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香港回歸五週年

香港“馬照跑” 展示成熟與成功
07月11日 06:17

  在香港,你可以不是馬迷,但你不可能不知道跑馬。因為不僅跑馬的歷史悠久,還因為它廣泛地滲透到香港的每個角落、每刻時間。只要有成片的建築,人們幾乎抬頭就能夠發現那熟悉的馬會標誌;只要打開電視機、收音機,就準能找到關於賽馬的信息。公園,是馬會建的;醫院,是馬會修的……説所有港人都離不開“馬”,毫不為過。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舞照跳,馬照跑,股照炒”,就作為香港回歸中國後實行“一國兩制”方針的重要特徵而廣為人知。近20年過去,香港已經回歸5年,以三“照”為標誌的港人原來的生活方式沒有變。“馬照跑”,從一個側面,向世人宣示了“一國兩制”由構想到實踐的成功。

  跑馬的苦辣酸甜

  香港最早的、使用已經超過150年的馬場在港島的快活谷。每個賽季的絕大部分夜場賽馬在這裡舉行。顧名思義,快活谷,的確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快樂。因為“馬照跑”,這種歡樂,也並沒因香港回歸而消釋。

  但是,快活谷給人們帶來的其實並不都是歡樂,不要説場場必有的賭輸“霉氣”,在歷史上,這裡也曾給人們帶來各種創傷。

  1918年2月26日,農曆正月十六。一年一度的“週年大賽”在快活谷馬場舉行,吸引成千上萬民眾湧來“看番鬼佬跑馬”。一些小商販也抓住大好商機,趕到馬場周圍做生意。賣各種小玩意兒的不少,挑擔、擺攤賣小吃的更多。人群加火爐,遍佈快活谷。

  當時的看臺,都是用竹木搭架子,上覆葵葉。日久天長,竹木、葵葉都幹透了,看臺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大柴火堆!由於觀眾太多,看比賽時大家又都是全神貫注,情緒隨賽情起伏,給看臺造成了瞬間的極大壓力。在加油、喝彩、擁擠之際,意外的慘劇發生了!棚架突然倒塌下來,不僅壓住了成百上千的觀眾,而且壓住了許多看臺周邊的小吃攤!火爐傾覆,引燃了乾燥的竹木、葵葉,剎那間快活谷變成了火焰山。當時的救火設備和手段都非常落後,面對沖天大火,幾乎是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看著許多人在火海裏掙扎。結果,僅當場被燒死的就達600多人!

  人身的傷害,雖然慘痛,但往往是一次性的。而跟隨鴉片戰爭炮艦登陸的跑馬,對民眾心理的傷害,更深也更久。

  始於1842年的香港跑馬,最初是駐港英國軍人和上層洋人的專利,帶有鮮明的殖民主義種族歧視色彩。鴉片戰爭中那個臭名昭著的大煙販子顛地,可以縱馬屢奪比賽頭籌,但再有錢的華人卻連參與的資格都沒有。1884年,負責組織賽馬活動的常設機構——香港賽馬會甫一成立,就明確規定:只接納洋人會員,不準華人參加。這一規定一直延續了30多年。直到20世紀20年代,一些有錢的華商、買辦發起組織華人賽馬會,籌劃買地自建馬場,準備分庭抗禮,香港賽馬會才十分不情願地吸納了兩名華人會員。

  馬場內堅持只使用英文的狀況,要比拒華人于門外的時間更長。直到二戰日本人佔領香港,英文獨佔馬場的局面才被打破。

  現在,香港賽馬會已發展到兩萬一千多名會員,其中絕大部分理所當然是華人。馬場內不僅中英文並用,而且廣播解説也是中英語都有,在通行的廣東話以外,近幾年還增設了專門的普通話解説。香港回歸前,香港賽馬的最後標記——賽馬會名稱前面的“英皇禦準”四個字也被去掉了。

  是回歸,消除了舊時代留下的最後陰影,使香港馬迷們能以主人翁的心態,更加舒暢地看馬、賭馬。200萬馬迷,終於在馬場中也堂堂正正地把腰桿挺起來了。

  跑馬的潮起潮落

  回歸前,不少人擔心“馬照跑”變為空話。5年過去,事實已經消除了人們的疑慮。“馬不只跑,跑得比以前更好了。”香港賽馬會行政總裁黃至剛最近這樣對記者説。

  黃至剛用來説明“更好”的主要理由是:第一,從馬的質素來看。5年前,香港的賽駒在國際上基本無名,而現在有12匹馬有世界級評分。第二,從香港賽馬受重視程度看。香港是賽馬組織國際聯盟九個執行委員會委員之一,黃至剛本人則是亞洲賽馬聯盟副主席。別人在賽事有上訴要求,都愛把第二個樣本拿來香港作裁判。第三,從馬會的服務看。人們以前都覺得馬會是“獨贏”機構,顧客要自動找上門。現在馬會是主動滿足顧客的需求,盡可能提供週到的服務。

  除了精心組織每個賽季(當年9月至次年6月)78個賽日的數百場比賽,吸引上百萬馬迷參與這項群眾性娛樂活動外,馬會還是香港最大的慈善機構,開展多方面的慈善活動。過去10年,賽馬會撥出的慈善基金超過110億港元,以捐款計,它是全球最大的慈善機構之一。每個年度,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都要批出10億港元以上鉅款,其中大部分直接資助給慈善公益項目;部分則給予香港近百個慈善及非牟利團體,支持它們正常運作,更好為社會服務。還有一部分款項則捐往內地,用於賑災、濟困。

  賽馬會信託慈善基金主要捐助四個領域:社會服務,教育與培訓,醫藥衛生,康樂及文化。香港的許多醫院、養老院、學校、公園等公共娛樂設施都是用馬會的捐款修建並維持運作的。如香港科技大學不僅從馬會得到近20億鉅額基建資金,而且每年還得到相當可觀的教育經費。再如,香港賽馬會中藥研究院是馬會近年才決定撥款5億港元成立的新機構,是對特區政府將香港建設成國際中醫藥中心目標的實際響應。而到香港的遊客必去的海洋公園,也是由馬會斥資興建並經營的。至於得到馬會資助的學子、殘弱老人更是數不勝數。

  另外,香港賽馬會還是香港最大的納稅戶。賽馬會上年度納稅款124億多港元,約佔特區政府稅收的10%;剛剛結束的這個賽季,雖然比去年有所下降,但納稅仍達117億。單個機構納稅如此之巨,香港絕無僅有,世界也不多見。

  香港的賽馬博彩雖然已有100多年曆史,但由於很長一段時間它屬於“小圈子”活動,投注額一直不高,甚至入不敷出。投注額大幅度上升是在1977年停辦大馬票之後,特別是近10多年。從1989年到現在,可説是香港跑馬的“黃金期”,12個馬季,投注額依次為:433億、427億、556億、601億、663億、722億、806億、923億、914億、813億、815億和781億港元。

  有人看到投注額在1997年達到923億的峰顛後,連續下跌,認為不妙。其實,這種起落極其正常。因為投注額是與社會經濟的整體走勢密切相關的。與“泡沫”經濟最嚴重的年份相比,接連遭受金融風暴、外圍衰退打擊而陷入嚴重經濟困難的香港,還能維持人均1.2萬元的高投注,已經很不簡單了。在經濟幾近零增長、失業率屢創新高的情況下,投注略微下降不是很正常嗎?如果逆向攀升,那倒是反常而值得注意了。

  月有陰晴圓缺,海有潮漲潮落,賽馬投注也難免起起伏伏。因此,賽馬會並不認為投注額下降有什麼“政治原因”,而只歸結于經濟層面的變化:“一是本港經濟持續不景;二是非法賭博猖獗,尤以離岸博彩經營者透過互聯網進行的體育賭博急速擴展所造成的影響最為嚴重”。當然,本季還有世界盃的衝擊,球賽“拉”走了相當數量的馬迷。

  而隨著香港經濟的復蘇與轉型,賽馬投注必定會有漲潮之日。

  跑馬面對新挑戰

  從1891年香港賽馬增添了博彩內容後不久,在金錢的引誘下,不法之徒向正規博彩發起的挑戰,幾乎就沒停止過。從早期買通馬伕的“毒馬案”,到買通騎師的“造馬案”,後來則是非法的“外圍馬”賭檔,真可以説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近年來,“毒馬”已經絕跡,“造馬”案卻並沒因以往涉案人員受到了刑罰懲處而根絕。就在今年2月,香港廉政公署還拘捕了兩名涉嫌“造馬”的著名騎師,其中包括“冠軍騎師”霍達。

  至於非法“外圍馬”,就更是花樣翻新。過去,他們以警方的敗類作後盾;現在,他們則借助高新科技來犯罪。1973年,為了從“根”上切斷非法“外圍馬”的“財路”,賽馬會開始廣設場外投注處,讓賭馬“突破”馬場圍墻,方便廣大馬迷就近賭馬;而後又及時採用各种先進設備、技術,與非法“外圍馬”抗衡。目前,香港賽馬會共擁有4個電話投注中心,電話投注櫃位近4000個;設立場外投注處126所,遍及港島、九龍、新界各個地區;場內外共有人工售票窗口3800多個,自助機2600多部。全港還開了80多萬個電話投注帳戶,有近9萬個“投注寶”。

  令香港賽馬會驕傲的是,馬會現在是亞洲使用資訊科技最大的機構,單是電腦終端機就有十幾萬台,而日本最大的銀行不過才5000台。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馬會更開闢了網絡服務業務,在電話投注之外,又打通了網絡投注的大道。

  但是與世界其他地區一樣,犯罪分子也利用現代先進科技,向香港跑馬發起了網絡時代的新挑戰。非法“外圍馬”有了“網”的武裝,行蹤更加隱蔽,危害卻呈幾何數級增長。今年年初,香港廉政公署破獲了一個龐大的“造馬”、非法“外圍馬”集團。在代號為“青草”的行動中,廉署不僅逮捕了19名涉嫌犯罪人員,而且在跑馬地馬場附近一棟大樓的犯罪現場,搜獲大批懷疑與非法“外圍馬”活動有關的證物,包括18部電腦、液晶體顯示屏、馬纜及其他物件。犯罪歹徒充分利用網絡覆蓋面寬、傳遞迅速、難以阻隔等優勢,更加兇狠地“吞噬”馬會的投注“大餅”。由於更方便、更準確,參與非法“外圍馬”投注的人士出手更加“大方”。辦案人員在查核電腦記錄時,發現涉及金額非常之巨,部分戶口的款額竟高達數百萬元!而這些資金,原本都是該流入賽馬會投注彩池的。據估算,近年來,每年大約有200億資金被非法“外圍馬”和非法賭波“吸”走,不僅大大拖低了跑馬投注,而且減少了政府稅收,降低了慈善基金。

  面對新挑戰,馬會積極應對。除了加強內部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外,他們把主要精力放在改善服務方面。賽馬會行政總裁黃至剛舉例説,現在跑馬地馬場的公眾看臺,正在進行裝修工程,加裝冷氣設備,讓普通馬迷能在更舒適的環境中賭馬。馬會還要擴大馬場內的餐飲設施、增加品種,促進良性競爭,為入場馬迷提供更理想的餐飲服務。

  此外,近年來,賽馬會越來越注重對賽馬活動的“包裝”,不僅讓民眾更加清楚地了解各種賽事的特色,還想方設法提高彩金數額,吸引更多人參與。今年世界盃比賽期間,賽馬會就四次從儲備中撥出8000萬元,提高“三T”的派彩額,與世界盃比賽爭奪回了部分觀眾。

  怎樣提升投注額?黃至剛認為,最重要的是要依靠經濟好轉,馬會服務更加優質。但降低投注稅,增強馬會與非法經營者的競爭能力,也是重要的一條。現在馬會投注總額的14%用於繳稅,5%用於馬會運作和慈善事業,其餘81%用於派彩。而非法“外圍馬”既不上稅也不搞慈善,運作成本也極少,因此派彩可達90%以上。如果能減部分投注稅,增加派彩,就能有效打擊非法“外圍馬”,就會帶來更多投注額。

  黃至剛認為,從長遠來説,應以利得稅來取代投注稅,當投注額增大時,馬會所上繳的利得稅也會相應增加,最終得益的仍然是政府及社會。

  回歸5年了,香港的馬場沒有變,香港的賽馬沒有停,而作為覆蓋香港所有社會階層、代表港人生活方式的標誌性事業——跑馬的這種不變,既顯示了香港賽馬業的成熟,也正是“一國兩制”成功落實的一種體現。

  香港市民離不開賽馬,香港政府也離不開賽馬。成熟的香港賽馬事業,已經成為香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定程度地發揮著社會“平衡器”、“減壓閥”的作用。只要與時俱進,興利限弊,香港的賽馬肯定能長盛不衰。(吳長生)


責編:栗原   來源:人民網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