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臥龍自然保護 |
05月09日 14:51 |
|
|
1、概述
保護區始建於1963年,是我國最早建立的保護區之一。臥龍保護區是以保護高山生態系統及大熊貓、金絲猴、珙桐等珍稀物種為主的綜合性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80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1981年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組織合作,在臥龍建立了“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並將五一棚野外觀察站作為中外合作進行大熊貓的生態觀察研究基地;1982年建立我國自然保護區內當時最大的“動植物標本陳列館”。臥龍已成為具有世界意義的自然保護區,在中外自然保護區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和享有較高的聲譽。是我國大熊貓的主要分佈區之一,野生數量約佔全國的10%以上, 是中國最大的大熊貓保護區; 圈養大熊貓數量約佔全世界的40%,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圈養繁殖種群。由於古地理、古氣候等自然歷史的變遷,使這一帶成為我國野生生物東西、南北分界的交會點,因此保存下來不少古老的孓遺物種和特有種,並在此得到了良好的生存和繁衍條件,充分地表現了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又由於人為影響相對較弱,從而為多種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保護區不僅盛産大熊貓,而且還保存著豐富的生物物種、數量繁多的孑遺物種,明顯完整的植被垂直帶譜,獨特的高山系統,被譽為“熊貓之鄉”和“大自然的廣譜基因庫”。同時臥龍自然保護區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 開展生態系統就地保護的重要基地。
保護區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汶川縣境內,面積20萬公頃,海拔在1150-6250米之間。1975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1980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主要保護對象為大熊貓及森林生態系統。
本區地處岷江上遊、邛崍山的東坡,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最高峰海拔6250米,相對高差達5000米,為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高山峽谷區。本區的地帶性植被屬於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但隨著海拔的升高而形成的水熱條件的變化,植被類型相應出現有規律的垂直變化。夏季東南季風帶來的暖濕空氣,在這裡凝集,形成降雨,年降雨量在11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氣溫4-5℃。溫暖濕潤的氣候環境,給森林植被的發育提供了優越條件。
在海拔2100-3600米的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帶和亞高山針葉林帶,雲杉、冷杉林下生長成片茂密的箭竹,為珍稀孓遺動物大熊貓最適宜的生存環境。
大熊貓是一種惹人喜愛的野生動物,它那毛茸茸、胖乎乎的體態,黑白相間的毛色,溫順的性格,笨拙的舉止,給人們帶來了無限快慰和歡樂。“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1961年成立時,就以大熊貓為會徽。
作為物種,大熊貓的歷史比人類還要古老。300萬年前,它曾經廣泛分佈在我國南方各省區,甚至北京的週口店也發現過它的化石。只是到了第四紀更新世期間,地球氣候發生了劇烈變化,冰川的侵襲,使其分佈區逐漸縮小,最後在四川、陜西、甘肅交界的山區,找到自己的避難所,少數倖存者才得以生存和繁衍。四川臥龍,是以保護高山生態系統及大熊貓、珙桐等珍稀物種為主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面積達200000公頃;生活在這裡的大熊貓,約佔總數的十分之一,被譽為“大熊貓的故鄉”。保護區高等動物有348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大熊貓、小熊貓、金絲猴、羚牛、白唇鹿等40多種。
本區動植物區係組成複雜,資源豐富,高等植物有1810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珙桐、香果樹、連香樹、紅豆杉等,在植物學家的心目中熠熠生輝。在茂密的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內,生長著密密叢叢的柺棍竹、大箭竹和冷箭竹等,不僅為大熊貓準備了豐富的食物,也為金絲猴、扭角羚、白唇鹿、綠尾虹雉、血雉等29種珍稀動物的棲生提供了適宜的環境。
2、自然地理位置
臥龍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邛崍山脈東坡,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過度的高山深谷地帶,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東經102 52'-103 24',北緯30 45'-31 25'。東西長52公里,南北寬62公里,保護面積20萬公頃。
3、資源概況
野生植物據已採集的標本初步統計, 有近4000種植物, 佔四川植物總數的40%。高等植物計約217科、814屬、1989種。其中, 苔蘚植物174種, 約佔四川總數的8.29%; 蕨類植物約30科、70屬、191種, 約佔全國種的7.35%, 約佔四川總數的26.98%; 裸子植物6科10屬20種, 約佔全國總數的8.4%, 約佔四川總數的20.0%; 被子植物135科632屬1604種。約佔全國總數的6.6%, 約佔四川總數的18.98%。列為國家保護的珍惜瀕危植物, 本區有24種。
本區資源植物十分豐富。保護區上萬畝珙桐林在全國少見。除木材類外, 藥用植物約有870種,約佔四川總數的25%, 油脂植物80種, 澱粉及糖類植物42種, 纖維類植物60種, 單寧類植物42種, 芳香類植物28種。此外, 保護區有供大熊貓可食的竹類8種, 面積近6000ha, 為大熊貓生存繁衍提供了優越條件。 野生動物 據現有資料統計,本區有高等動物約450種,其中獸類96種, 約佔生存總數的52%; 鳥類283種, 約佔生存總數的52%, 是南北鳥類的過渡地帶, 可與東南亞一些鳥類資源豐富的熱帶雨林相比; 兩棲類15種; 爬行類20種; 魚類6種; 昆蟲約1700種。野生動物不僅資源豐富, 且區係組成複雜, 既有分佈在低海拔和中等海拔的東洋界種類, 如獼猴、雲豹、水鹿、靈貓、果子狸、紅腹錦雞等喜溫濕的南方動物, 也有分佈在亞高山針葉林中, 尤其在森林線以上的古北界種類。如白唇鹿、岩羊、馬麝、兔獼、雪豹等耐寒的高原和北方動物。其中被列為國家保護動物的有56種。
4、社會經濟概況
保護區內的臥龍、耿達兩鄉居住著藏、羌、漢、回四個民族,其中多數為農民, 主要從事農牧業生産。全區總人口約5000人, 其中農業人口4354人, 佔總人口的91.2%; 農村人口中, 少數民族佔80%以上。
區內山體海拔高, 地形複雜, 耕地面積較小, 據1997年土地調查資料表明,全區農業用地面積3203hm2, 佔總面積的1.6%; 林業用地面積113800hm2, 佔56.9%;牧業用地、高山流石灘及高山冰凍帶7500hm2佔37.5%;其它7985.3%hm2,佔4%。農民人均佔有耕地1.31畝;糧食總産達171.33萬公斤,人均376公斤,經濟總收入922.69萬元,人均純收入1122.7元。
目前區內建有1所高完中、7所小學和2所幼兒園。現有在校學生1200人,教職工114名。全區現有衛生院3所, 村級合作醫療站6個。通過上述措施,全區糧食,經濟穩定發展,基本上解決了群眾溫飽問題。全區1993年的國民經濟總産值534.87萬元,比特區成立前的82年90.88萬元增長了48.9%,人均純收入由82年的247元增加到706元,人均有糧由82年的454公斤增加到486公斤,全區生産各類肉食23.34萬公斤,人均擁有53.8公斤。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區99%農戶照上了電燈,架通了廣播,電視覆蓋率達90%以上 。
5、保護區歷史沿革:
1956年設立汶川縣臥龍關森林經營所。
1961年四川省批准成立臥龍關森工局。
1963年建立汶川縣臥龍自然保護區,並將臥龍關森林經營所管理機構轉為汶川縣臥龍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 保護區面積2萬hm2。
1964年成立臥龍關營林處。
1971年森工局和營林處經林業廳批准合併, 更名為紅旗林業局, 主要任務是開發利用臥龍地區的森林資源。
1974年前農業部與四川省革委會向國務院上報關於四川省珍貴動物管理情況的調查報告,同時提出將汶川縣臥龍自然保護區由2萬hm2擴大為20萬hm2。
1975年3月國務院批准成立臥龍自然保護區,並將紅旗森工局遷出臥龍。
1978年汶川縣臥龍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與四川省臥龍自然保護區籌備處合併為四川省臥龍自然保護區管理處。
1979年臥龍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改為林業部臥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由原林業部直屬。
1980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
1981年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組織合作,在臥龍建立了“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並將五一棚野外觀察站作為中外合作進行大熊貓的生態觀察研究基地。
1982年建立我國自然保護區內當時最大的“動植物標本陳列館”。
1983年3月, 經國務院批准,將臥龍保護區內汶川縣的臥龍、耿達兩公社劃定為汶川縣臥龍特別行政區,並設立特別行政區辦事處, 實行部、省雙重領導體制,由省林業廳代管。同年7月,四川省政府、原林業部聯合作出了進一步搞好臥龍自然保護區建設的決定,將四川省汶川縣臥龍特別行政區改為四川省汶川臥龍特別行政區,與臥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合署辦公至今。
|
責編:陳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