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黃河首次調水調沙試驗

黃河下游減淤清沙 首次大規模調水調沙試驗即將於7月4日開始  
06月30日 14:02


  央視國際消息:來自黃河水利委員會的最新消息,黃河歷史上首次大規模調水調沙試驗將於7月4日開始進行,從今天開始,調水調沙的各項準備工作進入倒計時。

  這次調水調沙試驗由黃河中下游最重要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小浪底水庫唱主角。試驗範圍包括自小浪底水庫至山東入海口的近800公里河段。主調時間為6天,整個過程不少於10天。屆時將出現“人造洪峰”沖刷“地上懸河”的壯觀場面。本次試驗主要是通過小浪底水庫的調控,將流經花園口和艾山的洪峰流量有效地控制在2600立方米每秒和2300立方米每秒,在對河床泥沙實現沖刷的基礎上,確定黃河下游不淤積的臨界流量和臨界時間;經過原形觀測分析,檢驗調水調沙調控指標的合理性,為醫治黃河千年沙患尋找又一劑良方。


  黃河的癥結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黃河下游河道淤積是黃河水患嚴重而又難於治理的根本原因。如何通過人工調節,改變天然水沙比例,使之符合下游河道的輸沙規律,利用有限水量,形成有利於減淤的水沙組合輸沙入海,達到河床不抬高的目的,從而使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能夠長治久安,這是幾代黃河水利工作者畢生追求的目標。調水調沙試驗的啟動,距離這一目標的實現又大大邁近了一步。

  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黃河調水調沙實驗總指揮李國英:可以這麼説,今年的7月4號調水調沙,現在看來已經萬事俱備。


  小浪底水庫的建成使用,為調水調沙由理論到實踐的飛躍提供了先決條件;入夏以來黃河中上遊降水豐沛,使小浪底水庫蓄積了滿足調水調沙試驗需要的水量。與此同時,包括水情預報、水文觀測、模型分析、防汛搶險等各路專家在內的數千名水利工作者嚴陣以待,為完成這次黃河治沙史上最具創造性的聯合戰役作好了充分準備。截止到目前,有關調水調沙的14項預案已經編制完成;小浪底水庫以下8個水文站的測量隊員正在對150多個測驗段面的近萬個測點進行觀測,收集原始河勢資料情報並進行水文預報;對調水調沙期間沿岸的引水分配和險情處理,有關部門也作出了週密的部署。

  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黃河調水調沙實驗總指揮李國英:這次黃河的調水調沙試驗是迄今為止世界水利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工試驗,也是黃河治理開發從傳統手段向現代手段轉變的重要的里程碑,幾代黃河人夢寐以求,為此做了大量的艱苦探索工作。我們終於盼到了這一天,而且為此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保障措施,我們有信心把這次試驗作成功。

  新聞背景:黃河為什麼要實行調水調沙試驗

  央視國際消息:黃河以其多沙、易淤、善變聞名於世,治河的複雜性和難度堪稱世界之最。調水調沙又前無古人,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次具有開創性的探索,這就決定了本次試驗是一次充滿懸念的試驗。

  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平均每年的挾沙量高達16億噸,其中大約有4億噸淤積在下游河道不能順利入海,使下游河床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不斷抬高,形成了世界聞名的地上懸河。

  所謂調水調沙,就是在充分考慮黃河下游河道輸沙能力的前提下,利用水庫調節庫容,對水沙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調節,調整天然水沙過程,使之形成便於輸沙入海的水沙比例,對現有河床造成沖刷,至少保證不再形成新的淤積抬高。

  本次調水調沙試驗將以“人造洪峰”手段來實現。從7月4日開始,小浪底水庫要“製造”一個的流量大於每秒2600立方米、含沙量小于每立方米20千克的洪峰,並持續10天以上,所需水量至少要達到14億立方米。按照設計方案要求,調水調沙的“調”不僅體現在對流量和含沙量的控制上,人造洪峰在運行過程中,是水峰追趕沙峰還是沙峰滯後於水峰?以及下瀉泥沙顆粒的粗細,都需要通過對水庫瀉水建築物的開啟和關閉順序的控制來達到。

  小浪底水庫位於河南洛陽以北30公里處,其地理位置很容易讓人們産生疑問——水流會不會把河南河道的泥沙帶到山東河道淤積起來,形成所謂“衝河南、淤山東”的後果。對此有關專家認為,當花園口水文站的流量不大於800立方米每秒或不小于2600立方米每秒時,山東河段將不會出現人們擔心情況。

  小浪底水庫運用方式研究項目設計總工程師劉繼祥:(控制)26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黃河下游已經有比較明顯的減淤效益;用2600的流量進行調水調沙,是可以適應目前黃河上水資源比較緊缺的局面,並且使289公里的河南遊蕩性河段險情儘量減少。

  記者:這裡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文站——黃河花園口水文站的測驗斷面。調水調沙試驗開始以後,經過小浪底水庫精心調節的洪峰將以2600立方米每秒的流速經過這裡,我身後的河心灘很有可能因水流沖刷而不復存在。那麼,人造洪峰能否如約而至?河道整治工程是否經受住考驗?下游300多公里遊蕩河道會不會出現塌灘、塌岸,給沿岸群眾的生産生活造成影響?延程沖刷的泥沙能不能順利入海?本次調水調沙試驗會不會達到預期的目的?黃河調水調沙報道組將對此進行全程跟蹤報道。


責編:栗原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