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獻給母親的節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6月17日)
06月05日 17:10

  1994年12月,聯合國第49屆大會通過了115號決議,宣佈:從1995年起,每年的6月17日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 呼籲各國政府重視土地沙化這一日益嚴重的全球性環境問題。

  一、確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的背景

  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先給出“荒漠化”及“土地退化”的概念。

  按聯合國多次關於荒漠化定義的討論,特別是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所提出的定義是:“荒漠化是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等因素使乾旱、半乾旱和具有乾旱災害的半濕潤地區的土地發生了退化”。

  這個荒漠化定義已得到聯合國多次荒漠化國際公約政府間談判會議的確認,重申在國際公約中採取這一定義,並將這這個定義列入《21世紀議程》的第12章中,還進一步補充了定義釋文中出現的“土地退化”含義:“由於一種或多種營力結合以及不合理土地利用,導致旱農地、灌溉農地、牧場和林地生物或經濟生産力和複雜性下降及喪失,其中包括人類活動和居住方式所造成的土地生産力下降,例如土地的風蝕、水蝕,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特性的退化和自然植被的長期喪失”。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ESCAP) 結合亞太地區情況認為:“荒漠化應包括濕潤半濕潤地區由於人為活動引起的向著類似荒漠化景觀的環境變化過程”。

  1949年,奧布裏維爾 (A. Aubreville) 認為非洲熱帶森林線後退了60-400 km,是濫伐和火燒造成的,並論述了熱帶森林如何變成熱帶草原和最終變成類似荒漠景觀的過程,他把這種環境退化稱之為“荒漠化”。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西部非洲特大乾旱加快了這一地區的土壤荒漠化進程。1968-1974年的乾旱期曾造成非洲撒哈拉地區 (布基納法索、尼日爾和塞內加爾)的特大乾旱,奪走了20萬人和數百萬頭牲口的生命。這場旱災持續時間之長、破壞之大,令世界震驚。它産生的長期經濟、社會、政治、環境的影響,引起了人們對荒漠化問題的極大關注。為此,聯合國在1975年以3337號決議提出“向荒漠化進行鬥爭”的口號,並於1977年8月29日至9月9日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召開荒漠化問題會議,産生了一項全球共同行動的綜合的和協調一致的方案;制定了防治荒漠化的行動計劃;數十億美元投入了治沙行動,各種抗旱防荒漠化的行動計劃隨之産生。

  然而,自那時以來,全球荒漠化問題不但沒有緩和,反而變本加厲,更加嚴重了。目前,全球荒漠化面積已達到3600萬平方公里,佔到整個地球陸地面積的1/4,相當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國土面積的總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響的國家有100多個,約9億人。

  荒漠化在全球範圍內呈擴大的加劇的趨勢。儘管各國人民都在進行著同荒漠化的抗爭,但荒漠化卻以每年5-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大,相當於愛爾蘭的面積。到20世紀末,全球已損失1/3可耕地。

  在人類當今面臨的諸多生態和環境問題中,荒漠化是最為嚴重的災難。對於受荒漠化威脅的人來説,荒漠化意味著他們將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礎。在撒哈拉乾旱荒漠區的21個國家中,80年代乾旱高峰期有3500多萬人受到影響,1000多萬人背井離鄉成為“生態難民”。

  荒漠化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生態問題,而且演變成經濟和社會問題。荒漠化給人類帶來貧困和社會動蕩。

  為了更好地協同國際間的防治荒漠化的行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繼內羅畢會議之後,于1978年成立了防荒漠化行動中心,旨在幫助有關國家制定防荒漠化計劃,評估全球範圍的荒漠化狀況,開展專業培訓。

  在1992年聯合國召開環境與發展國際會議的籌備階段,荒漠化問題重新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在這期間,以非洲國家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認為,與工業化國家關心的森林公約相比,荒漠化問題受到了冷落。經過努力,各方終於達成共識,認為應該制定一項荒漠化國際公約。

  面對日益加劇的荒漠化進程,1992年6月1日至12日在巴西首都裏約熱內盧召開的有100多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參加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將防治荒漠化列為國際社會優先採取行動的領域。

  聯合國環發大會以後,聯合國通過一項新的決議,就防治荒漠化公約進行全球談判。先後在內羅畢、日內瓦、紐約、巴黎召開過5次會議。第4次會議于1994年6月6日至18日在法國巴黎召開,6月17日通過了《聯合國關於在發生嚴重乾旱和(或)荒漠化的國家特別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約》。1994年10月,112個國家的代表會聚巴黎,舉行了公約簽字儀式。同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49/115號決議,確定公約通過的日子----6月17日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這個世界日意味著人類共同行動同荒漠化抗爭從此揭開了新的篇章,為防治土地荒漠化,全世界正邁出共同步伐。

  1996年6月17日是第二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在日內瓦發表公報指出,當前世界荒漠化現象仍在加劇,全球現有12億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脅,其中1.35億人在短期內有失去土地的危險。據專家估計,全球荒漠化土地達3600萬平方公里。近20年來,全世界荒漠化土地仍在繼續擴大,荒漠化吞噘土地的面積相當於美國可耕地面積的總和。公報説,荒漠化是全球性的嚴重環境問題之一。

  二、人類對荒漠化的反思

  翻閱一下人類文明的歷史不難看到,由於人類的無知和傲慢而造成土壤破壞的事例比比皆是。V.G.卡特和T.戴爾在名著“土地和文明”中寫到:“人類踏著大步前進,在這走過的地方留下一片荒野。”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口、黃河流域等古代文明發祥地,現在都變成了荒漠。在幾經盛衰的北部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突尼斯、克裏特、希臘、意大利、西西裏、墨西哥、秘魯......也到處可以看到土壤流失所造成的荒漠景象。這些景象比其他什麼都更有力地證明了,人類在文明的旗號下對於環境的掠奪達到何種激烈的程度。

  荒漠化的發生、發展和社會經濟有著密切的關係。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不僅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反過來人類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與荒漠化有關的社會經濟因素有人口、過度耕種、過度放牧、毀林和低下的灌溉水平有關。人口的高增長率在土地荒漠化過程中起著主要作用。

  據統計,中國西北部地區從公元前3世紀至今共發生沙塵暴111次,13世紀後出現的次數增多,20世紀已發生49次。專家們研究發現,西北歷史人口與各世紀發生沙塵暴次數的曲線圖非常相似,反映出人口的快速增長導致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森林的大量砍伐,土地的大規模開墾,工礦、交通的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自然的荒漠化現象是一種以數百年到數千年為單位的漫長的地表變化。而現在發生的這種全球性人為的荒漠化則是以十年為單位的看得見的土地荒廢。在幾乎沒有降雨的荒漠地帶,人類無法居住。但是,在與此相鄰的半乾旱地帶也有生産能力較高的地區。在這些地區,遊牧民和農民巧妙地生活著。然而這些地區也正在受到過度開發。森林被燒燬或砍伐,變成了熱帶深草原。熱帶深草原再經受過度的農耕和放牧,土壤乾燥化進一步加劇,僅存的植物在人類和牲畜的破壞下蕩然無存,逐漸演化為荒漠。

  現有過高的人口增長率 (每年超過3-3.5%)增大了對現有土地的壓力,使生産邊界線推移到瀕臨荒漠化危險的境地,農業向脆弱生態帶擴張。結果使潛在荒漠化的土地演化為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

  世界人口每年都在增加,而農業用地增加幾乎處於停滯狀態。為了養活不斷增加的人口,唯一的辦法就是依靠增加灌溉來提高農業的生産量。但是,隨著灌溉面積的不斷擴大,隨之帶來了鹽份的蓄積。引起鹽漬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灌溉用水中含有鹽份,這些鹽份在土壤中不斷蓄積;另一個是底層土壤中含有的鹽份被灌溉用水所溶解,隨著水分的蒸發,鹽分殘留在地表。後者為甚。

  兩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崩潰原因,一般認為是鹽漬所致。過度放牧也是撒哈拉地區70年代發生大旱災的原因之一。

  三、中國的荒漠化問題

  中國是世界上沙漠面積較大、分佈較廣、荒漠化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在西北、華北、東北分佈著12塊沙漠和沙地,它們綿延成北方萬里風沙線。在豫東豫北平原,在唐山、北京、鄱陽湖周圍,北回歸線一帶還分佈著大片的風沙化地帶。全國沙漠和荒漠化土地面積達153。3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15。9%。

  荒漠化和乾旱給中國的一些地區的工農業生産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中國60%以上的貧困縣都集中在這裡,其中最嚴重的地區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

  在中國,直接受荒漠化危害影響的人口約5000多萬人。西北、華北北部、東北西部地區 (簡稱“三北”)每年約有2億畝農田遭受風沙災害,糧食産量底而不穩定;有15億畝草場嚴重退化;有數以千計的水利工程設施因受風沙侵襲排灌效能減弱。

  儘管中國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荒漠化的治理,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土地荒漠化擴大的趨勢還在繼續。50-70年代,中國荒漠化土地平均每年以1650平方公里的面積在擴大。80年代以來,荒漠化土地面積平均每年擴大2100平方公里,每天就有5.6平方公里的土地荒漠化!

  到80年代末,中國以治沙為主要目的的造林保存面積達1.5億畝,保護農田1.65億畝、草場1.34億畝。同時還採取圍欄封蓄、圍建草庫倉、飛播牧草等辦法積極改良沙化草場,取得了顯著成績。採取引水進沙的辦法,在沙區新辟農田2000萬畝,興辦沙産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在長期的治沙過程中,創造出許多實用技術:鐵路放沙技術、流動沙地飛播造林種草技術、引水拉沙造田技術、設置沙障固沙技術、鑽孔伸栽造林技術、窄林帶小網格農防林營造技術......均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榆林地區出現人進沙退,新疆和田地區成為沙漠綠洲,都是防治沙漠化的成功典型。

  但是,形勢仍十分嚴峻。主要是治理速度跟不上荒漠化速度。為了加快治理步伐,遏制土地荒漠化的 擴大,合理開發利用荒漠化土地資源,國務院于1991年在蘭州召開了全國治沙工作會議,動員全社會特別是沙區人民向沙漠進軍,批准了《全國治沙工程十年規劃要點》。有24個省(市、區)林業廳(局)成立了防治沙漠化辦公室。成立中國防治沙漠化監測中心,並在全國30個省(市、區)開展全國沙漠化普查與監測工作,普查與監測範圍涉及680個沙區縣,7630個鄉鎮。

  林業部把1995年6月定為“全國防治荒漠化宣傳月”。在宣傳月裏採取多種形式,利用各種新聞媒介向社會宣傳防治荒漠化的重大意義,進一步喚起全社會防治荒漠化的意識、危機感和責任感,加快中國防治荒漠化的進程。

  本專題部分內容來源於《世界環境節日》(王功鵬、孟浪、劉國廉、于水 編著)


責編:陳玥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