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際觀察:“勒龐現象”凸顯歐洲問題 |
04月23日 19:10 |
|
|
在21日舉行的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中,極右翼國民陣線的勒龐成了一匹“黑馬”,把原先被認為還有一爭的法國現任總理若斯潘擠出了角逐圈。前有奧地利的海德爾,今有法國的勒龐,多年來被歐洲輿論普遍認為不會成大氣候的極右勢力在歐洲選舉中頻頻得手,屢爆“冷門”。
如果再把視野放寬一點,人們不難發現,過去一年中,歐洲的政治風向標呈右轉趨勢,在意大利、丹麥和葡萄牙,中左政黨紛紛在大選中落敗,讓位於中右政黨;在今年晚些時候將舉行大選的荷蘭和德國,中左政黨也面臨中右力量的嚴峻挑戰。90年代後期中左政黨在歐洲一統天下的局面已經不復存在。透過近年來的選舉,確實可以發現歐洲政治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
問題之一是,近年來,歐洲各國左右翼政黨的政治主張不再涇渭分明,導致選舉中棄權人數急劇增加。
為適應冷戰結束後政情、社情和經濟形勢的變化,歐洲各國左右翼主流政黨政綱日益趨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社會黨也主張私有化,保守黨也要維護社會福利,各黨打出的競選口號頗為雷同,各黨候選人也是選民愛聽什麼就説什麼,大家都去爭取為數眾多的中間選民。選民大多對現實不滿,於是“變革”成了最時髦用語。這就造成了兩方面結果:一是不少選民認為反正誰上臺都一樣,因此乾脆不去投票;二是忠於政治傳統的選民越來越少,到最後時刻仍未拿定主意的選民陣容龐大。這次法國總統選舉中,原來屬於左翼傳統勢力範圍的勞工階層多數人投了勒龐的票便是一例。
另一個問題是,一些選民對主流政黨不滿,在選舉中投了“抗議票”,致使極右勢力在大選中得到的票數增多。法國輿論普遍認為,這次總統大選很多人選勒龐,與其説是因為他們認同極右思潮,不如説是他們在發泄對主流政治的不滿。這是歐洲其他國家全國和地方選舉中極右政黨屢屢得勢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戰結束後的半個多世紀裏,由於歐洲人對極右之禍刻骨銘心,右翼極端勢力一直被排斥在主流政治之外,難成大氣。但是冷戰結束後,歐洲各國政壇的意識形態之爭明顯讓位於對國內經濟、社會問題的關注,就業、福利、社會治安成了選民關心的焦點,而這些恰恰是歐陸國家多年來一直未能妥善解決的老大難問題。以往歐洲人一直以自己的福利制度自豪,但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高福利、高稅收卻使歐洲國家在競爭中明顯處於不利地位,資本外逃,國內工廠大量裁員使歐洲的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加上冷戰結束後地區熱點層出不窮,西歐頻頻受到移民潮的衝擊。主流政黨找不到治國良策,極右勢力借題發揮,把國內諸多問題都歸咎於外來移民。他們還煽動民族主義情緒,指責主流派政黨過於關心歐洲統一而犧牲了本國利益。這些簡單化的思潮確實在不少對現實不滿的選民,尤其是年輕人中引起共鳴。
歐洲政治中存在的上述問題導致極右政黨在一些國家不斷有驚人表現,除法國外,在奧地利、意大利和丹麥等國都出現了這一情況。總體而言,目前極右勢力還遠未進入歐洲政治主流,但是它們所賺取的大量選票對歐洲不少國家的傳統政治平衡確實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首當其衝的是90年代初開始紛紛上臺的社會黨、社會民主黨等歐洲中左政黨。歐洲政治天平一年多來有逐步右擺的趨勢,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丹麥等國已紛紛改由中右政黨執政;德國將於今年9月舉行大選,由社民黨領導的中左執政聯盟在目前的民意測驗中也落後於保守陣營。
雖然各國具體情況有所不同,但歐洲的政治評論普遍認為,目前中左政黨普遍面臨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經濟增長乏力,社會問題增多,而政府又找不到得力的應對措施。
|
責編:王京 來源:新華社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