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寧願丟一個歷史學家,也要多一個‘自然之友’” |
02月04日 11:54 |
|
|
在"自然之友"儉樸的辦公室裏,我與會長梁從誡先生作了一番交談。
談話將結束時,他仍意猶未盡,從桌邊拿起了3張圖表向我展示,這是他剛為北京的中學教師作環境教育報告而繪製的。其中一張是中國的人口分佈圖,一張是全國的自然生態植被分佈示意圖,另一張則是從漢代以來,我國的人口增長圖表。梁從誡用極富感染力的語調給我解説:從這3張圖表看,中國絕大多數人口都擁擠在東部狹小的土地上,而人口卻不斷增長,特別是新中國初期的30年,呈陡然激增態勢;大面積天然綠色林帶在人類的侵蝕下驟減,已退居中國版圖邊緣地位,面對這樣的生態環境和生存現狀,難道我們不應感到萬分憂慮嗎?難道我們還不應奮起做些事情嗎!
我想,這是他發自內心的聲音,也是7年來,他每一天都傾力忙碌的動因。
*"寧願丟一個歷史學家,也要多一個'自然之友'。"
1993年6月5日,正是當年的"世界環境日"。在北京郊外一座公園的古塔下,一群知識分子通過聚談環保得出了一個共識:為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青山綠水,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組織起來,行動起來。
第二年3月,由這次聚會參加者發起的"中國文化書院 綠色書院",經過一年的艱難申請宣告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家民間環保組織,梁先生也以"保護自然、善待自然"的宗旨,親切地稱自己的組織為"自然之友"。他便是"自然之友"的領導人。
梁先生原是研究歷史的學者,他的祖父為著名維新思想家梁啟超,父親是被譽為"國寶"之一的中國建築史學奠基人梁思成,母親林徽因是品貌超群的一代才女。雖然與長輩研究的志趣領域不同,但長輩治學為人的操守,卻潛移默化地濡染了他。
對於家世,梁先生從來都很淡漠。唯有一件事,他倒願意回溯:那是抗戰初期,他母親因疾病纏身久臥病榻,而日軍鐵蹄步步進逼,局勢危若累卵。他聽見母親和父親商量,如果日軍打到家門口,就一起投入窗外的長江。"那我怎麼辦?"年幼的梁從誡問。"真要到那時候,也就顧不上你了。你不是從小就聽我們講中國的士大夫精神嗎?"
後來,在史學領域研修梳理經年,梁從誡對所謂"士大夫精神"有了感悟。他曾説,"如果説我從祖父和父母身上繼承了點什麼的話,那也就是一點信念:一個人要有社會責任感。"
"就我來説,是有機會和條件去國外,過一種養尊處優的生活的。但我自知,那不是我想要過的生活,我要做的事是為自己祖國竭盡全力,去盡一種社會的責任。正是出於責任感,我投身於環保。"
關於梁從誡置身環保事業,學界泰斗季羨林先生曾作過如下評説:"從誡本來是一個歷史學家,如果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的話,什麼風險也不會有,就能有所成就的。然而,他不甘心坐在象牙塔裏,養尊處優;他毅然拋開那一條'無災無難到公卿'的道路,由一個歷史學家一變而為'自然之友'。這就是他憂國憂民憂天下思想的表現,是順乎民心應乎潮流之舉。我對他只能表示欽佩與尊敬。寧願丟一個歷史學家,也要多一個'自然之友'。"
*克林頓説:"哦,那是我的表親!"
1995年秋,梁先生聽到了一個壞消息:"滇金絲猴的生存棲息地受到了嚴重威脅!"
滇金絲猴生活在雲南西北地區,它們的數量極其稀少,屬國家一級珍稀保護動物。然而,1995年,當地政府為解決財政困難,竟決定砍伐這裡10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一位曾在白馬雪山拍攝滇金絲猴的雲南林業廳的職工、環保志願者奚志農聽到此訊非常氣憤,他開始為金絲猴的命運上下奔走,四處呼籲,卻毫無結果。
情急之下,奚志農把滇金絲猴面臨的危急處境,寫信告訴了北京《大自然》雜誌的主編唐錫陽。唐先生一面寫信向國家環境委主任宋健反映情況,一面又把危情轉告了好友、"自然之友"的會長梁從誡。
梁先生聞訊後,馬上通過"自然之友"的新聞界會員朋友,在報刊迅速報道傳播滇金絲猴生存環境面臨威脅的事實;爾後,又直接向中央有關領導寫信呼籲,獲得了一位副總理的正式批示,繼而另一位領導也作了批示。有了兩位中央領導人的明確批示,才制止了雲南德欽縣對天然原始森林的砍伐,國家為此給予了當地大筆財政補償。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98年,人們竟發現,那裏的天然林砍伐行為,並沒有真正地終止。梁先生再次請"自然之友"身在媒體的會員,迅即將這一情況通報中央電視臺。電視臺記者很快趕到滇西北進行現場採訪,並在《焦點訪談》節目中,將此事向社會曝光,強有力的輿論監督力量,迫使當地政府部門迅速採取措施,切實嚴令禁止了對原始天然林的砍伐破壞。滇金絲猴最後的棲息地終於保存下來。
1998年,克林頓訪華期間,特意安排在桂林與中國民間環保人士討論環境問題。梁先生將"自然之友"會員奚志農拍攝的滇金絲猴母子的照片,作為禮物送給克林頓。
克林頓饒有興致地問:"這種金絲猴的數量還有多少?"
"不足1200隻。"梁先生説,"而且據我們所知,這是靈長類中除了人類之外唯一的紅唇動物。"
克林頓認真地端詳照片:"哦,那是我的表親!"全場聞言大笑起來。
*保護藏羚羊
藏羚羊是我國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種,現今也成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的羊絨可以織成披肩,其價值比同等重量的黃金還貴。利欲熏心的盜獵分子,經常開著車,在高原上大肆追殺藏羚羊。近年來,藏羚羊已經從幾十萬隻驟減到7萬餘只,成了真正的瀕危物種。
為保護藏羚羊,青海省治多縣縣委副書記索南達傑帶領一支隊伍,與盜獵分子進行頑強鬥爭,並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為紀念心目中的英雄,在那裏探險和拍攝藏羚羊的環保志願者楊欣決心在可可西裏的長江源頭建一座"索南達傑"自然保護站。為籌款,楊欣閉門一個多月寫就《長江魂》一書,而後將書給企業作抵押,向廠家訂購保護站設備。
梁從誡得知了此事,旋即給楊欣打電話,"你到北京來,我給你組織演講報告會,咱們一個學校一個學校講,一個學校一個學校賣書,賣書還錢!"那個炎熱的夏天,梁先生和楊欣等幾個志願者在首都高校不停地演講、賣書。
1998年10月間,英國首相布萊爾訪華。梁先生了解到英國是藏羚羊絨製品的主要經銷國,便致信布萊爾,籲請他有效制止英國國內藏羚絨的非法貿易,保護藏羚羊。布萊爾很快復信表示同情和支持。布萊爾特意安排時間與梁先生共商對策。回國後,布萊爾又指示英國環保部門關注這一問題。
1999年2月1日,梁先生又向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林業局提交了《"自然之友"關於保護藏羚羊問題的報告和建議》。建議由中央主管部門對藏羚羊保護工作實行統一領導並建立青海、西藏、新疆3省區聯防制度。國家林業局參考"自然之友"建議,從4月至5月在3省區開展了一次大規模反盜獵的"可可西裏一號行動",獲得重大戰果。
就在這一年的5月,67歲高齡的梁先生和老伴,和幾個"自然之友"會員、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的中國代表,一起登上了4000多米高的崑崙山口,參加了燒燬收繳的400多張藏羚羊皮的活動。
*如果環保工作一呼百應,那就不用我們做了
"自然之友"這個民間環保團體沒有經費來源,完全靠國內外團體的捐資和志願者的捐助。梁先生就先將自己的積蓄拿出來,作為團體開始活動的經費。誠如梁先生所言,熱衷環保的都是有社會良知的好人,自私冷漠者不會關心。
梁先生和志同道合者們給"自然之友"確定的行動宗旨是:"不唱綠色高調,從身邊一點一滴做起,以環保教育為主,提高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的環境保護意識。"
幾年前,年近90歲的日本治沙專家遠山正雄,千里迢迢來到中國內蒙古恩格貝沙漠植樹,從此把那裏當成了家。當梁先生聽説至今沒有中國志願者去參加植樹時,深為震動地説:"這太不像話了!別人不去,我們'自然之友'不能不去。"從此,自費買樹苗、自費去恩格貝沙漠植樹,成了"自然之友"組織的固定活動項目。
如今,"自然之友"已有許多會員和1000多個會員團體。每一年,"自然之友"都會增加新的環境教育項目,比如"羚羊車"流動環境教學網計劃;與全國青少年基金會合作,在廣大農村開展"綠色希望行動"。
7年來,他們舉辦了由專家主講的"綠色講座"30余次,會員應邀到各學校、團體作報告或講課百餘次,多次組織中小學生環保(冬)夏令營及"大學生綠色營"活動,參與出版了多種環保主題出版物。
此外,"自然之友"還積極參與解決具體的環境問題,曾就治山和治水的關係、首鋼搬遷、城鎮消費野生動物等問題通過全國政協渠道向政府提出相應建議,並通過傳媒很好地宣傳了"自然之友"的環保主張。
2000年,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和香港"地球之友"協會,共同將"地球獎"頒發給梁從誡先生。梁先生在答謝辭中説:"什麼時候,像我這樣的人多到得不了獎就好了!" (東平)
梁從誡簡介
梁從誡,男 ,1932 年生於北京
1950-54 北京大學歷史系學生
1954-58 北京大學歷史系研究生
1958-62 雲南大學歷史系教師
1962-69 北京國際關係研究所研究人員
1969-78 文化革命期間下放江西某“五七幹校”勞動
1978-88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
1988- 中國文化書院歷史學教授
198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
1994-“自然之友”( 中國文化書院 綠色文化分院 ) 會長
1998- 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 ( 兼 )
梁從誡多年從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曾參與過《中國大百科全書》早期的籌備和編纂工作;1988 年轉到民辦的中國文化書院工作;1993 年開始關注民間環境保護活動。1994 年 3 月,領導創建了中國第一個群眾性、會員制的民間環境保護組織——“自然之友”(即中國文化書院 綠色文化分院)。作為會長,梁從誡是“自然之友”各項活動及行政管理的主要組織者和負責人。五年來,“自然之友”主要作了以下一些工作:
1. 中國首次開展了民辦的群眾環境教育活動,組織了向會員和公眾普及環保知識的“綠色講座”,聽眾超過兩千人次。出版了近年來最受歡迎的環保兒童讀物之一《地球家園》。
2. 首次舉辦了民間性中小學教師環境教育交流培訓活動,兩次組織中小學教師到德國、荷蘭就青少年環境教育問題進行參觀學習。
3. 在中國首次進行了“報紙環境意識調查”。連續三年對全國主要報紙的環境報道進行了系統統計和分析,對它們的環境意識給予了科學評估。
4. 通過全國政協等渠道,向中央有關部門提出了涉及北京環境污染治理、江河源生態保護等重大環境問題的建議。
5. 在中國首次組織志願者自費到內蒙沙漠和陜北的植樹活動,並多年堅持。
6. 為宣傳保護野生鳥的重要意義,在中國組織了第一個群眾性業餘觀鳥小組。
7. 積極參與並通過向中央有關領導直接反映情況的方式,促成了對滇西北德欽縣原始森林及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的保護。
8. 在社會上積極宣傳保護長江源生態及青藏高原野生動物(特別是藏羚羊)的重要意義和緊迫性,積極支持了可可西裏地區的反盜獵行動,建議並促成政府主管部門在保護藏羚羊方面採取了重大措施。
9. 為保護生態資源,制止大規模獵殺野生動物的惡潮,99 年組織北京多家環保團體共同發“不買、不做、不吃野味”的倡議書。
10. 與國外環保組織和傳媒進行了大量交流,宣傳了中國的環境政策和民間的環保活動。
此外,梁從誡個人還有以下活動:
1. 到各大、中小學作過近百次環保講演,1998 年 7 至 12 月在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了十年《人生熱線 環保專欄》,取得很好效果。
2. 接受了上百次國內外報刊、電臺、電視臺採訪,發表了十幾篇有關環境問題的文章,通過傳媒體了大量環保宣傳。
3. 以全國政協委員身份,在政協八屆四次會議上,作了《大聲疾呼,加強環保》的發言,是歷次政協首次以環保為主題的大會發言:在歷次政協會上都提出了有關環保的重要提案。
4. 1998年克林頓訪華期間曾代表自然之友和其他民間環保人士一道在桂林與他座談;1998 年 10 月英國首相布萊爾訪華期間,曾會見他並以個人名義向他遞交了要求在英國禁止藏羚羊絨貿易的公開信,布很快回信表示支持;1999 年 2 月應邀參加了歐洲議會綠黨黨團會議,在會上發言介紹了中國的環境政策和民間環保運動發展情況。
5. 1995年,在東京獲得由日本《每日新聞》和韓國《朝鮮日報》聯合頒發的《1995 年亞洲環境獎》。
6. 由於梁從誡多年來積極參與了保護中國文物的活動,並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1998 年被文物界推選為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
7. 1999年 7 月,由於在民間環境保護運動中所作的貢獻,獲得由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和香港“地球之友”共同頒發的 99 年“地球獎”。
8. 1999年 12 月,為表彰幾年來在環境教育和保護野生動物方面的貢獻,梁從誡獲中國環境新聞廠作者協會和國家林業總局先後頒發的“ 地球獎” 和“大熊貓獎”。
9. 2000年 8 月,梁從誡榮獲 2000 年菲律賓“麥格塞塞”獎,此獎以菲律賓前總統命名,是專為在社會活動方面有傑出貢獻的人士而設,有的國外報刊譽之為“亞洲諾貝爾獎”。摘自(天地人和)
|
責編:陳玥 來源:人民日報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