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關注“國寶”大熊貓

存在近親交配?
05月09日 15:43

  具有防止近親交配機制

  對18隻佩戴無線電頸圈的大熊貓的研究,揭示了熊貓的社會結構。研究人員發現,18隻熊貓中,5隻雄性成年大熊貓平時都巡視巢域內的雌性及小熊貓;5隻雌性成年大熊貓則承擔著生兒育女的任務。它們每隔兩年就經歷一個“發情—交配—産仔—育幼”的週期;兩隻老年的熊貓則相對穩定在各自的巢域內覓食至終老。

  研究人員注意到,“嬌嬌”在求偶場時聚集周圍的幾隻雄性個體中沒有它已經性成熟的兒子“虎子”。這讓人聯想到,是否這是大熊貓社會中存在的避免近親交配的機制之一,孩子與母親之間不存在性吸引力。

  被跟蹤研究的6隻小熊貓中,兩隻雌性小熊貓到了青春期就會離開媽媽的巢域進行長距離的遷移,它們在外面完成交配任務後重新建立自己的巢域;3隻雄性小熊貓則沒有一隻進行過外遷的嘗試,它們都會在尚未性成熟的時候就到求偶場觀看成年大熊貓的性活動。

  研究人員認為,很多哺乳動物在親緣之間能夠相互識別。女兒在性成熟之前遠離原社群,可以避免與父親交配,這就形成了熊貓社群內防止近親交配的機制。

  “大熊貓的社群結構很可能就是以雄性為中心的多雌多雄社會,其中的雄性繼承了祖先的領域,其中的繁殖雌性都是從外邊遷入的,而本群內的雌性亞成體則以外遷的形式來保持種群的穩定和遺傳多樣性。”潘文石説。


責編:陳玥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