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黃河首次調水調沙試驗

黃河首次大規模調水調沙試驗已經啟動
07月04日 10:13

  迄今為止世界水利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調水調沙原型人工試驗今天在黃河拉開序幕,上午9時,小浪底水庫出口洞群的閘門依次徐徐升起,噴涌而出的巨浪宛如群龍吐水,衝向下游河床。

  據悉,這次調水調沙的主調時間為6天,整個過程不少於10天,通過小浪底水庫調控,使“人造洪峰”通過鄭州花園口水文站的流量為2600立方米每秒。

  “這是幾代治黃人探尋自主調控黃河泥沙的一次偉大試驗,目的在於通過調控小浪底水庫下泄流量,沖刷下游河床,以尋找黃河下游不再淤積的臨界流量和臨界時間,從而解決這條世界聞名的‘懸河’的泥沙淤積問題”,正在調水調沙指揮大廳裏忙碌的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李國英告訴記者。

  黃河水患,根在泥沙。這條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素有“鬥水七沙”之稱,每年攜帶16億噸泥沙進入下游,其中有4億噸淤積在下游河床,使之以每年平均10厘米的速度抬升,目前下游河床平均高出臨河地面4-6米,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懸河”如同懸挂在下游兩岸頭上的一個大水盆,嚴重威脅著沿黃地區的生命財産安全。

  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是黃河淤積的根本原因。如果聽任黃河淤下去,最終將不可想像。人們對付河床提升的慣用辦法是不斷地加高黃河大堤。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大堤已加高四次,平均高度已達10米。但大堤加得越高,水頭也將越高,水壓增大,防洪風險也會越大。治黃專家、黃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廖義偉告訴記者,人們希望找到下游不再淤積的辦法。小浪底水庫建成後,人工調控其流量可以使黃河下游水沙衝淤平衡成為可能,從而實現新時期治黃“河床不抬高”的目標。

  指揮大廳裏,來自水文、防洪、設計等系統的治黃專家們興奮異常。小浪底水庫運用方式研究項目設計總工程師劉繼祥介紹説,正是經過一代代治黃科研工作者的多次研究,預估出既能滿足沖刷下游河床,産生明顯的衝淤效益,同時用水也比較“經濟”的臨界流量為2600立方米每秒,經過6至10天的試驗,從下游鐵謝至入海口的利津河段可以沖刷泥沙約0.244億噸。

  據悉,黃河水利委員會在試驗之前就對下游河床的河底情況進行了精細的探測,在試驗中每天也將進行四次探測,最終通過研究試驗數據,尋求出最佳的使黃河下游不淤積的臨界流量和持續時間,為醫治黃河千年沙患找出“良方”。(劉健 丁錫國)


責編:栗原   來源:新華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