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三個代表在基層

基礎這樣打牢:成都農村幹部談三個代表學教變化
09月05日 18:13

  新華網成都7月4日電(記者蔣作平 苑堅)今夏的川西平原,一派新農村的熱鬧景象。記者近日在成都市的大邑、溫江等五六個區縣的十多個鄉村看到,鄉村幹部們有忙搶收搶種的,有忙著調整産業結構的,有忙著招商引資的,有忙著為農戶跑貸款的,到處可見幹部為群眾辦實事的新風尚。

  溫江縣萬春鎮黨委書記趙浩宇告訴記者:“農村‘三個代表’學教活動後,鄉村幹部的作風變了,跟群眾的心貼得更近了。現在的基層幹部,是跳起來摸高,跑起來幹事。”

  張隆興:龍泉驛區山泉鎮蘋果村村支書

  蘋果村位於龍泉山頂,以種、養、旅遊業為支柱,去年人均純收入3600元。去年冬季以來,通過開展村級“三個代表”學教活動,黨員、幹部受到了教育,廣大群眾得到了實惠。

  學教期間,村上開展了“三聯”活動,即組織聯心隊,帶上聯心卡,到農家搞連心夜。全村發聯心卡412份,收集群眾意見。根據群眾的意見,村裏確定了新農村建設的“三新”思路,即經濟發展路子新、村容村貌新,精神文明建設辦法新,與省委提出的“三村”(依法治村、民主管村、科技興村)建設,是一致的。

  通過學教活動,幹部為群眾辦實事蔚然成風。如停車場問題,由於每年來龍泉山賞花賞果的人多,高峰時有2000輛車、上萬人來,有的客人因停不下車就走了。學教活動中,我們投資4萬多元,修了兩個停車場。又如修路,群眾要求把路連到家門口,我們從規劃到修路,僅半個月新修了4條路,3600多米長,為擴大家庭旅遊業,興辦更多的“農家樂”創造了條件。水的問題,我村地處山頂上,有山有果,但就是缺水。為解決水的問題,村裏投資12萬元,兩個月修了兩口水池,可蓄水6000多立方米。

  另外,為了讓每一個黨員都成為“三個代表”的忠實實踐者,針對過去黨員無事幹的現狀,村裏成立了6個黨小組,即老年黨小組,基礎設施管理組,村容村貌管理督查組,農家旅遊發展規劃組,農村經濟發展組,公民道德宣傳教育組,使每一個普通黨員都能為群眾辦實事,做到無崗有職,無職有為。

  王棟林:大邑縣晉原鎮大樹村村支書

  村上從去冬開始,搞“三個代表”的學教活動,直到今年3月中旬才搞完。學什麼?一是學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二是找準村黨員幹部存在的問題,三是解決群眾關心的問題。這也是學習的三個階段。學習的形式,一是村上兩委會的集中學習,二是組織黨員群眾代表學習,三是組織社員整體學習。村上兩委要徵求群眾的意見,逐戶逐戶地徵求,並寫成專門的材料;村上的幹部都要寫學習的心得體會,寫好後必須交給鎮黨委,要求至少寫600字。

  根據群眾反映,我村水利設施比較差,是都江堰灌區的尾水區,供水差,水源不行,從分田到戶後一直都沒有解決好。通過學習,我作為村書記,個人投資了3萬多元,打了13-14米深的3口沉井,每口井一小時可抽40噸水,三口井可抽150噸左右。加上村上原來的兩口,我村一共有5口井,基本解決了全村的用水難。群眾使用時,不用給水費,只交抽水的電費就行了。

  效果當然好。往年栽秧放水,路上等滿了人,都想早點用上泡田栽秧的水。去年爭水打架,我去解決,手機都摔壞了。今年放水根本不成問題,還未發生爭水打架的事,連吵架的都沒有。

  銀永清:雙流縣煎茶鎮老龍村九社組長

  我們生産隊位於雙流縣的最偏遠處。別看我縣是全省的首富縣,但我們村卻是偏遠落後。對我們村來説,幫助農民增收,就是最大的實踐“三個代表”。為了增收,我們黨員幹部想了不少辦法,通過土地重組、調整結構,使全隊調整結構初見成效。

  我們根據群眾致富心切無門路的現狀,直接組織群眾代表到市龍泉區、簡陽縣、雙流太平鎮等地參觀。當大夥兒看到一棵梨樹的純收入超過去一畝地時,群眾的心動了,調結構的心想到一起了。

  然後,我們召開社員代表大會、全體社員大會,同大夥兒分析土地零星分散、不便耕作、不便管理、修蓄水池和水渠更不齊心的實際,動員大家把過去按好壞優劣平均分配的承包地和自留地拿出來,成片規劃,重新承包。稻穀收割後,幾天功夫便全部簽訂了第三輪承包合同,家家戶戶由幾十塊地,變成了集中成片的兩塊地(指口糧田和經濟田)。

  土地調整後,我們請來專家,買來良種,利用果園成林挂果前的閒置土地,套種辣椒、花生、土豆、人參果等,2000年底實現全村種養業收入44萬多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多。全社除70畝穩糧田外,其餘170畝全部種上豐水梨。今年梨樹投産,僅10萬斤梨就可增收20萬元,預計三年後進入盛産期,梨産量將達到80萬-100萬斤,收入將接近200萬元。

  王世軍:溫江縣萬春鎮衛星村支書

  去年冬天以來,通過“三個代表”的學習教育活動,我們村幹部三番五次地檢查對照自已,找問題,找差距。學習後,幹部素質大大提高,都能團結合作,一心為民。為了解決全村用水難,村裏給全村修有了U型槽14000余米,完成了全村所有的龍毛渠改造,渠水可通到每一農戶的承包地。村裏還有個別比較困難的農戶,我們常組織幹部黨員去看望,幫助幹點農活,送些化肥、種子,使他們切實感受到黨的溫暖。農民白庭富家裏勞動力差,全家就80歲的老兩口加上一個小孫子。種大田時,我們支委3個人,同幹部黨員一起幫助把田種上糧食,每年送化肥、種子給他,春節扶貧時重點關心他。去年大春,穀子剛幹他就交了稅,是全村第一個。為了引導農民增收致富,全村95%的農戶調了結構。在1058畝耕地中,現在有大蒜200來畝、花木700畝。已培植出18戶花木大戶,引進外來投資商13個,承包土地搞花木,村裏的農民,不僅有一筆比種糧高的純收入,還可在大戶中務工,學技術。

  作為一項文化提升工程,村裏還開展了創建“學習型村社”的活動。主要內容是,教育農民不要在農閒時天天打麻將,要學習種養技術,特別要向大戶學習。3月8日,我們把全村婦女組織出去看,看村內大戶的種養業,看村外大戶的先進經驗。7月1日,我們準備把全體黨員組織出去看看。8月1日,把村裏的80多個退伍軍人組織出去看看。總之,通過創建活動,掀起學技術、樹新風的熱潮。


責編:白秀穎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