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強烈譴責陳水扁“一邊一國”言論

《海峽兩岸》:台灣要“正”什麼“名”
08月05日 15:21

  主持人 李峰: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今天的《海峽兩岸》節目。5月11號,為抗議近日“台灣正名運動聯盟”等“台獨”組織和人士舉行的所謂“台灣正名運動”,島內的有識之士進行了抗議活動,對所謂的“台灣正名運動”所包含的,分裂國家的言行予以駁斥,並且近期還將舉辦各種形式的抗議活動,那麼台灣所謂的“正名運動”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活動,它要“正”什麼“名”?怎麼“正名”?就這一話題,今天我們的演播室邀請到了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的兩位嘉賓這位是毛仲偉先生、這位是孫升亮先生,歡迎二位教授的光臨。

  5月11號,台灣所謂“正名運動聯盟”舉行了台灣所謂“正名大遊行”。這是當天,台灣中天電視臺拍到的畫面。據中天電視臺報道,台灣所謂“正名運動”自下午2點在中正紀念堂前集結,約有近萬人參加,這個活動看似規模盛大,一呼百應,其實仔細看,遊行的隊伍中,多半是老年人、家庭主婦、兒童、甚至還有些國外的遊客,從他們嬉笑的表情、漫不經心的態度來看,他們似乎並不是來參加遊行的,好像是專程來湊熱鬧的,遊行期間天空又下起了小雨,這對遭受乾旱缺水之苦的台北市民來説,無疑是喜訊,很多人走出樓房,上街看雨,所以真正為了台灣所謂“正名”出來遊行的人並不多,只有極少數的“台獨”分子沒有忘記活動的目的,他們打著“愛”台灣旗號,大造聲勢。而島內的學者則紛紛表示,此舉不是“愛”台灣,而是“害”台灣。

  台灣大學 教授 張麟徵:這個動員其實是蠻厲害的,因為是李登輝他出面,推動的一件事情,雖然他本身沒有現身在會場,這樣的一個激進的、所謂台灣“正名運動”也就是訴求“台獨”的這樣一個作為,在內部很明顯會激化統獨的爭議、同時會激化族群之間的矛盾,在兩岸來説,會激化兩岸的這樣一個僵持的態勢,會使得大陸對台灣的發展更充滿憂慮。

  台灣東吳大學 教授 楊開煌:我認為這樣的一個遊行,值得去警惕,但是並不值得太過重視,參加的人他們的目的也各有自己的訴求,特別是在台灣,尤其在台北市,馬上就要選舉的這種情況下,今年年底選台北市的市長,在這種情況之下,很多特別像民進黨的人,為了不失掉他們原來基本教義(派)的票,他們也會去參加這樣的一個遊行,所以這裡邊的分子應該説比較複雜的。更重要的是,這個所謂為台灣而(遊行)是不是完全為“台獨”而(遊行),也要有所區分。

  台灣東吳大學 教授 石齊平:我的意思就是説,不僅僅要高度地重視,同時還應該進一步去探究,形成這樣一個趨勢跟現象的深層的原因,同時再從這樣一個探究中,去尋找一些有助於改善目前兩岸關係,或者是保證台灣人民他們的思維跟他們的行動方向的,一種好的辦法或策略出來。

  主持人:“台灣正名運動聯盟”提出了“台灣正名運動”就是要宣稱樹立台灣主體意識,要求在台灣所有的企業、單位在註冊名字的時候,儘量不要使用中國“China”的字樣,而要用台灣化的名字,那您認為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系列的想法?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綜合室副主任 毛仲偉:咱們講,名不正 言不順,言不順 事不成,那麼他這個“名”他要“正”什麼“名”,原來是什麼“名”,原來他認為,台灣是比如李登輝搞“兩國論”,“中華民國”跟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樣“兩國”相立,他認為這個“名”在國際上不順,沒法使,因為人家都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沒有人認,因此他的分裂的事就搞不成,在國際上,讓國際社會認同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這個事搞不成。所以這次“正名運動”就凸顯了一點,不是他表面的“名”而是他實際上,要把台灣跟祖國大陸區隔開,是這樣一個中心意思,所以所使用的一些名稱上,他要求儘量去掉中國的字(眼),去中國化,在名稱上體現出來,就是把中國字眼全去掉,什麼中國石油,全去掉,原來的一些機構不都冠之以中國,都去掉,使台灣老百姓和國際社會同時慢慢接受一個事實,台灣是一個“國家”。

  主持人:可以看出,他這個“正名”運動,是希望在台灣社會,方方面面全面去推動。是這樣的一種情況嗎?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副研究員 孫升亮:對,他的目的自己説得是非常清楚的,也是這次搞這個活動召集人之一,一個主要的組織者,他在去年實際上就明確地提出了,所謂的“短期 中期和遠期”的一個規劃,並且要向台灣當局“獻策”,按照他的所謂的“規劃”,第一階段就是台灣當局過去正在做的,當局的一些單位,一些公營的企事業單位“改名”,包括駐外機構,第二階段就是,所謂要讓一些民間的團體、一些公司、行號“改名”,他所謂的要教育的方法,簡化“改名”的手續,實際上也就是利用行政資源,脅迫這些民間機構改名,他的第三階段就是要“修憲”。

  主持人:所以他有一套整體的、系統的推動,他們在申訴為“台灣正名”理由的時候,提出這樣做的話,是“愛護”台灣,是要通過這個運動來推動台灣“民主化”和“本土化”,那你怎麼來看待這些言論?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副研究員 孫升亮:這正如島內的一些有識之士指出來的,這不叫“愛”台灣,實際上叫“害”台灣,為什麼這樣説呢?因為首先“台獨”分子這樣一種言論或者主張,是根本是媚語歷史和現實的依據,我們知道兩岸雖然沒有統一,但是同屬一個中國,這樣一個基本的事實,是始終存在的。台灣自己做的民調,多數的民眾還是覺得自己是台灣人但也是中國人,我想這樣一個基本的情況是這樣的,所以他這樣的結果,真要照他們這樣搞下去,首先在島內,會引起島內的統獨爭議,甚至族群之間的衝突、省籍的矛盾,首先把自己內部就弄得很亂,因為這種主張我們都知道,在島內是非常極端的、很少的基本教義派的一套主張。

  主持人:那對於他們來説,他有一個基本的政治訴求,就是要用這種“本土化”來實現這種“去中國化”,那您認為,這二者必然是一種對立嗎?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綜合室副主任 毛仲偉:首先我覺得他搞這個事,是一個偷換概念,本來説,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時候,第一説的是區域,是鄉土,第二説的是國家認同,我是中國人的國家認同,就跟我説我是北京人,也是中國人一樣,我説北京人的時候,不是我的國家認同概念,而是我生活的區域,或者我生長的區域,或者我的出生地,所以他反復把“我是台灣人”跟“我是中國人”放在一起,讓你選擇,這個實際上應該説是一個包含概念,是一個種概念,跟屬概念的關係,現在他反復説這兩者是有區隔的,是不相關的,不交叉的,在這裡邊我覺得很清楚就是説他的用心,把台灣地域性的、鄉土性的認同,變成一個國家認同,從而達到在思想意識領域裏邊,或者説在認識層面上,讓你逐漸地把中國認同去除掉,我記得日本總督府的一個記錄講,在日本割佔時期,軟硬兼施的幾十年,他最後總結,並沒有改變台灣民眾對祖國大陸為母親、為祖國的這樣的認同,但是現在這些人現在就想做這些事情,做這個倒行逆施、背祖背宗的這種事情。

  主持人:他們希望從思想意識深處來解決這個問題,那麼在一系列“台灣正名運動”背後,我們看到李登輝也擔任了一個非常特殊的角色,那您怎麼來看待李登輝他在這個運動當中發揮的作用?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副研究員 孫升亮:李登輝這次實際上成為這次活動的總召集人,我們從這段時間來看,他不僅是自己公開支持,而且出謀劃策,也還通過他所拼湊起來的臺聯黨,讓他們積極地組織和配合,可以説他在這場運動中,遊行活動中,他的介入是非常深的,也可以説,他在背後極力推動這樣一件事情。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綜合室副主任 毛仲偉:李登輝現在是過期人物,或者是過時人物,他現在仍在發揮他的作用,成為這些極獨分子的一種精神領袖,同時應該注意的是陳水扁當局,在17號,“世界台灣人大會”開會的時候,陳水扁致辭,對於這次3月17號“世界台灣人大會”的“台灣正名”“國家制憲”作出公開回應,我當時就講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事情,因為他是要“拼經濟”、“拼外交”、“拼安全”,“拼正名”、“拼制憲”,也就是説,當局和極端的“台獨”勢力是擰成一股的搞分裂活動,和他當年講的所謂“四不一沒有”實際上是相違背的。

  主持人:由此你怎麼來判斷,台灣當局會不會把臺聯黨提出的種種的這些主張,變成一種既定的政策,在台灣社會強行推行?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綜合室副主任 毛仲偉:第三階段,就是説“台灣正名運動聯盟”第三階段向台灣當局建議就是説,通過“制憲”的方法,把台灣的所謂的“國名”確定下來,叫什麼“台灣共和國”,因為布什口誤講了這麼一句,他立刻就向駐臺協會表示感謝,説可説了一句他們愛聽的話,民進黨的“立委”公開提出,教科書裏一定要寫明,“台灣不屬於中國”,甚至把一些有關的條約寫進去,就是説往孩子們的心靈裏灌輸脫離中國的意識。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副研究員 孫升亮:當然另外一個方面,他這樣做也是貫徹李登輝的一些意圖,就是要在大陸政策上,要凸顯李登輝的聲音,然後一方面對台灣當局是扮黑臉,是一個協助,另外一方面也就是要牽制,不讓偏離所謂李登輝路線,我想他主要是想做這樣一些事情。

  主持人:那麼關於臺聯黨的這一系列行為,有關專家認為,它還是一種表面化的行為,就是説他聲音很大,實際上它代表的人數非常少,實際上他這種言論在島內其實沒有多大的市場。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副研究員 孫升亮:他這樣一批人,搞所謂的“台灣正名運動聯盟”都是島內最極端的一些“台獨”組織、一些“台獨”分子,他們本身在島內大家都知道是些什麼樣的人,是絕對的少數,正因為這樣,所以他們準備了這麼長時間,要鼓動人參加、拼湊人參加,有臺聯黨的支持、包括民進黨的一些人士支持,想湊人數,這恰恰是説明他在島內跟主流民意是背離的,他們所謂要發動群眾,要積累基礎,但是他這樣做本身,我想客觀上他又是跟島內主流民意是根本對立的,他實際上是行不通的,不僅在野黨反對,我想民進黨內部的一些有識之士,也不會贊成他這樣做的。

  主持人:是不是可以這麼看,就是説這次搞的“台灣正名運動”可能是造勢的成分多於實質的成分?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綜合室副主任 毛仲偉:我覺得也不能完全看他沒有作用,他實際上從島內來講,確實是不受很多民眾去支持,但是他通過這種意識形態的東西,製造聲勢的這種方式,尤其是台灣當局給他大開綠燈這些便利條件,他可以不斷向台灣民眾灌輸一些東西,渲染一些東西,你看他那個所謂“臺生條款”,所謂不是台灣出生的,未來不能選“總統”,實際上針對性很強,實際上等於把某些人打成咱們以前叫“黑五類”,貼上一個標簽,“族群的黑五類”所以這是非常惡化社會氣氛的一種舉動。

  主持人:所以事態的發展,也是非常值得大家去關注的。謝謝二位教授今天的光臨,謝謝。在目前台灣的政治生態下,各方都提出了不同的政治訴求,作為政治角逐的籌碼,臺聯黨以“台獨”基本教義派的面目,不斷提出“台獨”色彩濃厚的政治主張,是想推動台灣社會與祖國大陸漸行漸遠,台灣當局是否真的有意願改善兩岸關係,是否真的會與臺聯黨同流推動“台灣正名”運動呢,值得我們關注。好,感謝收看今天的《海峽兩岸》節目,下期節目我們再見。(編導:翟鈺)


責編:王春燕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