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上海申報2010年世界博覽會

一個硬道理 強勁主旋律——上海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啟示
02月26日 10:48

  新世紀開局之年,上海經濟總量已近5000億元,人均GDP突破4500美元,進入世界中等收入國家和地區水平之列。

  與時俱進,奮發有為。一曲“發展是硬道理”的主旋律,始終在這座前進中的大都市奏響。

  (小標題)在大膽創新中謀求發展

  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首先要大膽改革。多年來,歷屆上海市委每年都要把全市各委辦局的負責人召集起來,關起門來進行實實在在的理論務虛。大家在回顧過去一年工作的同時總要捫心自問:“思想解放了沒有?膽子大一點沒有?步子快一點沒有?”明鑒得失後,再討論新一年的行動方略。

  為了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上海人民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大膽試、大膽闖,在20世紀最後十年實現了“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

  1992年,上海決策層果斷提出“土地批租”方案,改變長期以來“抱著金碗沒飯吃”的局面。他們充分利用上海土地資源級差地租的市場杠桿,為急需大規模改造和建設而又十分缺錢的城市基礎設施“輸血”。實踐證明,土地批租不僅迅速突破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瓶頸”,而且引發了城建投資的聯動效應。據統計,這十年上海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固定資産投資近4000億元,其中近八成資金是來自突破傳統投融資體制“禁區”後的廣泛融資,市政府的財政投入只佔五分之一。

  時不我待,上海人民抓住了一次又一次加快發展的大好機遇,浦東開發開放全力出擊,物價體制改革及時開啟,住房制度改革順利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探索前行,國有企業改革步步深入……一個個理論與實踐的“禁區”,被上海人民的大膽創新而逐個突破;這些創新和突破,又不斷地推動著上海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回首十年成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黃菊體會良多。他説:“在改革的攻堅階段,我們更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保持和發揚開拓進取、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狀態。”正是憑著這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上海人民抓住了20世紀的最後一次機遇,從計劃經濟體制下走出來,積小步,邁大步,不停步,用較短時間鑄成上海今天的輝煌。

  (小標題)在確保穩定中促進發展

  改革發展,觸及了這個特大型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這些年,上海完成了100多萬人口的大流動、140多萬居民的大動遷、150多萬職工大轉崗。整個上海,幾乎都被“翻新”了一遍。

  事非經過不知難。對上海決策者來説,這樣的大變動、大調整,既沒有成功先例可資借鑒,又不能畏首畏尾、裹足不前,惟有勇敢地探索前行。稍有處置失控,不僅前功盡棄,還極有可能影響社會穩定。改革、發展、穩定的辯證法,時刻考驗著上海決策層的政治智慧。

  上海市委旗幟鮮明地認為,發展中發生的問題,只能在發展中用改革的方法來解決。市委書記黃菊對此更有“戰略”、“戰術”上的考慮:“在戰略上、全局上,改革是第一位的,以改革促發展;在戰術上、具體工作中,穩定則是第一位的,以穩定所承受的程度來決定改革的力度和發展的速度。”

  今天探究上海的發展軌跡,可以清晰發現,上海的發展其實是在兩條相輔相成的“平行軌道”上向縱深推進:與不斷解放思想、促進改革、加快發展這條主線並行的,是上海決策者傾心運籌的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使之時刻成為上海改革、發展的“減震器”和“助推器”。

  再就業服務中心,就是上海經濟發展進程中的一大創舉。1996年,當上海在全國率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基本框架的工作進入決戰階段,下崗職工再就業的矛盾也十分突出,如果不解決好這一階段性矛盾,勢必影響到決勝的全局。為此,上海市委主要領導同20多個政府職能部門和社會團體反復協商、精心設計,創造性地探索出一個適應上海再就業新形勢的管理模式——再就業服務中心。作為專門承載國有企業職工從企業走向勞動力市場的仲介機構,中心於當年7月率先在紡織、儀電兩個行業試運轉,總結經驗後又在全市推開。

  如今,職工們不僅認同了到勞動力市場上找崗位,也增強了下崗再就業的心理承受力,再就業服務中心的職能已逐漸為市場化的就業服務體系所取代。而針對市場化就業難度較大的弱勢群體——40歲以上的女性職工、50歲以上的男性職工,上海的決策者又及時設計了一個“4050工程”,專門為他們提供就業指導服務。

  不僅如此。在舊區改造、工廠搬遷、城市建設、醫保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10年發展歷程的每一步,上海市委始終全面考慮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群眾可承受的程度,準確把握了各個時期三者關係的關鍵環節,認真解決影響三者關係的關鍵問題,及時疏導和化解前進中的各種矛盾,從而做到了改革、發展、穩定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決策者設身處地去謀劃,操作者將心比心去實施,在不斷推進改革、促進發展的同時,也為上海市民創造了一個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

  如今,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883元,市區居民人均居住面積超過12平方米,針對困難家庭的廉租住房制度試點也在全市鋪開;人們的生活方式從“單位人”轉向“社會人”,城鎮社會保障覆蓋率超過98%;全市有近百萬從國有企業下崗分流的職工,經過培訓和學習,走上了新的工作崗位……

  (小標題)在高起點上跨越式發展

  現代城市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城市只有在高起點上實現跨越式發展,才能在較短的時間裏崛起。上海發展之路,就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跨越。今天的上海,已經初步建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從當年傳統老化的工商業城市,脫胎換骨為輻射長江三角洲乃至全國的經濟中心城市。

  這一切,都離不開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高瞻遠矚。離不開黨的十四大報告為上海發展確定的戰略定位:“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儘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

  這十年,上海人民就是緊緊圍繞著中央對上海“一個龍頭、三個中心”的準確定位,循序漸進,真抓實幹。每個階段,每個時期,上海市委都堅持“開創性、操作性、堅韌性”的有機統一,一方面放眼全球經濟的風雲變幻,另一方面總攬上海改革的進程動態,不斷地在調整中謀發展,又在發展中作調整。一個個束縛發展的難關被攻克,一個個階段性目標被實現,一個個前所未有的輝煌被創造。

  浦東的開發開放,就是上海在高起點上推進跨越式發展的生動寫照。從1992年開始,上海掀起了浦東開發開放的熱潮,高標準的規劃迅速到位、高水平的建設迅速展開,十大基礎建設工程提前兩年完成,第二輪“十大工程”又催人奮進。不到5年時間,浦東建設就完成了從基礎性開發到功能性開發的跨越,一個現代化設施完備的新城崛起在黃浦江的東側,與浦西的上海城交相輝映。浦東開發開放10年後的今天,已經成為海內外許多金融機構和實力雄厚的大公司最鍾情的一片熱土。

  這樣的大跨越,在上海經濟增長動力機制的轉變中也可見一斑。數十年來,上海經濟一直以第二産業為主推動,經濟運行相對封閉。環顧國際國內,以工業為主體的生産中心城市不可能成為國際經濟中心。因此,上海大膽地把幾十年一貫制的“二、三、一”産業發展序列,調整為“三、二、一”,並以“壯士斷腕”的氣魄全面推進。一大批傳統企業被關停並轉,一大批新興企業蓬勃發展。十年磨劍,上海經濟終於從“調整中發展”轉變為“發展中調整”,傳統工業實現了“鳳凰涅(磐去石加木)”,新的支柱産業成為推進上海發展最活躍的力量,二、三産業齊頭並進,使上海經濟運行的抗波動能力空前增強。

  一次次高起點的跨越,使上海終於圓夢新世紀——城市空間佈局以大都市圈為起點,實現了從局限性的行政區域向建設大都市圈的跨越式轉變;城市功能的重塑以大流通、大服務為起點,實現了從單一性生産功能向綜合性服務功能的跨越式轉變;證券、外匯、保險、拆借四大金融市場和金屬、煤炭、航運等八大國家級物資交易中心相繼落戶上海,1000多個區域性和地方性市場應運而生,一個幾乎覆蓋所有生産要素和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市場框架體系基本成型。上海,終於從計劃經濟的模範執行區,一躍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先行區。

  站在20世紀後十年上海大發展的新起點上,面對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日益加劇和全國改革開放事業的縱深推進,上海市委和全市人民思路更加清晰,頭腦更加冷靜。在運籌謀劃上海新一輪發展時,按照江澤民總書記“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他們思考得更深、眼光更寬、要求更高了。“發展是硬道理”,在上海被賦予了與時俱進的時代內涵——加快提升上海的中心城市功能,增強上海的城市綜合競爭力,力爭在21世紀的頭十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一曲更加動人的新時代發展主旋律,正在上海奏響!(黃庭鈞 陸斌)


責編:曹勁   來源:新華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