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三個代表在基層

民情日記裏的故事──山西朔州市“三個代表”學教活動見聞
05月27日 11:07

  山西省朔州市在“三個代表”學教活動中,針對過去部分下鄉幹部作風不實、工作浮躁的問題,以建立民情日記制度為載體,號召各級幹部深入基層,知民情,察民意,幫助群眾解決生産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和增加農民收入,把他們在學教活動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做所為記成民情日記,受到了群眾的好評。記者尋著民情日記的線索,進行了跟蹤採訪。

  “上訪”變“下訪”

  朔州市平魯區井坪鎮下屬的寺懷村曾是幹部頭痛的“爛攤子村”,上繳農業稅、計劃生育等任務,什麼都完不成,幹部説話沒人聽,群眾意見很大。

  在“三個代表”學教活動中,鎮黨委副書記蘇再平主動“下訪”來到寺懷村蹲點,與村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耐心傾聽他們的意見。

  原來這個村子離城僅2公里遠,卻一直沒有解決吃水困難問題。看著周邊村子裏的村民們起房蓋屋,發家致富,村民們認為自己村的村幹部們只會伸手要,不會&&幹,幹群關係比較緊張。

  在蘇再平的帶領下,村子裏多方籌集資金7萬元,幫助每戶村民打了一眼旱井,解決了人畜吃水問題。根本問題解決了,村裏的工作理順了,不少村民主動找幹部交農業稅,要求計劃生育。

  諸如此類由“下訪”幹部幫助群眾解決困難的事例在井坪鎮還有很多,廣大群眾對這種不擺架子、“不恥下問”的做法非常滿意。鎮黨委書記賈志武説,鎮裏以前也曾設立信訪接待日,接待群眾上訪。但農民找上門來沒人理,幹部們靠打牌、聊天混日子,群眾很不滿意,越級上訪不斷。

  在“三個代表”學教活動中,鎮裏以民情日記為載體,要求幹部們走出辦公樓,到農村中主動“下訪”,了解群眾的疾苦,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每月下鄉20天,寫15篇民情日記。鎮黨委通過民情日記檢查幹部的“下訪”情況,每月考評公佈一次,列入幹部的考評檔案。

  這種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的工作方式,拉近了幹群間的距離,緩解了各種矛盾。現在,到鎮裏上訪反映問題的事很少,信訪室的幹部整天坐著沒事幹,主動要求下訪。

  五百道杠與一道杠

  在右玉縣歐家村鄉一帶,廣為流傳著一個關於老黨員張二田打官司要錢的故事。

  1997年,鄉里推廣玉米良種,鄉農科所為方便群眾,從外地購回一批良種。

  當時,群眾難以接受,不願種。鄉里決定採取“黨員&&,輻射擴展”的辦法,進行推廣。

  這個鄉年逾八旬的老黨員張二田積極響應鄉里的號召,率先在自家的承包田裏試種了5畝。眼見收穫季節臨近,可玉米只見長秸稈不見結果實。張老漢到朔州市農科院一檢驗,結果所謂的良種只不過是劣種。

  於是,張老漢將一紙訴狀遞到了縣法院,他希望能用法律武器挽回自己的損失。法院接到訴狀後,立即開庭審理,判決歐家村鄉農科所賠償張老漢經濟損失費700元。

  看著審判結果,張老漢心裏稍感安慰。但沒想到的是,他從此走上了一條馬拉松式的討錢路。從1998年開始,他每次去鄉農科所討欠款,就在自家的墻上劃一道杠,到2001年為止,他家的墻上共留下了500道杠杠,這500趟都以幹部的推諉而告終。

  去年,朔州市要求幹部們以記民情日記為載體,幫助群眾辦實事。鄉農科所的工作人員首先就想到了張老漢,他們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張老漢再次來到農科所之後,同樣的地點,仍是同樣熟悉的面孔,他的感受卻與前500次截然不同。不等他開口,一位中年人便説:“張大爺,實在對不起,以前的工作是我們不對。當時法院的判決,我們心裏不服,現在我們想通了,這不,我們正商量著給您送錢呢。”

  張老漢一聽這話,深有感慨地説:“‘三個代表’的學教讓你們轉變了作風,既教育了你們,又造福了百姓。以前,我只想著要錢,現在,作為一名老黨員,我願將這700元錢捐獻給咱鄉的敬老院。”

  由躲幹部到搶幹部

  以前,到山陰縣吳馬營鄉,只要説起幹部,群眾便一肚子怨氣。他們對那些“上午像包公,中午像關公,下午像濟公”的“吃喝幹部”很不滿意。幹部進村蹲點過夜,收款收糧上門時,群眾“臉難看,門難進,事難辦”,幹群關係比較緊張。如今,吳馬營鄉的幹部卻成了群眾眼中的香餑餑,大家爭先恐後邀請幹部到家做客,就怕幹部不上門。

  提起這一轉變的秘訣,鄉黨委書記郭文忠概括成一句話:“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幫著農民富。”

  郭文忠説,近兩年連年遭災,農業減産,脫貧人口大幅返貧。去年,鄉里針對本鄉實際,提出發展養雞業,但群眾顧慮重重,怕賠本,甚至有人認為是鄉領導想樹政績,不上幹部的當。

  鄉里號召村黨員、幹部&&養,並分配了任務,一下子報了48萬多只。鄉里很高興,請專家、教授對養雞戶進行了集中培訓。但到簽訂合同時,報名的養雞戶全打了退堂鼓,沒人敢養。光靠説服教育、行政命令、分配任務起不了作用,群眾不信服。

  為了説服群眾,26名鄉幹部勒緊褲腰帶,以工資作抵押貸款46萬元,在鄉政府後院建起兩個470多平方米的大棚,購回肉雞示範養殖。為了擴大影響,鄉里還特地拿出2000隻雞到村裏兩戶農民家放養,盈利歸農戶,虧了歸幹部。不到兩個月,只雞平均毛重2.9公斤,成活率95%,平均只雞利潤3.5元。

  群眾看到實惠後,紛紛報名養殖。鄉里又組織幹部為群眾提供服務,送雛雞、供飼料、幫銷售,免費上門防疫治病,技術指導。對一些想養雞缺資金的農戶,幹部們用自己的工資做抵押,先後為全鄉農民貸款96萬元,還有的幹部自己掏錢替農民墊上,農民們終於吃上了“定心丸”。

  半年多的時間,全鄉五分之一的農戶搞起了肉雞養殖,養雞總數達30多萬隻,僅此一項,農民人均增收131元。歷經了“一番寒徹骨”的吳馬營鄉幹部,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致富的領頭雁,農民的貼心人”。(胡靖國 劉翔霄 任豐)


責編:揚國   來源:新華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