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考】語文教師談作文評分:作文評分誤差心理探因 |
08月07日 17:16 |
|
|
《中國教育報》8月7日報道:作文作為各級各類考試中語文能力測試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這從歷年全國高考作文試題所引出的諸多討論及其由此而産生的一系列相關現象中可見一斑。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作文評改中的誤差與人們的熱切期望還很不相稱。同一份作文在不同的評卷者眼中有所不同,這樣的事實並不鮮見。
近年來,有關專家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而有效的研究,作文評改方式也的確朝著科學化的目標邁進了一大步。然而作文評改仍難以取得實質性突破。探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問題的癥結在於:造成作文評改誤差的根源不僅僅在作文評改方式上,我們對作文評改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評卷者心理,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因為作文不同於語文測試中的其他題目,它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同時評卷者所做出的判斷也帶有相當的主觀成分。
筆者認為導致作文評分誤差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情緒效應
心理學研究證明,人們對事物的感知往往受到情緒的影響,這就是情緒效應。評卷者或喜悅、或抑鬱,往往會直接地作用於考生的考卷,以分數的形式體現出來。影響評卷者情緒的因素包括評卷的環境、評卷的進度及由此産生的工作壓力以及突發事件等等。此外,考生的試卷是否整潔也可以作用於評卷者的情緒。這就要求評卷的組織或單位要自始至終的為評卷者提供一個比較合適的環境,在工作的分配上也要做好科學的統籌,不可一味求速度,更不要出現前緊後松或前松後緊的現象。書寫能力固然是學生寫作綜合素質中的一個方面,但評卷者切不可僅僅因為視覺上的感受而對考卷做出全面的判斷。
2.邏輯誤差
一篇作文由於或主題、或選材、或結構、或語言、或書寫等某一個方面比較突出,而其他方面平平,甚至拙劣,但仍可能取得較高的分數;反之,一篇文章正是由於某一方面的不足,就可能使分數受到過大的影響。造成評價失真的原因在於邏輯誤差。所謂邏輯誤差,是指在對兩個沒有必然聯絡的屬性進行評價時,由於對其中某一屬性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産生的對另一屬性肯定或否定的評價。前面所提及的兩種情況就是由於對作文中某一因素的肯定或否定的評價,進而對整篇作文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這樣的評價往往是片面的。
3.投射效應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往往有一種傾向,即總是假設他人與自己是相同的,心理學上把這種將自己的屬性歸屬到他人身上的現象稱為“投射效應”。這一效應往往導致評卷者以“自己的標準”(非指考試中的評分標準)去衡量考生的作文。這樣一來,不同的評卷者由於彼此之間存在差異,使得他們即使是面對同一張試卷,也會作出不同甚至相去甚遠的判斷。因此,為了求得評卷的準確與公平,評卷者應在評卷之前很好地研究評分標準,同時要對其中各項逐一討論並交換各自意見,以求得理解上的一致。這種交流是必要的,切不可僅僅停留在對評分標準的字面理解上,或將這一環節流於形式。
4.首因效應
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時,大都要給學生講寫好作文開頭的重要性,同時,還要對此加以訓練。中國古時候也十分強調寫好文章的開頭,如李漁在他的《閒情偶寄》中曾這樣寫到:“開卷之初,當以奇句奪目,使人一見而驚,不敢棄去。”這種做法是正確的,就“取悅”閱卷者而言也是有效的,或者説這種做法是有其心理依據的。因為心理學上有這樣一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即作文能力相差懸殊的學生,在同一次考試中,作文分數相差並不大。也就是説,考試中作文分數的離散程度不大。造成這一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人們在評卷過程中往往避免使用極值。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趨中效應”。它使得優秀者難以滿分,特差者也難以得到零分,考生的分數向中間集中。這種評價在客觀性上打了折扣。此種情況帶來不小的消極影響,導致一些人錯誤地認為平時學不學語文與測試之間的相關性很小,無需在寫作上投入太多的精力,一些教師也忽視了對學生寫作能力的科學訓練。由此看來,評卷者還應嚴格依照評分標準來衡量試卷的水平,繼而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斷。
我們應研究閱卷者的心理,並在閱卷前,對閱卷者進行有效的心理訓練。只有這樣,我們的評價才能更為科學,更使人信服,從而取得更好的社會效果。
5.趨中效應
種現象,即人們往往對首先獲得的信息留有較鮮明的印象。這樣一來,文章就可能因為其精彩的開篇而吸引閱卷者的注意,最後使得評卷者的評分産生誤差。鋻於此,評卷者萬萬不可以評卷時間緊為由而忽視對作文的整體把握。
與首因效應相反,最後給人留下的信息也往往能給人以強烈的印象,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近因效應”。正是這一點,有的人便十分強調寫好文章的結尾。
|
責編:曲歌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