每公斤64元跌至5元左右,哀愁籠罩著漁排家庭,經濟糾紛、治安案件層出不窮,人心開始渙散。甚至連黨支部內部也有人認為:“漁排完了,支部這面紅旗還能打多久?”

  “支部就是戰鬥堡壘,必須帶領漁民調整養殖結構!”在一片懷疑的目光中,黨支部書記林守樞在支部會議上斬釘截鐵。

  説幹就幹,黨員衝在前面。2000年底,養殖大戶、黨員楊雲華遠赴廣東、雲南,詳細地考察市場。他發現海馬銷路很好,利潤可觀,便當即買下2萬頭回漁排試養。過了一段時間,事實證明海馬適合當地養殖。楊雲華馬上組織漁排的養殖戶到廣東做進一步考察,開始引進海馬養殖。從此,海馬養殖在漁排逐漸發展起來。

  黨員楊惠生和楊業平為了引進新的項目和資金,自費出資2萬元將一位韓國企業老闆請到寧德,為他和助手租了2部小轎車、2套房間,並帶他考察了寧德的所有養殖場。這位老闆為真誠所動,最後決定投資1000萬元在漁排建立新品種養殖基地,每年可養殖銷售2000噸各類海産品。

  如今,漁排大黃魚的養殖比例已由原來的98%降至65%,真鯛、紅魚、鱸魚、海馬、牙鲆、海鰻、白對蝦等新品種逐漸落戶,品種齊全、生態科學的養殖結構開始形成。同時,在養殖方式上,小網箱改大網箱,發展天然圍養500多畝,大大提高了海水魚的品質。漁排黨支部幫助養殖協會建起“海上信息開發服務部”,將産品信息和需求信息存入電腦數據庫,在漁民和客戶之間架起了暢通的橋梁。

  漁民的錢袋子又鼓起來了,鮮紅的黨旗更高地飄揚在漁民心中。

  漁民安危 高於一切

  2001年6月23日深夜,二號強颱風“飛燕”挾著暴雨撲向閩東,驚濤駭浪瘋狂地撕扯著漁排。儘管已提前組織漁民轉移,但黨支部一班人還是不放心,他們和鎮裏的領導駕船巡遊漁排,以及時發現那些不願離開的漁民。

  24日淩晨,當巡邏船到達青山養殖區時,他們發現3名漁民被困在漁排上,正在驚恐地求救。當時,風力足有11級,幾隻空船像紙片一樣被大浪拋來拋去。被困漁民坐小船過來已不可能,巡邏大船必須頂風擊浪駛向海裏救援。“非常危險,根本不可能!”當村支書提出救人時,船老大當即反對。

  “不行,必須去!”就這樣,大船向濁浪排空的漁排駛去。“大家已橫下一條心,村支部的幾位黨員都向家裏打了電話,做好了最壞的準備。”三都鎮黨委副書記龔清團當時也在船上,回憶起來,生死關頭的深刻體驗仍在心頭。

  搏風擊浪,大船終於靠近漁排,漁民得救了!

  就在這場風暴中,黨員楊建奎帶領30多人躲進一個廢舊的造船廠後,沒有離開,高度警惕地觀察著風雨中的廠房。“馬上跟我走!”呆了不一會兒,他大吼一聲,迅速帶領漁民轉移了。“轟——”剛走出不到10分鐘,那座廠房便完全被暴風吹垮……

  “這真是一個奇跡!”記者感嘆——漁排8000多人在這場罕見的颱風中沒有一人死亡,而在另外的養殖場卻有100多人不幸喪生。

  “這不是奇跡,因為你還不了解我們黨支部。”漁民自豪地説。

  海上家園 文明社區

  誰見了都會驚訝于眼前的“水村海廓”:十多萬個網箱緊密相連,上面一座座小木屋錯落有致,網箱組團之間的航道是“街”,小木屋是“戶”。“街”起了街名,“戶”釘有門牌,人呢,還有居住證、務工證……

  近年來,“海上漁村”人員不斷增多,南來北往,流動性大,管理難度也大。“漁排黨支部”與有關部門緊密合作,努力創建海上文明社區。如今,海上有了120急救中心、海上教育培訓中心、海上希望工程基金會、海上文化中心、海上環衛隊……

  今年5月17日,寧德蕉城區人民法院經濟庭庭長巫東和書記員彭崇泉來到漁排的“海上巡迴法庭”,開庭審理一起買賣合同拖欠貨款糾紛。原來,隨著養殖戶的增多,債權債務糾紛、漁排位置等矛盾逐漸增多,為高效地解決這些問題,“漁排黨支部”和有關部門聯絡,于2001年12月成立了“海上巡迴法庭”。漁民對依法公正斷案由衷地歡迎。

  夜幕降臨,明月升空,在寧靜的海風中,讀書看報、下棋唱歌的風景隨處可見。漁民將自己的心裏話編成歌:“風口浪尖紅旗飄,支部為民多妙招,‘三個代表’不得了,漁排前途節節高……”(李術峰 巫奕龍 張知幹)


責編:揚國   來源:新華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