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洲經濟:互利合作享繁榮——寫在博鰲亞洲論壇首屆年會召開前夕 |
04月04日 10:30 |
|
|
過去一年多來,世界經濟和亞洲經濟形勢出現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變化。支撐世界經濟增長的美、歐、日三大火車頭同時出了毛病,牽引力銳減;全球投資需求下滑;世界經濟增長急劇下跌;WTO新一輪談判舉步艱難,國際貿易摩擦增多,國際金融形勢不穩。在亞洲,一些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出現了幾十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東亞地區經濟復蘇嚴重受挫。但另一方面,中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及區域經濟合作步伐加快,又給亞洲經濟增添了亮點。
在此背景下,即將於4月12—13日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在“新世紀、新挑戰、新亞洲”的主題下,探討亞洲經濟合作與發展,反映了亞洲國家和地區人民對全球及地區經濟形勢的關注。
世界經濟走勢對亞洲經濟的影響
世界經濟的命脈與美國經濟盛衰關聯緊密,據摩根斯坦利公司的研究,過去5年全球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約有40%來自美國。亞洲經濟與美國經濟的關聯更為密切。美國是亞洲包括日本和各新興工業化經濟體的主要出口市場,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國經濟的繁榮或衰退通過國際貿易、資本流動、匯率變動及市場預期等渠道直接傳遞到亞洲,形成“一榮俱榮,一枯俱枯”的格局。
美國經濟今年的走勢如何?對此,美國官方、經濟學界和企業界的看法各不相同,國際權威機構的預測也不一致。多數人的看法是,2001年第四季度GDP增長了1.4%,比預期高得多。今年2月美國製造業在持續萎縮19個月後又恢復了增長,加上其它各種令人鼓舞的好消息,認為美國經濟正在出現較強勁的復蘇。
但也有少數人認為,目前出現的復蘇只是下一次衰退的前奏,不可能持續下去,將出現W形的走勢。這是因為在連續11次降息後居民的消費需求已被提前釋放,接下去消費需求將受到抑制,汽車、住房的銷售今年以來已大幅回落,便是例證。另外,企業和家庭的債務負擔加重,投資和消費都將減少。因此,美國經濟有可能“二次探底”,再度陷入衰退,這在歷史上不乏先例。
筆者較傾向於第一種看法。美國經濟去年雖經受了一系列嚴重打擊,但除第三季度出現負增長外,全年仍為正增長。這反映出經過10年的繁榮,美國經濟變得更有“韌性”了,即抵禦危機的能力增強了。這種韌性産生於幾個方面,一是信息技術革命不但提高了勞動生産率,生産商也變得更加靈活,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加強了;二是金融市場抵禦風險的能力提高了;三是政府運用傾向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技巧更加嫻熟了。有了這樣的韌性,經濟週期雖不可避免,但危害程度卻減輕了。目前,大多數數據都反映出美國經濟已經結束衰退,處於溫和復蘇中。這將對世界經濟和亞洲經濟的走勢産生有利影響。
然而,亞洲經濟的走向還受到另一個國家日本的牽制。日本是全球第二大、亞洲第一大經濟體,與亞洲各經濟體有密切的貿易、投資聯絡,過去幾十年中一直是亞洲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然而,這臺發動機出現故障已10多年了。2001年日本經濟的表現依然令人失望,出口不振、內需虛弱、通貨緊縮、企業破産、失業增加,GDP已連續3個季度負增長。2002年,隨著美國經濟的好轉,日本的出口有望增加,但整體經濟形勢不會有大的改觀。
總的看來,美國經濟對亞洲經濟影響更大,因此,在今年美國經濟復蘇的態勢下,亞洲經濟復蘇有望加快。
亞洲經濟復蘇與亞洲經濟合作
2001年亞洲經濟復蘇遭受重挫,主要原因是外部環境惡化。長期以來實施出口導向的東亞經濟體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在過去10年中不但沒有減弱,反而增強了。2000年,由於美國市場的拉動和全球IT(信息技術)産品需求的旺盛,東亞經濟體在遭受金融危機3年後普遍出現了強勁的復蘇。在新經濟高利潤的刺激下,亞洲成為全球IT産品的生産基地。據摩根斯坦利公司估計,2000年美國對IT産品的需求吸納了將近40%的亞洲出口(不包括日本),約佔該地區GDP增長的40%。可以預料,隨著美國經濟的好轉和全球IT産品市場的復蘇,大多數東亞經濟體的出口將恢復增長,亞洲經濟將會強勁復蘇。但問題是,東亞經濟依然受制于外部環境的變化。
目前,亞洲各經濟體正在積極採取對策推動經濟復蘇,如降低利率,放鬆匯率管制,減稅,增加財政撥款,向企業和居民發放補貼等等,旨在刺激內需,增加出口。筆者認為,除採取這些應急措施外,亞洲經濟體應當努力改變對美國的高度依賴,充分挖掘內部潛力,加強經濟合作,推動地區自由貿易,提高經濟自主性。
亞洲除了像新加坡、香港和台灣這樣的小經濟體外,還有不少中大規模經濟體,如印尼、泰國、菲律賓、韓國、馬來西亞。它們的國內市場大有潛力可挖。大多數經濟體為了推動製成品出口,對國內製造業投資過多,但農業、服務業卻相對薄弱。東南亞國家在農業、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上都有較強的優勢,充分挖掘其潛力,開發出相關産業,就能減少對製成品出口的依賴,降低風險。
金融危機後,亞洲各國都意識到加強本地區經濟合作的重要性。去年,13個亞洲國家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這是合作的重要成果。2000年,中、日、韓加東盟10國領導人會議已提出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的目標。此構想一旦實現,將改變世界經濟格局。去年底,中國與東盟10國達成建立自由貿易區協議。日、韓兩國也在籌措建立雙邊自由貿易區,而東盟自由貿易區於今年初啟動。按這種趨勢,未來10年或稍長時間,東亞自由貿易區完全有可能建立起來。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亞洲經濟發展
早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前,關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亞洲經濟影響的種種議論便已沸沸颺颺。客觀地看,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亞洲各國有挑戰,更有機遇,利多弊少。
第一,從當前看,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將帶動亞洲經濟復蘇。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正值亞洲經濟復蘇受挫之際,美國減少了從亞洲的進口,但中國從亞洲的進口卻在增長。
第二,從長遠看,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促進亞洲的出口增長。隨著中國關稅的大幅下調,亞洲各經濟體將首先獲益。中國完全有能力發揮亞洲産品“吸納機”的作用,成為東亞經濟體的主要出口市場,為亞洲經濟的持續增長注入動力。
第三,中國將在世貿組織中加強亞洲的呼聲。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夕,中國已躍居世界第七大貿易國。中國以世界和亞洲貿易大國的身份加入世貿組織,必將提高亞洲在世貿組織中的地位。而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也一定會為亞洲發展中經濟體謀求公正和公平。
第四,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不會搶走流向亞洲的外資。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隨著市場進一步開放,外資將更多地進入中國。但這不等於亞洲其它經濟體的外資將因此而減少。這首先是因為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的總量在不斷增長,流向亞洲的也在增長;其次,外資注入是個動態過程,總是向最有利的地方流動。亞洲各經濟體都有自己特定的優勢,外資不可能都涌向中國一地。最後,中國吸引外資的能力是有限的,並非越多越好。另外,還應當看到,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也將成為資本輸出國,而亞洲則佔天時地利之便。
第五,競爭帶來雙贏,中國與亞洲將共享繁榮。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在若干類勞動密集型産品的出口上與亞洲發展中經濟體的競爭可能會有所增強,但如果競爭雙方能在同類産品的差別化上下功夫,找準市場定位,發揮各自優勢,就不會失去自己的市場。同時,競爭還能促進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通過這樣的競爭,中國與亞洲發展中經濟體將取得雙贏,共享經濟繁榮。
(中國社科院亞太所研究員 陸建人)
|
責編:李穎 來源:人民日報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