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獻給母親的節日

世界旅遊日(9月27日)
06月05日 16:52

  “世界旅遊組織”于1979年9月的第三次代表大會上正式決定,每年的9月27日為“世界旅遊日”,藉以推動國際國內旅遊,促進各國文化、藝術、經濟、貿易的交流,增進各國人民相互了解,推動社會進步。

  我們把“世界旅遊日”也放在世界環境節日中,旨在揭示旅遊與環境保護的密切聯絡。

  旅遊業被稱為“永遠的朝陽産業”,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蓬勃發展,是人們滿足基本物質生活後所追求的高尚精神享受。旅遊業又稱“無煙工業”,是諸多産業中與環境衝突最少,目標最接近的産業。旅遊資源是發展旅遊業的基礎,優美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人文景觀是最基本的價值因素。滇池、太湖、西湖、桂林漓江......我國無數的湖泊水域,在本世紀初(甚至在解放前)仍是“煙波浩淼,魚躍鳥飛”或“清澈見底,四季長流”,而今在60年代轟轟烈烈的圍湖造田運動中,充滿靈氣的湖泊有的消失了,有的只剩下原來的幾分之一。加上工業污水、生活污水無節制的未經處理就往水體中排放,或毫無控制的網箱養魚,使絕大部分曾經輝煌的湖泊變成臭湖、死湖。桂林的漓江,每到冬季,只能靠上遊的水庫放水勉強維持旅遊船隻的運行,這是因為上遊的森林植被被嚴重削弱,不能有效地涵養水源。這一情況在黃河、長江流域更為明顯。黃河的斷流不僅影響到旅遊業,更重要的是已經影響到沿岸人民的生存問題。

  中國是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五湖四海,名山大川,古國文明......無不吸引國內外遊客,地方政府如何協調好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直接利益與間接利益的關係將直接影響到一個地域、一方民眾的福祉。旅遊資源的開發,應以科學的指導為依據,避免過度開發,同時需要不斷投入,改善整體生態環境,使之進入良性循環。一哄而上,急功近利,缺乏管理是旅遊資源開發的大忌。

  吃旅遊飯的地方,也必須考慮旅遊本身對當地環境的影響。交通工具、生活垃圾......無不對生活環境帶來壓力。特別是森林旅遊和自然保護區的旅遊開發,不可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應盡可能減少對原始環境的影響。

  旅遊,應該成為國民環境教育的重要場所,成為改變遊客不良行為的媒介。君不見,隨意破壞花草樹木,隨手仍垃圾的行為仍及為普遍,旅遊部門應該承擔起這個責任。

  本專題部分內容來源於《世界環境節日》(王功鵬、孟浪、劉國廉、于水 編著)


責編:陳玥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