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央行下調人民幣存、貸利率

降息的三大誤區
02月07日 07:56

  近一段時間以來,市場對降息的呼聲不絕於耳,並引起了廣泛關注。前不久朱鎔基總理在訪問印度時指出:“在當前的利率條件下,還是有一定的降息空間的”。央行行長戴相龍在記者招待會上也表示,央行將會根據國內宏觀經濟的變化及時研究利率政策,並使之處於一個適當的水平。這表明政府在降息問題上的態度已越來越鮮明。降息也罷,不降也罷,我不想多加評論。但是對於降息究竟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解決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矛盾這一基本問題,是在政府決定降息之前需要明確的。我認為,在關於降息的討論中,主要存在以下三個誤區:

  誤區之一:降息是由於美元利率低於人民幣利率

  這場降息討論的起因,在於美元利率降低到人民幣利率之下。受美國經濟衰退和“911”恐怖襲擊事件的影響,美聯儲連續多次下調了美元利率,以減輕衰退壓力和刺激經濟復蘇。在美元利率降低到人民幣利率之下以後,一些人認為,在盯住美元的人民幣匯率決定機制下,人民幣利率應隨美元利率降低而降低。其實不然。一國的貨幣政策(包括利率政策)主要是根據本國的經濟運行狀況進行調整,或刺激,或抑制。各國在經濟增長、物價水平、證券市場和資本市場運行狀況等方面各具特點,就決定了各國在利率政策的選擇上不可能完全一致。即使在金融市場開放、資本自由流動的發達國家,各國的利率水平也存在較大差異。如日本長期實行的低利率政策明顯不同於歐美國家。就我國的情況而言,長期以來人民幣利率與美元利率相背離。就在美國開始降息之前,人民幣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僅相當於美元利率的一半左右。産生這一差異的原因,一是中美兩國在宏觀經濟運行狀況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依據這些差異所確定的利率調整方向和時機就不可能一致,利率水平的差異也就不可避免。二是由於我國現代金融體系不健全,主要依靠不開放國際收支中的資本賬戶來限制資本流動、防範金融危機,在資本市場封閉的情況下,利率的差異並不會直接引起資本的流動和匯率的變化。因此,人民幣是否降息與美元利率的調整之間不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

  誤區之二:降息可以刺激股市回升

  去年以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證券市場一直低迷,滬深股市曾創近年來的新低,相當部分機構和個體投資者損失慘重,對宏觀經濟運行也産生了財富縮水效應。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人認為,降息可以引導資金進入證券市場,緩解國有銀行抽回違規信貸資金後市場資金不足的矛盾,使股市重現昔日的繁榮。應當説,在正常市場狀態下,利率下調降低了儲蓄存款的收益,居民會在存款和投資之間重新權衡,部分資金向證券市場分流,增加了股市的資金供給,股價因此可能回升。但是,現階段我國股市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並不是資金供給不足,而是證券市場缺乏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如國有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國有股減持方案懸而未決;上市公司贏利能力差,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加入WTO以後部分上市公司前景令人擔憂;仲介機構弄虛作假,欺騙股民;大戶惡意炒作;等等。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根本解決,即使降息後大量資金進入,也只能支撐證券市場一時的虛假繁榮,掩蓋其深層次矛盾,並不能促進證券市場的長期穩定發展。同時,目前居民預期尚未根本改善,儲蓄存款目的差異明顯;散戶對證券市場弊端的認識逐步深化,投資行為更加謹慎,在降息空間十分有限的情況下,降息能否引導資金大規模進入股市,值得懷疑。

  誤區之三: 降息可以刺激投資、消費需求

  2001年,在世界經濟增長普遍減緩並對我國經濟發展構成較大負面影響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一枝獨秀在相當程度上得益於國內投資、消費需求的強勁擴張。今年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增強,前景不容樂觀,一些人認為,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同時,降息可以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提高投資預期收益,也可以提高即期消費傾向,降低信貸消費成本,從而刺激投資、消費需求擴張,達到促進國民經濟穩定增長的目的。但是,從近年來經濟運行的實際狀況看,制約投資、消費需求擴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降息對於刺激投資、消費需求增長的作用十分有限。

  抑制投資需求增長的主要障礙,一方面是生産能力嚴重過剩,導致企業之間為爭奪有限市場空間展開了更加激烈的競爭,價格不斷下降,投資風險增加,投資回報降低,企業投資意願減弱;另一方面是金融機構為了提高資産質量、防範金融風險,加強了信貸管理,相當部分迫切需要信貸資金支持的非國有企業、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難以得到銀行的資金支持。同時,能夠得到銀行資金支持的部分國有企業改革尚不到位,對利率變化不敏感。因此,貸款利率高低並不是當前投資增長的制約因素,也難以通過降息的辦法達到刺激投資增長的目的。

  抑制消費需求增長的主要障礙在於:目前佔總人口60%以上的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緩慢,負擔較重,加入WTO對我國農業發展、農民收入增長和農村市場擴張都將帶來較大衝擊;在經濟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城鎮失業、下崗工人增加,低收入群體擴大;經濟落後地區經濟發展尚未進入良性擴張軌道,居民收入增長緩慢;等等。從中長期看,只有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才有可能促進消費需求的持續穩定增長。(余 斌)


責編:小荷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