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關注“國寶”大熊貓

認識大熊貓
05月09日 15:23


  大熊貓

  食肉目  熊貓科(又名貓熊科)

  學名:Ailuro Poda melanoleuca

  英文名:Ciant panda   

  保護類別: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

  熊貓科(Ailuropodidae)只有1屬1種,即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外國動物學家過去一向將它分類歸到熊科或浣熊科裏。我國科學家認為大熊貓介於熊貓科和浣熊科之間,應單立為一科。

  大熊貓是我國的珍貴特産動物之一,分佈在四川省的西、北部山區及甘肅南端、陜 西秦嶺地區。據林業部稱現在野外存活大熊貓總數約1000隻左右。人工飼養下約100隻。

  大熊貓體長1.5-1.8米,肩高65-75厘米,體重75-160公斤。 性情比較溫順,很少主動發起攻擊。自衛能力也不強,視覺和聽覺相當遲鈍,嗅覺較好,但也不如其它動物那樣敏銳。雖然軀體笨重,卻很善於攀爬,在逃避獵人追捕時,會迅速爬到大樹梢上。除配偶期外,常獨居生活。

  大熊貓(又名大貓熊)主要棲居於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其生活環境濕度很大,溫差也較大。有季節性垂直遷徙。冬季它到3000米以下的地帶活動,有時在2000-2400米的針闊葉混交林帶。大熊貓的主要産地之一四川邛崍山脈都是高山峻嶺和原始森林。有些棲息地竹林密集,最茂密的地方高達每平方米120-130株箭竹。在這些地方人類無路可行。

  大熊貓吃竹子,尤其是各種箭竹,偶食野果、鳥卵、竹鼠。它們的消化與咀嚼能力很強,直徑2厘米多的竹桿也能咬碎吃下。它們的食量很大,在自然環境中一天要吃二十多公斤竹子。吃食時一般背靠要樹桿坐下,用前掌握住竹子送到口內。其前掌手趾和橈骨側籽骨形成假拇指,又稱第六指,便於抓東西。大熊貓由於食量大、消化快,因此總是邊走邊吃邊排糞便。從它走過沿途所排糞便的狀況就可以知道它走過的時間和方向,因而易於追蹤。

  大熊貓繁殖期在春季,秋季有時也發情交配,有求偶爭鬥。每産1-2仔,孕期80-160天,5-7歲性成熟,壽命25- 30年。成年熊貓雖然很大,但初生幼仔體重只有90-130克(即2兩多一點),體長15-17厘米。幼熊貓出生時,眼睛閉著,到40多天才睜眼;軀體呈淺粉紅色,有稀疏白色胎毛,尾較長,身上沒有任何黑毛,遠看上去真有點象只無毛大白鼠,黑毛在一週後逐漸顯現。

  在距今數十萬年前,大熊貓曾非常繁榮昌盛,那時大熊貓曾遍佈我國現在的東北地區,甚至緬甸北部也發現有它們的遺跡。經過多年的進化過程,熊貓在形態上仍基本保持最初的特徵,沒能為更好地適應環境而演變,因而分佈範圍大大地縮小了,現在僅産在我國的一小片地區,因此它們又有“活化石”的稱號。1975-1976年間四川岷山的箭竹大面積開花結籽,然後大片枯死。這種現象十分罕見,對大熊貓真是實難臨頭。有些大熊貓遷出災區,有些則因吃不到竹子而饑寒交迫倒斃。

  大熊貓由於成熟晚,對配偶有選擇性,每胎仔數少,幼仔弱小,成活率低,繁殖週期長等原因而數量日減。北京動物園于1963年首次自然繁殖成功大熊貓;于1978年用人工授精方法繁殖成功,1992年世界上首例全人工哺育大熊貓初生幼仔成活;1999年人工輔助母獸哺育雙仔成功。我國還與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共同研究考察大熊貓地生態,所以,它很有希望繁衍下去。


責編:陳玥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