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沙塵暴襲擊北京

這次強沙塵暴是怎樣發生的? ──專家訪談錄
03月21日 23:13

  最近兩天,一場十年來最強烈的沙塵暴由西向東襲擊了我國北方大部地區,影響了全國18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直到21日,我國北方部分地區還有浮塵、揚沙或沙塵暴天氣,並伴有4到6級大風。遮天閉日的風沙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造成極大不便。

  就這次強沙塵暴的有關情況、成因和趨勢等問題,記者今天分別採訪了國家氣象中心主任章國材、中國氣象局預測減災司司長阮水根、監測網絡司司長喻紀新和國家林業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副主任曹清堯。專家們對這次沙塵暴進行了分析,對人們關心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回答。

  十年來範圍最廣、強度最大、影響最嚴重的沙塵暴

  記者:這次爆發的沙塵暴有什麼特點?

  阮水根:據監測,3月18日下午到21日上午,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寧夏、陜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西部、吉林西部、黑龍江西南部以及山東、河南、湖北、四川等地的部分地區先後出現了大範圍沙塵天氣。

  章國材:我們已確認,這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我國覆蓋範圍最廣、強度最大、影響最嚴重的沙塵暴天氣。我國長江以北幾乎所有的地區都不同程度遭受了沙塵天氣的影響;在新疆西部和北部、內蒙古大部、甘肅中部、陜西北部、寧夏、河北北部、京津地區和東北南部等地出現了強沙塵暴天氣;其中,甘肅鼎新、金昌等地還出現了罕見的特強沙塵暴天氣。

  記者:這次沙塵暴造成的危害如何?

  曹清堯:這場沙塵暴席捲了我國北方10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70萬平方公里,影響人口達1.5億。據評估,這兩天來,強沙塵暴天氣已影響我國甘肅、內蒙古、寧夏、山西、陜西、河北、天津和北京等地140多個縣的552萬畝耕地和4100萬公頃草地。它給有關地區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給公共交通也帶來了不便。

  另外,沙塵暴可能誘發過敏性疾病、流行病及傳染病,沙塵暴帶來的細微粉塵極有可能使患有呼吸道過敏性疾病的人群舊病復發。即使是身體健康的人,如果長時間吸入粉塵,也會出現咳嗽、氣喘等多種不適症狀,導致流行病發作。此外,大風跨越幾千公里,將沿途的病菌吹到下風向地區,其中可能包括一些傳染病菌。

  記者:氣象部門對這次沙塵暴是怎樣監測的?

  阮水根:對於這次強沙塵暴過程,中央氣象臺和西北、華北等有關省市氣象臺做出了較準確的預報,及時發佈了警報。中央氣象臺提前兩天半就做出了趨勢預報,此後每天上、下午兩次公報均對這次沙塵過程進行了續報。3月19日上午及時發出了“強沙塵暴警報”、19日晚上和20日早中晚一天三次都繼續發佈了警報。

  乾旱、大風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導致了沙塵暴的發生

  記者:如此強度的沙塵暴為什麼會在今春爆發?

  章國材:沙塵天氣的形成要具備兩個因素,一是地面上要有沙源,包括原來就有的沙漠和人為過度開墾和放牧造成的草原退化沙化,而影響華北及北京地區的主要是後者。二是要有大風。這次沙塵暴就是受一股強冷空氣和蒙古氣旋影響。

  喻紀新:去年入冬以來,我國大部分地區持續出現乾旱少雨(雪)天氣,暖冬現象明顯,是40年來第二個最暖的冬天。旱情已經蔓延到東北、華北、西北、黃淮及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持續乾旱導致土壤失墑嚴重,江河來水偏枯,水利工程蓄水不足,地下水位下降。持續的乾旱使草場等的成沙面積擴大,為沙塵暴的爆發提供了物質基礎。

  記者:這次沙塵暴天氣與厄爾尼諾現象有關嗎?

  章國材:目前專家們對此還存有爭議,看法不同。

  記者:全球氣候變暖是否也是這次沙塵暴的原因之一?

  阮水根:在過去的100年裏,尤其是最近50年中,人類活動中過度排放溫室氣體,使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超出了過去幾十萬年間的任何時間,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0.4攝氏度,達到0.8攝氏度,為一千年來的最高值。隨著全球變暖趨勢進一步加劇,地球環境和人類社會變得更加脆弱,20世紀90年代全球發生的重大氣象災害比50年代多5倍。因此,從全球氣候系統來看,頻發的災害性天氣與全球氣候變暖是有關係的。

  記者:為什麼我國頻受沙塵之苦呢?

  喻紀新:我國地處東亞季風區,是世界上最嚴重的氣候脆弱區之一,也導致我國是一個多自然災害的國家。旱澇、高溫、冷害等氣候災害頻繁發生,對國計民生影響很大。1991年的江淮大水、1998年的長江和松花江、嫩江大水,近幾年持續的北方大旱,都造成了巨大損失。我國每年因各種氣象災害使農田受災面積達5億多畝,受乾旱、暴雨、洪澇和熱帶風暴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影響的人口多達6億多人次,平均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佔國內生産總值的3%到6%。

  記者:導致這次沙塵暴的生態環境方面的因素是什麼?

  曹清堯:沙塵暴頻頻發生,與植被破壞、沙化土地不斷擴展有關。我國西北和華北北部沙漠面積廣闊,極易出現沙暴天氣,同時乾旱半乾旱地區的生態環境也很脆弱,其植被極易破壞而難於恢復。加上還存在毀林毀草開荒、過度放牧、濫樵濫採等人為破壞活動,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斷擴展,這就為揚沙浮塵的天氣提供了主要的沙塵物質。由於3、4月份正值農田春耕季節,大量表土翻耕,極易起塵。另外,目前華北和西北的城市建設中,在建工地很多,由於缺乏工地表土的保護設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風刮來,易於揚沙。

  記者:今春是否還會出現沙塵暴天氣?

  章國材:近兩三天內將不會再出現這麼大範圍的強沙塵天氣,但4、5月份冷空氣活動較頻繁,北方地區降水偏少,沙塵暴天氣易於發生。

  加強生態建設是減少沙塵暴天氣的方法

  記者: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會有沙塵暴嗎?

  阮水根:2008年春天,北京是否會受到沙塵暴的影響目前還不能預測,但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由於是在夏季舉行,所以不會有沙塵暴。

  記者:這次強沙塵暴的發生,是否意味著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沙塵暴多發期?

  章國材:據近50年氣象臺站的觀測結果分析,20世紀90年代以來,除青海、內蒙古和新疆局部地區沙塵的出現日數呈增多趨勢外,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的沙塵出現日數明顯少於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但自從1999年以來,沙塵天氣有所增加。需要指出,除北京的浮塵天氣已超過平均值之外,全國平均出現沙塵暴月數仍在平均值之下。

  記者:如何採取措施減少沙塵暴天氣,減輕其造成的危害?

  喻紀新:首先,從近期考慮,應建設和完善沙塵暴的動態監測網絡。針對我國沙塵暴的特點,研究沙塵暴動態監測方法,利用氣象衛星、雷達和探空等手段,對沙塵暴的形成、發展和傳播進行跟蹤觀測。形成一個實時的國家級沙塵暴監測、預警網絡。並及時發佈信息,以利於各方面提前安排好生産、交通和群眾生活,盡可能減少損失。另外還要加強科學研究,如加強對沙塵暴形成條件和機理以及預警技術的研究,開展氣候變化對沙塵暴演進的影響研究等,為有效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阮水根:沙塵暴監測、預警網絡的建立,還能夠對如何防治這一極端天氣事件提供參考意見和評估。比如,這個系統建成後,對沙塵暴産生源地及主要路徑、風口等可進行進一步分析,在此基礎上向有關部門提供生態環境變化評估和減輕沙塵暴災害影響的行動對策等意見。因此,氣象部門要加強現代化建設,不斷提高監測預警能力。這次強沙塵暴天氣,再一次向人們敲響了生態警鐘——生態環境的治理改善非常重要,一定要加快加大生態環境的治理力度。在西部大開發中一定要把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考慮進去,對重點沙源的産生地,有關部門應當高度重視,統籌規劃,綜合治理。

  曹清堯:減緩和治理沙塵暴至關重要的技術措施是實施以保護和發展林草植被為核心的治沙工程,保護好現在沙區植被,嚴禁亂砍濫伐,亂採濫挖和亂墾濫牧;大力植樹種草,建立起遏制沙漠推進的生態屏障;對已沙化的地區開展綜合治理,擴大林草植被;對已形成的沙漠綠洲,在鞏固的基礎上不斷擴大。

  我國已于去年開始實施六大林業重點工程,包括天然林保護工程、“三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等重點防護林建設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環北京地區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重點地區以速生豐産用材林為主的林業産業基地建設工程等。其中,從2001年到2010年,國家將在京津及其周邊地區退耕還林、營林造林、草地治理總計2.7億多畝,修建水利配套設施10萬多處,小流域綜合治理2萬多平方公里,生態移民18萬人,以從總體上遏制土地沙化的擴展趨勢。


責編:王京   來源:新華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