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三個代表在基層

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誇獎——上海農村“三個代表”學習教育活動紀實
05月27日 12:32

  記者到上海“三個代表”學教辦公室採訪,得到幾個數字:在兩年多時間裏總共收集到群眾意見和建議8.4萬多條,歸納成1.2萬多個待解決的問題,現已有9800多項得到了解決。在好幾個區縣的回訪復查中,群眾滿意率都達到90%以上。一位基層幹部對記者説:“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誇獎。”

  心裏話總是越説越多

  過去,鄉村幹部和農民各有自己的一套説法。有的幹部説,現在是土地分光,幹部“清爽”(“一身輕”的意思),大家各幹各的事;也有幹部説,現在農村“刁民”多,不好對付,還是少“搭訕”。農民説到幹部,那就更形象了:“家裏住別墅,路上乘轎車,辦公坐沙發,就是繞過村裏的爛泥路”、“中央領導(電視裏)天天見、村裏幹部看不見,進進出出一溜煙”。

  嘉定華亭鎮聯華村幹部手裏的那本《民情日記》,就來自一位村民連吃的3次“閉門羹”。那次這位村民有急事要找幹部,可接連3天碰到是村幹部辦公室那扇大門鎖得嚴嚴實實的。他又急又氣,村民們也都起了共鳴。這一回把村幹部震動了。他們馬上帶著筆記本進了村民的家,這本筆記本就成了後來的《民情日記》。隨手翻開一頁,見記有“85歲的何珍梅老太,老伴去世,兩個兒子外出務工,無人照顧。”第二天的日記上就有了幹部的回應:“已落實一黨員結對照顧。”更可貴的還在另一頁:“一村民説,有幹部天天中午臉喝得像關公,不僅形象不好,也傷身體,請注意。”幾天之後日記上就記下了村裏制訂的相關規定。幹部和農民在接近、在交流。

  以前農民有點“刁”就是因為心裏有話沒處説、氣不順。拿北楊村人稱“壞胚子”的老張來説,他在村辦公室拍桌子是常事。村書記第一次上門,他理都不理,去了10多次,他才泡了杯茶。村書記不急,很誠心地與他道家常,終於讓這位“刁民”説出了心裏話:“家裏老婆下崗,女兒待業,手裏沒幾個錢,不順心,就想鬧鬧發泄一通。”村書記把他家的事放在了心上,想方設法給他女兒安排了一個收發員的差事。老張感動了,非但自己不鬧,看見別人吵,還幫著相勸,做起了“和事佬”。

  矛盾最集中的地方,也是農民願望最強烈的地方

  上海市委領導從“三個代表”學教活動一開始就明確要求,不要講求“聲勢”,而是要一心一意地為郊區農民解決最切身的問題,特別是要找出上海特大型城市郊區發展中的主要矛盾,並找到應對之策,這才是真正代表了廣大農民的利益和願望。

  由於上海郊區城市化進程較快,諸如徵地農民工的養老、失地農民的安置、離土農民的非農就業等問題在一些區縣鄉鎮逐漸積累起一些矛盾。以前,一遇到農民為此類事上訪,農村幹部總覺得自己“站到了農民的對立面”,硬又不是,軟也不行;要麼息事寧人,要麼糊弄打發,有的更是一避了之,都不是辦法。

  但華涇鎮的喻月明書記,在一次激烈的農民上訪中,卻找到了幹群之間的共同點。華涇鎮是徐匯區最後一個鄉鎮,大部分農民轉成了城鎮居民,“撤村”呼聲很高,要求分村裏屬於自己的一份集體資産。有的老人甚至説:“像我這把年紀死都要死了,再不快點分給我,入了土再伸手也沒用了。”但“撤村”是政策性極強的一件大事,輕率不得。那次一批六旬老人要求見鎮上書記,喻書記讓了座、請了茶。第一句話就是:“我的大大阿奶(滬語,即祖父祖母)也曾到我這裡來反映要撤村分資産。”接著他解釋説,市政府有文件,撤村要符合政策、符合條件。鎮政府現正在創造條件,千方百計招商引資,甚至向區裏提出“自徵自用”的方案,使得一些村儘快符合“村民全部農轉非、人均耕地不足兩分”等撤村的基本條件。他最後説:“你們來反映情況是加快我們這方面的工作。”老人們以鼓掌結束了他們的上訪。

  喻書記回憶起這件事,依然很感慨:矛盾最集中的地方,也是農民願望最強烈的地方。只有小心翼翼處理好這些矛盾,才是對農民願望的最大尊重。

  移陋俗也要多問幾個為什麼

  農村裏不免有一些陋俗:幾個老人一湊,往往就是“麻將桌、麻將牌”;土廟一座,就是早燒香、晚叩頭;家裏老人一過世,不是請道士、設道場,就是燒錫箔、吹吹打打忙出殯。實踐“三個代表”,當然要在農村移風易俗,建立現代新農村的新文明。但陋俗怎麼個移法,卻大有講究。

  嘉定區婁塘村的小輩十有六七都在城鎮買了商品房,平日不住在村裏。“留守老人”們在家寂寞難耐,於是湊在一起搞搞麻將。村幹部理解老人的心思,不聲不響地把自己的辦公用房騰出來,佈置成了老年活動中心,老人可以在這裡下下棋、看看書、讀讀報、拉拉家常、聽聽戲班子的唱詞。村廣場上也建起了綠化角,可以甩甩手、做做操。不知不覺中,麻將聲漸歇,老人的歡笑聲多了起來。

  一位基層幹部説得好:幹部做什麼,都要想到農民的心裏、尊重農民的感情。硬著來,農民最接受不了。

  兩年多的“三個代表”學教活動就要告一段落了。但是一份份區縣鄉鎮訂立的“下鄉員”、“月末走訪”、“十上門”等等幹部作風建設的規章制度,基層幹部一個個忙碌的身影,幹部與村民每一聲親切的招呼,鄉村就業保障服務中心為農民落實的每一個就業崗位,鄉里村裏每一次給退休老人送上的補貼和退休金……卻預示著“三個代表”思想生動的實踐將永葆生命力。(李榮)


責編:揚國   來源:新華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