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高考錄取 公開透明

【高考】如何選擇?——辯辯今年的高考作文
08月09日 13:18

  無論是去年高考作文的《誠信》,還是今年的《心靈的選擇》,考題一經公開,立即受到一些人質疑。責難者説,這類預設好惟一正確標準的考題會使考生“口是心非”,考生為了高分“不得不説假話、空話、套話,寫言不由衷的道德文章”,“高考作文快成了‘假話工廠’”,認為這類考題誤人子弟,實不可取。更有人説這樣做正好可以鼓勵學生在定向思維習慣下張揚個性,可以培養他們的想像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高考作文如何選題?考生如何立題?閱卷老師又如何判題?今年的高考作文又一次給我們出了一道難以取捨的選擇題……

  
為高考作文一辯——《中國青年報》


  高考作文題預設一個“正確的標準”,即提倡講誠信、捨身取義被指為考生“説假話”之源,這正如指責路標妨礙了行人的自由,逼迫他們奔向本不想去的地方一樣。行人有願意誤入歧途的嗎?

  責難者極力提倡讓考生作文有“説真話”的“自由”。什麼是“真話”呢?去年高考考生“循著‘鼓勵’的方向,以言不由衷的説謊相應對”,今年“考生惟一可選擇的,就是編造虛假的故事,抒發虛泛的道德情感,表達虛誇的道德理想”。論者看來,即便不是全部,也有相當多的考生“為了高分”在説“假話”。為什麼“循著”文題“‘鼓勵’的方向”寫出的文章被視為被逼出來的“假話”呢?這與對考生現狀的判斷有關。除極少數外,考生都是十七八歲的青少年,雖也會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但接受的主要是學校的正面教育。他們對“誠信”、“捨身取義”的體會和認識會有深淺不同,但共同的是他們都有起碼的辨別是非的能力,有愛憎分明的感情。他們中作文立意為講“誠信”、“捨身取義”者,有多少會是違心之論?不信,試將作文題改為中性的《誠信可有可無論》,他們作文主題的指向大致不會改觀。若改為《頌欺詐》,他們如不舉座皆驚目瞪口呆才怪。這兩年的高考作文題是逼著考生説“假話”,還是引導他們講真話,因對學生整體的道德素質、思想素質、認知能力評估不同,結論自然會迥異。如説這樣的文題導致高校“以考生説謊的優劣定取捨”,那麼跨入大學校園的莘莘學子會認同嗎?

  責難者不但為他們所説的相當多的考生被逼説“謊話”而焦慮,也為他們難覓游離于“正確標準”之外的“真話”而遺憾,更為如果出現了這樣的“真話”必被判為低分而不平。如果評文必論真假,這“真話”與“謊言”的判定就給閱卷者出了天大的難題。如將“循著”文題“‘鼓勵’的方向”寫出的文章,多以“言不由衷的説謊”判為不及格,恐怕那官司將多得吃不了兜著走。如惟“真話”為上,頌揚“欺詐”提倡“見死不救”也許確為“真話”,倘給高分,那麼在鼓勵“真話”的同時,豈不也肯定了道德上的虛偽(“欺詐”本身就是“假”之一端)和醜惡?在高考卷紙中難尋這類“滿紙荒唐言”的文章蹤跡,是應該遺憾,還是應該慶倖?

  作文題的擬定有極廣闊的空間和極大的學問,見仁見智在所難免。但高考作文題必得在一些方面有明確的界定,是既自由又不自由,猶如平衡木比賽。這是考出寫作水平所必需的,文題具有鮮明的思想道德取向也無可厚非。“命題者預設的主題與思路”只要正確,會在考生的成長中起到良好的作用,使考生受益終身。我們提倡講“真話”,但借此就判定凡有是非導向的文題就是逼考生“説假話”,凡符合題意、內容正確的文章多是在“迎合”考題,是“言不由衷”“口是心非”,這不但無據,也有害。

  有此一辯,並非説這兩年的高考作文題至善至美,今後應一律照此辦理,而是就其得失提出一點不同看法,與關心此事者討論。

  
教育需要心靈的選擇——《北京青年報》


  今年全國高考作文題目是《心靈的選擇》,由頭是出題者講的一個故事: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風雪,突然腳下碰到一個僵硬的東西,他扒開雪地一看,原來是一個凍僵的人。經過心靈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後,他決定救這個人。於是他脫下手套,開始給那個凍僵的人全身按摩。經過一番努力,終於把他救醒了,兩人攙扶著走出雪地。

  “也許人人不一定能夠碰到這樣的生死抉擇,但是我們生活中也會面臨一些與觸動心靈有關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樣選擇?為什麼會作這樣的選擇?”7月19日,四川省高考閱卷工作接近尾聲,高考作文的評卷教師們經過一番爭議,最終通過三次改判,將一篇名為《潘金蓮的選擇》判為佳作。據閱卷教師透露,這篇文章最初在評卷老師那裏只得了20多分(滿分60分),其原因在於考生將潘金蓮在武大郎和西門慶之間選擇的落腳點定在西門慶上,這與傳統觀念格格不入。但是,又考慮到這篇文章文筆流暢、行文優美、引經據典,分析得很有道理,於是最後又將此文提出來與整個閱卷室的數十位評卷教師討論,結果爭議很大,從20多分改成了40多分,繼而請示評卷指導委員會,最終被認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給出了相當高的分數。

  這位考生無疑是幸運的,他的那篇文章凝聚了閱卷老師們縱橫交錯的心靈電波,最終,閱卷者通過“心靈的選擇”,被肯定為一篇筆觸豐滿、見識別致的佳作。在為這位考生慶倖的同時,我忽然想到,在這背後,又會有多少這類文章被視為異端、被判為低分呢?我相信,像這樣能夠經歷三次改判的幸運的“異類”文章是微乎其微的。我能想到,在那些被誤判的文章背後,留給考生們的是無盡的血和淚、悲和愁的痛苦。

  這些年,高考作文評分的失誤已成了廣大考生和家長心中永遠的痛,産生失誤最大的原因就是閱卷的隨意性造成的。産生這些隨意性的失誤主要在於閱卷老師的責任心較差,也與閱卷老師在改卷時的心緒有關。其實,每個閱卷老師都應該有一把對考生負責的“尺”,去丈量自己的靈魂,這樣,在評判考生作文時,才能以清醒、認真、細緻、負責的精神和態度來做出自己“心靈的選擇”。另外,現在的作文閱卷方式下,閱卷老師時間緊,任務重,我的一位多年參加高考作文閱卷的同事就説,每篇作文留給閱卷老師的時間只有兩分鐘左右,儘管這兩年作文評分方式有所改進,但細則較多,操作很難,閱卷老師仍然有點疲於奔命之感,出現錯判誤判是很難避免的。出現作文誤判也與閱卷老師的業務素質大有關係。閱卷教師的個人業務水平、文化品位等都會決定和影響著對考生作文的評判。要知道,作文判分的公正與否不僅關係到考生的前途和命運,也影響著高考評分的可信度,它也給現行中學作文教學帶來一定的影響。

  其實,現行的教學模式和考試模式也是産生作文錯判誤判的重要禍根。比如,現行的作文教學模式是採用僵化的套路訓練模式,迫使考生走入預先設定好的軌道,寫那些人云亦云的八股文。同時,作文的命題者已為考生界定了寫作內容、價值取向,並以此束縛著考生的思維。要知道,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獨立人格、獨立思考、創新精神的人。陳寅恪曾提出知識者要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是,我們的教育和考試模式都在扼殺學生們的自由探索精神。上文評判《潘金蓮的選擇》的老師們都有這樣的感慨和忠告:“考生言他人所不敢言,在高考時冒的風險是相當大的,他們希望以後的考生在選擇如何作文時還是三思而行。”面對這樣的感慨和忠告,我深感悲哀,我知道,他們的意思是讓考生們在寫作時要符合一種意志規範,不要刻意創新。

  顯然,這些都是違背現代創新教育理念的,最終也只能豢養出更多惟命是從的庸才。一個沒有想像力的人是沒有創造前途的人,一個沒有想像力的民族是沒有創造前途的民族。我們現在應該鼓勵學生張揚個性,培養他們的想像力和求異發散能力,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為民族培養出有獨立思想、獨立人格的人才,使我們的民族賦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這一切還需要整個教育界做出“心靈的選擇”。

  
玄乎的“敢言”——《工人日報》


  四川省高考閱卷結束後,其中一篇名為《潘金蓮的選擇》的作文,從潘金蓮自身的角度,分析了在武大郎和西門慶之間選擇的種種利弊,文筆流暢、行文優美、引經據典,自有一番道理。但因其落腳點定在選擇西門慶上,與傳統觀點格格不入,最初在評卷老師那裏只得了20分(滿分60分)。後來經討論並請示評卷指導委員會,委員會認為此文是不可多得的佳作,給出了相當高的分數。對此,評卷老師們都有這樣的感慨:考生言他人所不敢言,在高考時冒的風險是相當大的。

  閱卷老師的感慨,言外之意,奉勸考生面臨高考這場“生死抉擇”時,還是應悠著點,千萬別拿自己的命運開玩笑。如此“忠言”,考生豈敢不聽?

  儘管此生觀點存在可討論之處,但問題在於,“言他人所不敢言”,正是多年來我們一直所倡導的文風,也是當今最短缺的“文風誠信”。讓人遺憾的是,我們一方面在向學生灌輸實事求是的思想的同時,另一方面,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又總是拿著“標準”的尺子對具體的東西挑出鋒芒,揀出筋骨。照此下去,剩下的即便“肉”再完美,也不過是軟得提不起來的“標準”文章:沒角沒棱,沒有己見,沒有特色。然而,這樣的東西容易贏得一片喝彩,而像《潘金蓮的選擇》這樣的文章,反而成了玄而又玄的“危險品”。

  對於絕大多數考生來説,高考不亞於人生第一筆最大的風險投資,稍有不慎,“血本無歸”自不待言,説不定還失去了今後繼續從事“投資”的資格。在高考這個風口浪尖上,敢於言他人所不敢言,確實承擔了太多的個人風險,未知系數太多,讓人“賭”不起呀!

  “敢言”變得玄乎,畢竟是一種極不正常的現象。要走出這個“危險地帶”,關鍵還在於應授予閱卷老師以“尚方寶劍”,給他們突破圈圈框框的權力。就高考作文閱卷來説,傳統的“觀點至上”應該讓位於文章是否有新意,不能因為站在潘金蓮的角度説話就“大逆不道”。假如四川那位閱卷老師“保守”一點,想必這篇佳作也就石沉大海了。即便考生自恃才高八斗,提出復查成績,想給自己多加幾十分的作文成績,恐怕門都沒有。因此,閱卷老師的高素質、責任心,對考生意義重大。

  “心靈的選擇”,從本質上説,更是現行的高考如何最大限度給考生以充分施展才能空間的選擇。從這種意義上説,高考作文就像一面多棱鏡子,既可折射出考生個人的素質到底有多高,也反映了一些更可深入思考的問題。


責編:曲歌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