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沙塵暴襲擊北京

沙塵源頭:做個牲畜好辛苦
03月19日 16:48

  在沙塵源頭采訪,記者時常遇到倒斃在戈壁灘和沙漠中的駝羊的屍骨,而覓食的駝羊也形容憔悴,記者不禁嘆息:在這裡做個牲畜好辛苦。

  在阿拉善右旗努日蓋蘇木一個叫梭梭井的地方,記者走進牧民張瑞祥的家裏,張家的風力發電機在大風中劇烈地旋轉,羊群擁擠在房前的避風處,女主人白桂珍抱著孫女坐在炕上,大風裹著沙子,不斷地襲擊著他家的窗戶。白桂珍告訴記者:“這幾年沙塵暴越來越猛,一場大風過後,就能在草場中找到死羊。”她家去年還有近20峰駱駝,但去年的十幾場沙塵暴刮死了8峰駱駝,還有10多峰駱駝刮沒了。

  死去的駝羊是在風沙中餓著走的,活著的牲畜也餓著肚子艱難度日。走進額濟納旗蘇泊淖爾蘇木牧民達布罕家,在遠處荒漠中覓食的群羊便向我們跑來,在離我們幾米的地方停下,失望地打量著我們。達布罕説:“這些羊靠人喂慣了,它們以為你們送來了好吃的。”我們驚奇地發現,每只山羊都戴著一隻口罩,記者開始以為這是為了防止羊啃胡楊林,或是為羊擋風沙。達布罕老人解釋説:“哪是口罩呀,這是給山羊補喂飼料。”

  達布罕告訴記者,他們家的草場就在胡楊林裏,過去的草很多,羊都挑著吃,現在羊再也不能挑肥揀瘦了,連過去瞧不上眼的苦豆子、紅柳也吃了,即使這樣也吃不飽,回到家裏必須補喂精料,不然很難過冬,以前喂飼料也是吃“大鍋飯”,但饑餓的羊群一哄而上搶食,弱小的羊就被擠傷甚至擠死,無奈發明了這個土辦法,讓老伴和女兒縫了這些袋子,裏面裝上飼料分別挂到羊的嘴上,給羊實行“分餐制”。

  阿拉善右旗努日蓋牧民敖雲達來説:“有時瘦弱的駝羊在草場上乏得站不起來,需要吃些‘偏食’並扶它站起來。如果倒下的駝羊發現得遲了,就會死掉。”敖雲達來的牧場在巴丹吉林沙漠的邊緣,記者在他家牧場的小沙丘叢裏發現了一隻羊的屍骨。在他家屋前,記者看到兩隻小駱駝披著破舊的毛毯,一問才知小駱駝體質太弱,禁不住初春的寒風。

  在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腳下一家牧戶的棚圈前,記者看到200多只山羊擠到水井旁的水洼前爭喝渾濁的苦水,一隻瘦弱的小羊被一隻大羊一頭撞到了後邊。小羊只好躲開這只“羊霸”,繞到其它羊的背後試探著往前擠,為的是能喝上一口渾水。

  我們這支採訪小分隊的人員,分別來自渤海之濱、南國山鄉、黃河灌區,看著沙塵源頭可憐的駝羊,我們議論起了家鄉的牛羊是何等的“養尊處優”,它們無需奔波,踱著步子就能吃到想吃的好草,渴了隨處都能喝到甘洌的清水。

  在沙塵源頭阿拉善,駱駝和羊群想吃上柔軟的青草幾乎是奢望。在荒漠草場上穿行,記者看到的駝羊在啃食帶刺的灌木,即使在其它地方綠草青青的時節,沙塵源頭的駝羊賴以充饑的還是這些扎嘴的灌木叢。盟農牧局副局長李福鎖説:“過去阿拉善1畝草場平均産35公斤乾草,現在只能産10多公斤乾草了,90%以上的草場沙化了。過去草場上有160多種牧草,現在只剩20多種牧草了。”

  駝羊們並不明白,它們為什麼會餓著肚子還要飽受風沙之苦,而且這風沙之苦越來越猛烈;駝羊們更不清楚,它們生存的家園越來越小,成了聞名的沙塵源。為了尋覓食物,它們不得不走比過去更遠的路程,因為草場的植被比過去稀疏了,飼養一隻山羊需要過去近3倍的草場。比起50年前,阿拉善人口增加了3倍,牲畜增加了6倍。

  為了改善沙塵源頭駝羊的艱難處境,在沙塵源頭生活的人們正在竭盡全力:賀蘭山圍封保護工程啟動了;黑河下游生態治理工程啟動了;胡楊林保護工程啟動了……阿拉善盟盟長吳金亮告訴記者,他們正在實施“轉移發展戰略”,就是在國家幫助和自身努力下,把全盟3萬多從事牧業生産的人口逐步移出來,遷移到農區發展舍飼圈養,移到城鎮從事其他産業。

  記者盼望當地“轉移發展戰略”能早日實現,這樣沙塵源頭的駝羊就會過上“幸福”生活:不再為饑腸碌碌而奔波,不再因風沙緊逼而倒臥牧場。(新華社記者姜在忠 殷耀 柴海亮)


責編:苗展   來源:新華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