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獻給母親的節日

世界氣象日(3月23日)
06月05日 17:23

  1960年6月,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決定,以每年的3月23日為“世界氣象日”。在這一天要求各成員國以各種方式舉行慶祝活動,以“使公眾更好地了解各國氣象部門對經濟建設各方面作出的卓越貢獻,以及世界氣象組織的活動情況。”歷年氣象日主題:


  “世界氣象日”的由來

  與大多數國際問題不同,氣候變化對人們的影響沒有國界,也不存在政治因素。颶風、洪水、地震、乾旱......這些自然災害會隨時襲擊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給那裏的人們造成打擊。如果各國能儘早共享自然災害信息,便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悲劇和經濟損失的發生。1973年,奧地利政府通過外交途徑召開了維也納會議,國際氣象組織(IMO)正式誕生。二戰結束後,1946年7月在法國巴黎會議上,挪威學者海塞貝格博士起草了一份國際氣象公約草案,並提議國際氣象組織改名為“世界氣象組織”,成為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之一。

  國際氣象組織于1947年8月在華盛頓召開了有45個國家氣象局長參加的會議,審議了世界氣象組織公約。按公約規定,在第30個國家簽字後的第30天生效。完成這一審批程序經歷了兩年半時間,于1950年3月23日正式生效。從那時起,世界氣象組織就一直在促進其成員國在氣象領域的國際合作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目前已有178個國家和地區會員,中國于1972年恢復在世界氣象組織中的合法地位。

  為了紀念這一對人類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1960年6月世界氣象組織決定將世界氣象公約生效日期,即世界氣象組織更名日——3月23日定為“世界氣象日”。

  氣象工作與環境保護的關係

  氣候變化、 全球變暖、臭氧層消減、水資源短缺、空氣和水污染、酸雨、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現象......構成人類生存大環境的嚴峻威脅,它們的發生具有全球性和難以控制。世界範圍的氣象監測為制定全球性的防治方案提供了全面及時的科學數據。今天,這些問題已成為各國間經常性的磋商議題,從宏觀著眼,微觀著手是解決目前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的必然之路。


責編:陳玥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