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我們身邊的三個代表

《焦點訪談》:筆下民情 心中百姓
09月05日 15:33

  《焦點訪談》的記者在江西採訪的時候,認識了萬年縣裴梅鎮的黨委書記胡紅英。他從工作以來就有一個習慣,就是寫日記。在他的日記裏面記下了這樣一些內容,“曹鐘明種葛”、“火情就是命令”、“開髮式扶貧好”、“烏家村的苦惱”等等。裴梅鎮的民情就這樣記在他的日記裏,更記在他的心裏,他的每一篇民情日記就是一個故事。

  2000年7月1日是黨的79歲生日。作為一名基層黨組織的負責人和一名中共黨員,在今天我們應該思考什麼問題呢?我認為最值得思考的還是那些處於困難的群眾。

  江西省萬年縣裴梅鎮黨委書記胡紅英説:“我把群眾反映的一些問題、呼聲,都記下來,並不是説我能把每一個問題都解決掉。但是我想,有些基層群眾的困難、群眾的問題,我記下它們,只要有機會,有條件,我就給他解決。”

  今年38歲的胡紅英任鄉鎮黨委書記已有3年多的時間了,他是在江總書記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之後,將自己的工作日記改為民情日記的。他的日記篇幅都不長,多則三四百字,少則一二百字,每篇日記上都有用紅扛劃出的標題,民情日記中提出的問題都在右下角都留出答覆欄,做到“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

  誰為百姓解難題辦實事,誰就是“三個代表”的最好實踐者

  在2001年6月30日的一篇以“火情就是命令”為題的民情日記上面記錄了平山口村的一場火災,大火幾乎奪走彭仁道一家全部的財産。

  萬年縣裴梅鎮平山口村果農彭仁道介紹説:“當時我們進不去,火嘭嘭的,瓦就轟隆隆一片片地倒,心裏面當時很難過,什麼都沒了,沒什麼辦法,人都懵了。”

  胡紅英在這天的民情日記中寫到:他妻子那撕心裂肺的痛哭,告訴了我們她家所遭受的不幸。我對老彭説我一定想辦法幫助你家渡過難關,因為我們政府才是他唯一的依靠。

  彭仁道:“這個衣服是新的,這是胡書記給我的,給了我三次。”

  記者:給你送了三次衣服。

  彭:我三年都穿不完,多得很。

  在胡紅英和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受災後的彭仁道得到了鎮裏發放的特困救災基金1000元,擴建了看果園的簡易房,蓋起了豬圈,還專門請人為他建起了沼氣池。

  彭:有了沼氣池。我們可以燒菜,省得上山砍柴火,省得燒煤,光這個每年就能節省好多錢。

  在彭仁道的家裏,他還興致勃勃地給記者演示了沼氣的用法。

  大火無情人有情。如今的彭仁道不僅對今後的生活充滿了信心,而且把胡紅英這樣黨的基層幹部當成了自己的知心人。

  彭:就是説他有心,他幫助老百姓辦事,老百姓有困難的時候他就幫,對百姓這麼樣的關心,這麼樣的照顧。像胡書記這樣的人,就是體現了“三個代表”,最高級的“三個代表”。

  樸實的語言表達了老彭的心聲,在他的眼裏誰為百姓解難題辦實事,誰就是“三個代表”的最好實踐者。

  兩年來,胡紅英寫下了近200篇民情日記,其中既有群眾的疾苦,又有百姓的呼聲。在這一篇篇飽含深情的日記中,戈矛平的路修通了,黃噸小學的教學樓建起來了,敬老院的條件也改善了,但胡紅英手中的筆始卻始終沒有停下。

  實際問題落到實處

  在2001年3月5號“曹鐘明種葛”這篇民情日記中,就記錄了曹鐘明種植葛根遇到的煩惱。

  葛根是曹鐘明前年從外地引種的經濟作物,有藥用和保健價值,而且生長期短。種植葛根應該是當地農民發家致富的有效途徑,但去年年初在當地推廣時,村民們卻不認同。曹鐘明的4萬多根葛苗賣不出去了。

  萬年縣裴梅鎮灣頭村村民曹鐘明介紹説:“胡紅英書記知道這個情況後,他就專程跑到我家來住了兩個晚上,跟我談這個情況。讓我送了1萬5千棵苗,給我們本村的村民,還有我們村委會的人。”

  記者:那就是説一分錢不賣了,直接送出去了。

  胡紅英:送給群眾後,你能帶動群眾,擴大種植面積,除了自己擴大種植面積,主要是帶動村民種葛。那麼群眾就會支持你。

  胡紅英勸曹鐘明要要把眼光放遠一點,今年你支持了村民,明年見到效益後,你了葛苗就會供不應求。最後,在胡紅英的一再勸導下,曹鐘明終於下定了決心。他的1萬3千多株葛苗被62戶村民中的57戶領走,許多農戶當年就取得了上千元的收益。而老曹本人怎麼也沒有想到,這1萬多株葛苗送出去不到一年,胡紅英的預言就兌現了。

  記者:今年一下子就賣了4萬多塊錢?

  曹:嗯,4萬多塊錢。上午的還有都山中學、都山小學,裴梅小學的,都到我這裡調苗。現在效益非常好,我現在自己講實在話,我也天天喝兩杯酒,中午和晚上都要喝兩杯酒。我非常心安理得。

  就這樣,村裏的百姓從老曹這裡無償地得到了葛根,而老曹在胡紅英的指導下,也成為村民共同致富的&&人。看來,民情不僅要寫在紙上,還要記在心裏頭,關鍵是把解決實際問題落到實處。胡紅英寫民情日記素材多數來自農民的田間地頭,屋裏屋外。他曾説,有了這樣的日記,自己的壓力也大了,帶著感情下去,帶著問題上來,再帶著答案下去,帶著民心回來。2001年元月26日,以“開髮式扶貧好”為題的民情日記中寫到:洪家村有個特困戶,以往村民總是給過年過節的生活物品,讓其渡過難關。而多年的扶貧並沒有解決多少問題,這使胡紅英陷入了思考。

  胡紅英:所以我們在思考這個問題,就是能夠怎麼樣去扶貧。是不是想到了要利用一些種子、生産工具、生産資料,能不能給他鋪墊一下,同時送給他一些技術,讓他自己能夠擺脫這個貧困,通過發展生産,來解決貧困問題。

  洪家村的洪貴告就是這樣一個特困戶。他年幼父母雙亡,自己身體有病,不能承受繁重的田間勞作,每年政府都要救濟三四百元的錢糧。胡紅英下鄉了解到這個情況後,寫在紙上,記在了心頭。為了讓老洪徹底脫貧,他指示村鎮兩級政府,無償地送給他1畝半的桑苗,扶持他搞起了養蠶業。記者在洪家村採訪時,蠶種還沒有下來,不過洪貴告告訴記者,去年他僅靠養蠶就賺了1000多塊錢,再也不用吃政府的救濟了。

  萬年縣裴梅鎮養蠶戶洪貴告:這個桑樹就是去年2月份剛種的,農曆2月剛種的。我養的蠶賣了1000多塊。

  記者:政府支持你種桑苗之後,養蠶之後,這一年統籌提留,這一年你都交了嗎?

  洪:交了,都交了。

  記者:自己都交了。政府的救濟也不用再吃救濟了?

  洪:嗯。

  年年吃救濟的洪貴告,今年不僅沒有再吃救濟,而且還交齊了統籌提留款,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

  其實在洪家村,開髮式扶貧的收益者遠不止老洪一人。就在老洪一畝半桑田的對面,有一片剛剛拆掉頂棚的大棚,這正是裴梅鎮開髮式扶貧的又一個項目。

  記者:去年村裏面的大棚有多少?

  江西省萬年縣裴梅鎮洪家村黨支部書記葉發茂:去年就是有4個棚,都是鎮裏拿的錢。

  記者:鎮裏拿的錢?

  葉:嗯,扶持的。

  建起大棚後,冬春季節地裏不僅也能長出西葫蘆和辣椒,蔬菜的反季節銷售,使農民當年就受了益。

  記者:現在這樣的辣椒能賣多少錢?

  萬年縣配梅鎮洪家村菜農:1塊5。

  記者:1塊5一斤。

  菜農:那要是説不用這個棚,再過一二個月才能下來。

  菜農:再過一個、兩個月就是七八毛。

  記者:那就打了一個時間差。

  菜農:就是這個問題。

  葉:帶動了其他的群眾,他們賺了錢了,就是自發性地把這個大棚蓋起來了。

  記者:今年現在再過來看,這個棚好象很多了,大概有多少個棚了?

  葉:現在大概有一十七八個吧。

  就在洪家村記者採訪時,胡紅英也來到了大棚前,一看到他們的胡書記農民們立刻把他們圍了起來。

  胡:價錢只要能夠漲,就把它賣出去,情願賣個好價錢。

  萬年縣裴梅鎮洪家村菜農:我們在市場應該交的是衛生費、市場管理費,而他們收的是工商管理費,我們也搞不清楚,我們不是做生意的,我們是自産自銷。我們向胡書記聯絡一下,看這個問題是能解決還是不能解決。

  胡:我想這個問題我答應,現在幫助他們跟工商局一起去協調。

  原來這些菜農是自産自銷,他們到縣裏的菜市場賣菜時,工商部門無法確定他們的菜農身份,按菜販子收了他們的工商管理費。

  記者離開洪家村時,天下起了雨,村民們專門跑回家給胡紅英和同來的幹部們拿來了雨傘。

  雨在下著,人們的心裏卻是熱的,正是我們的黨員幹部對百姓無盡的牽掛,加深了幹群之間的雨水深情。

  結束採訪離開萬年縣之前,記者在胡紅英的民情日記中又看到了前一天下鄉時了解到的“農民賣菜難”的內容,只是右下角情況落實一欄還暫時空著。

  就在《焦點訪談》的節目播出以前,記者了解到洪家村菜農賣菜難的問題,經過胡紅英和工商部門的協調已經有了解決的辦法。記者還了解到,在胡紅英的帶動下,萬年在“三個代表”學習、教育活動中,除了民情日記,還出現了“連心卡”、“民情告示欄”等多種形式,用這樣的一些辦法來為聯絡群眾,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黨員幹部切實地感到“三個代表”就在為民辦實事謀利益的一言一行中,群眾也通過黨員幹部作風的轉變感到“三個代表”並不遙遠,就在自己的身邊。


責編:劉棣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