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陳水扁“一邊一國”言論

陳水扁上臺兩年後的台灣經濟
08月05日 09:11

  回首陳水扁上臺的兩年時間,島內經濟用台灣人自己的習語形容,就像是洗了一場“三溫暖”,從最初的普遍看好到持續下滑,再到近幾個月的緩慢回升。台灣經濟並沒有從所謂的政黨輪替中得到好處,反而卻經歷了半世紀來僅有的大震蕩。陳水扁雖然三易“閣揆”,仍然提不出振奮人心的經濟政策,在關鍵的兩岸關繫上,更是一籌莫展,島內各界不能不對經濟前景持保守看法。

  兩年來島內經濟的特點可以用三句話來形容:形勢震蕩下滑,當局政策混亂,發展前景迷惘。

  (一)經濟形勢持續下滑,從2000年第一季的高峰跌到2001年第三季的谷底,今年第一季才出現從谷底走出的跡象。

  當陳水扁於2000年5月就職時,島內無論産業面還是金融面形勢都比較有利,島內各界根據既往的經濟周期,普遍認為經濟增長階段至少應該持續一年左右。但隨後島內股市卻率先出現持續下滑的趨勢,從9000多點一路下跌到6000多點。此後由於“核四案”的爭議,島內朝野對抗急劇升高,進而影響到島內民眾經濟信心,民間投資不斷縮水,各項經濟指標反轉向下,到2000年第四季以後,島內産業面開始全面而持續地衰退。島內各家機構對2001年經濟增長率預測值一降再降,從最高的5%折半降為2.5%,到年中以後,臺當局也不得不開始承認經濟將出現半世紀以來的首次衰退。全年經濟衰退0.91%,多項經濟指標跌到了歷史最低值,對外貿易大幅衰退,當局制定的經濟景氣對策信號連續18個月亮出代表衰退的“藍燈”,數值跌到了指數最低限。在金融領域,不僅股市連續跌破多檔整數關卡,到2001年9月底最低時僅為3400多點,新台幣對美元的匯率也持續跌破33、34元,到年底已跌到35元關卡以下。島內銀行呆壞賬比率也在節節升高,2001年9月底曾達到7.79%,而加入各種被排除計算的呆壞賬,實際比率超過11%,其中基層金融機構的呆壞賬比率更高達15.71%。海外媒體幾次預言台灣將爆發金融危機,而島內金融界人士也承認,實際上金融業早就身陷慢性危機之中。

  (二)當局經濟政策混亂,遭到各界批評,外商直言當局缺乏的就是明確的經濟政策。

  陳水扁在競選時聲稱要將台灣建設成為“綠色矽島”,但事實證明,這一藍圖嚴重脫離了島內經濟現實。及至上臺,當局為兌現其諾言,提出多項具體落實方案,不僅給當局已經非常困窘的財政平添了鉅額支出,更對島內經濟造成了空前的混亂。2000年10月,陳水扁執意宣佈停建核四廠,不僅使島內兩大在野黨迅速找到結合點,使自己陷入空前的政治孤立,在隨後半年時間裏,也使得島內政局嚴重癱瘓,錯過了在經濟形勢惡化前採取必要措施挽救的最佳時機,加劇了島內經濟的困難與下滑。在經濟形勢日益惡化後,臺當局雖提出一系列的振興經濟方案,但已無法挽回民眾日益喪失的經濟信心。在形勢急劇惡化的壓力下,臺當局才開始意識到爭取島內各界共同支持的必要性,於2001年8月召集各界力量舉行“經發會”。雖然會議取得了多項共識,陳水扁也一再保證將百分之百的加以落實,但時間過去半年多,這些共識並沒有得到認真貫徹執行,臺當局也沒有以這些共識為基礎,調整並確立經濟政策方向。例如雖然會議共識確立了以“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但從此後各項實施方案看,人們感受更多地是“開放是虛,管理是真”。最近臺當局又制定了“六年重點建設計劃”,但臺當局在經濟上意欲何為依然是困擾島內各界的共同疑問。連曾經積極支持過陳水扁的企業主,如台灣高鐵公司董事長殷琪也批評台灣兩年來就像一直在選舉中,當局制定的許多經濟政策只不過是“政治宣示”,並沒有從産業需求的角度出發,因此對振興島內經濟並沒有産生實際效果。在臺投資的美國商會發表2001年白皮書,將當局提出明確的經濟政策作為主要要求加以反復強調,認為追求效率與減少管制才是吸引投資的當務之急。

  (三)經濟前景依然不明,當局無意也無能為經濟做實質工作。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以美國為首,開始出現回升的跡象,美國連續兩季經濟增長超過預期。島內經濟在對外貿易首先反彈的帶動下,高科技産業率先走出了産能利用率持續下滑的陰影,龍頭産業芯片代工廠重新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熱銷。3月份島內經濟景氣對策信號擺脫代表衰退的藍燈,開始出現代表經濟景氣好轉的黃藍燈,股市也回升到6000點左右,新台幣兌美元的比價有所回升,向34.5元靠攏。但這些復蘇跡象仍受到各種因素的牽制,如各方對目前的美國經濟增長前景看法並不一致,島內因素中,陳水扁雖然聲稱要以一半以上時間用來“拼經濟”,但迄今為止,仍未見其有具體的行動,這就難怪島內經濟仍然陷身在迷霧中而令人看不見前景與方向了,在這種情況下,民間投資熱潮也無法形成。

  經濟的持續衰退對民眾的最大影響是失業率的居高不下。全島失業率從1999年的底的2.85%上升到2000年底為3.19%,到今年3月份,全島失業率更達到5.16%,加上未列入官方統計的失業人口,實際失業率達到7.32%,創下歷年單月最高紀錄,總人數達74.5萬人。不斷升高的失業率給普通民眾帶來了生活與工作上的極大壓力。

  回想當初陳水扁競選的時候,曾經高唱“政黨輪替”,大肆鼓吹“讓國民黨下臺一次”的口號,並繼續其競選台北市長時的招牌“快樂相伴,希望相隨”,不少島內民眾被其蠱惑,其也得以一朝而登權貴,坐上了台灣最高領導人的位置。時間如今過去了兩年,去年底民進黨又打出了“經濟搞不好是在野黨掣肘”的幌子,再次誘惑民眾,成了臺“立法院”第一大黨,今年陳水扁玩弄權術,不僅主導“行政院”改組,組成所謂“戰鬥內閣”,而且運用手中所掌握的權力,逼迫民進黨現任主席謝長廷拱手讓權,黨代會通過由其兼任黨主席,從而將黨權也抓在了手中。但實踐證明,其“戰鬥內閣”雖然達成了號令如一,卻在經濟政策上一樣舉足無措,仍然讓島內各界搞不清其施政方向。最近弄出的“六年國家發展重點計劃”雖然洋洋灑灑列出了十大內容,七項目標,但各界很快發現,經濟增長率目標仍高達5%以上,根本脫離近幾年島內經濟實際情況,充分顯示出其在政策思考方面又重蹈兩年來脫離實際空想未來的框框,對島內經濟並不能産生多大的實際效果。如今島內在野黨喊出了“第二次政黨輪替”的口號,陳水扁面臨的窘境正應了中國人的一句老話,叫做“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隨着兩岸經貿關係的深入發展,其對島內經濟形勢的影響日益深入,僅根據臺“陸委會”的估算,兩岸貿易總額從1981年的4.6億美元上升到2001年的278.5億美元,增長了60倍,而同期台灣對外貿易總額不過才增長5.1倍,臺對在兩岸貿易中累計出超1738.9億美元,佔同期臺整體貿易出超總額的83.1%。兩岸關係作為影響台灣經濟前景的關鍵因素之一,島內各界在談到振興經濟的措施時,無不將此作為癥結所在,部分媒體更將大陸比喻為台灣經濟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引擎”。今年開始,兩岸在排除萬難後都已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為兩岸建立更為密切的經貿關係提供了極好的機會。但陳水扁卻因受制於其偏狹的“台獨”意識,拒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致使兩岸關係的僵局仍然無以打破,兩岸經貿關係也無法擺脫前途不明的命運。雖然陳水扁一再聲言要更加努力地“拼經濟”,最近又明確説兩岸三通是台灣必走的路,但卻無力也無意去為兩岸經貿關係的解決做出實質性的努力,更不願看到兩岸産業建立更為密切的分工合作關係,這就不能不影響到島內經濟發展的前景。在此情況下,島內民眾也只能怨嘆其命何苦,其運何艱了。

  (本文作者:胡石青 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經濟研究室)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