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土地日(6月25日) |
06月05日 17:04 |
|
|
1991年5月24日,國務院第83次常務會議決定,將每年的6月25日定為中國的“土地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頒布5週年之際確定土地日的目的,是告訴人們,中國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的國情,以喚起全民的土地意識。歷年土地日主題:
一、土地---寶貴的不可替代的資源
土地是地球表層的陸地部分及附屬物,包括內陸水域和海涂。從生態觀點看,土地是由土壤、地貌、岩石、植被、氣候、水文等要素組成的自然、經濟的綜合體。
土地是植物生長髮育的基礎,是農業生産的基本生産資源,人類生活和生産活動幾乎都是在土地上進行的。
土地是一種幾乎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在沒有任何干擾的情況下,再生25mm的土表就需要300年。這種再生速度對於迅速耗蝕的土地並沒有多少補償作用。
由於土地不可再生的特點,決定了土地資源是有限的。中國耕地統計數字為15億畝,美國根據衛星照片推算中國有22億畝,聯合國公佈中國土地數為19億畝。
土地對於人類來説,其重要性是無可替代的。歷史已證明,文明的盛衰取決於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但是人們長期有一種誤解,以為土地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們開墾、種植,任其流失,直到貧瘠得不堪種植時,就棄它而去,再去開墾新的處女地。
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人類的足跡不但遍及地球的每一個角落,而且還登上了月球。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限制大為減少。但是,人類對土地的基本依賴關係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現在,除了一些特殊的工礦區外,人口、文化、經濟與科技仍然集中在土地肥沃的地區。例如:中國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區都是土地肥沃的地區;國外象北美與西歐,土地肥沃,物産豐富,科技也比較發達。因此,不難得出結論:土地是人類生存和文明進步的基礎。
二、土地面臨的環境問題
由於人類生産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土地正面臨一系列的環境問題。
1、水土流失加劇
在有原始植被的土地上,樹木和荒草抵擋住了暴風驟雨的襲擊,凋落的殘枝敗葉覆蓋著整個地面,保護水土不易散失並提供給土壤微生物以豐富的食料,因而生物與土壤相輔相成,形成土地肥沃、生物繁茂的生態學景象。
但是,土地開墾成農田以後,生態環境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稀疏的作物遮擋不住暴雨對土壤顆粒的衝擊;缺少植被的裸露地表憑日曬風吹,從而損失掉它的水分和表層沃土;單調的作物又吸收走了土壤中的某些無機和有機肥料,並隨收穫被帶出土壤生態系統以外。年復一年,不斷減少著土地的肥力,導致土壤品質惡化。
據美國農業部估計,自從北美大陸開始人為耕種以來,經過二三百年時間,美國的表土大約損失了1/3。
由於水土流失,中國每年流失土壤達50多億噸。黃河每立方米水中含泥沙37公斤,為世界第一,有人形象地比喻為“中華民族大動脈出血”。
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與人類活動綜合影響的結果。不合理的開發土地資源是主導因素。長期以來無休止的濫墾濫伐、陡地開荒、強度樵採、過度放牧等違背自然規律的掠奪式生産方式,是水土流失加劇的主要原因。
美國生態和農業學教授戴維.皮門特爾説:“尤其在人們實際上忽視土壤侵蝕的情況下,這幾乎成了頭號環境問題。當然,這個問題是逐漸加劇的,甚至沒有人注意到它正在發生。”1995年2月美國《科學》週刊發表了康耐爾大學研究人員關於土壤侵蝕對環境和 經濟的影響的調查報告。這份報告説,過去40年來,全世界的可耕地損失了近1/3。土壤侵蝕造成的後果比耗盡礦物資源更可怕,土壤侵蝕是未受重視的環境問題。
2、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環境災害,它已影響到世界六大洲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約有1/6的人生活在這些地區。中國荒漠化土地主要分佈在西北大部、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包括新疆、甘肅、寧夏、青海、陜西、內蒙古、山西、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及西藏北部等省、自治區的全部或部分地區。荒漠化土地約佔國土面積的1/3左右。在中國,因風蝕形成的荒漠化土地面積已超出全國耕地的總和!
3、土壤污染
由於工業排放廢物直接污染農田土地,造成農作物減産和農産品品質下降。土壤受污染的途徑很多:工業粉塵的沉降、廢氣交換、廢水流入、廢渣堆放等,都可以將廢物輸入土壤,這種趨勢仍有增無減。造成土壤污染的直接原因,是現代農業對土地的壓力。
據1990年進行的全國農業環境質量調查統計,全國受“三廢”污染的農田面積達一億多畝。據不完全統計,1980-1989年,全國平均每年發生農業環境污染災害事故1000多起。
現代農業生産能力已經空前提高,這就意味著要從土壤中掠取更多的物質,對土地的衝擊變得空前強烈。在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維持土壤的生態平穩和維護土地資源,已經是一個十分複雜和困難的環境問題。
三、紀念“土地日”時的反思
人口多,人均土地少,耕地資源不足,是中國的基本國情。
在地球5.1億平方公里的總面積中,耕地面積只有225億畝,人均只有4.2畝。中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積僅15億畝。由於人口眾多,人均土地僅約13畝,而世界人均約為41畝。在中國的國土中,平原面積只佔12%,因此人均耕地面積更少,僅為1.4畝。在人口密度方面,我國110人/平方公里,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1994年,中國大陸人口凈增1300多萬人,耕地面積減少1071.7萬畝。其中國家集體建設和個人建房佔用耕地為19.3%;自然災害毀地為17.3%;農業結構調整為63.4%。一方面人口在增加,一方面耕地在減少,加劇了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
中國現有的土地資源中,山地、高原多,平地少,且耕地後備資源不足,容易開發的土地已經很少。但是土地浪費現象卻十分驚人,在“開發區熱”、“房地産熱”中,一些地方出現了多佔多用、佔而不用、閒置擱荒的現象,造成了耕地資源的嚴重浪費。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在目前中國農業科技和糧食單産沒有重大突破的情況下,要穩定農業、穩定糧食産量,必須首先穩定耕地面積。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較好地解決中國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保證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本專題部分內容來源於《世界環境節日》(王功鵬、孟浪、劉國廉、于水 編著)
|
責編:陳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