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安然破産案警示:信用評級不是保險箱 |
02月04日 17:27 |
|
|
美國安然公司破産案調查的不斷深入,帶給世人越來越多的警示和思考,曾被市場奉若神明的信用評級行業也受到了質疑。這對於我國剛剛起步的信用評級事業來説是福還是禍?
動蕩的市場經濟中,投資者需要一個理性的標尺,來判斷投資的風險有多大。信用評級機構正好可以滿足人們的這一需求,為投資者提供一個規避風險的參考值。可就是這樣一個“僅供參考”的工具,近年來卻因人們的日益關注而一路走紅,大的信用評級機構一個業務聲明,就可以引發股市地震,讓評估對象遭受重大損失,經營突陷困境。眾多的投資者如此依賴信用評級,以至於把自己對未來的判斷權、決定權放心徹底地交給別人,這實在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安然公司破産案中,標準普爾和穆迪兩家信用評級機構被懷疑,是由於他們在安然公司提出破産保護申請前不久還對其保持著較好的信用評價。這也許怨不得標準普爾和穆迪,因為他們是依據安然公司公開發佈的資料對它做出評價的,而法律規定,發佈者對這些資料的準確性承擔法律責任。顯然,企業自己公佈真實準確的信息資料,是信用評級機構對企業做出準確信用評價的前提。如果企業公佈的信息資料本身就是虛假的,信用評級除了誤導投資外,還有什麼價值呢?
近年來,接二連三的上市公司醜聞,使我國企業以及為他們進行財務審計的會計機構信譽一落千丈,投資者普遍感到迷惘。這對新興的國內信用評級行業來説是個大好機會,可能會有更多的投資者把信賴的目光投向有限的幾家信用評級機構,至少,人們相信這些機構分析更全面,判斷更專業。這正是日前召開的一次專業座談會上,我國信用評級業被譽為“朝陽事業”的重要原因。
機遇從來都是與挑戰共存的。“朝陽事業”首先需要信用評級機構自珍自愛,堅決杜絕信用等級與金錢挂鉤的問題。同時,投資者也應當認識到,信用評級不是保險箱,而只是給投資提供了一個參考值,風險最終還是要投資者承擔的。弄清這個基本道理,投資就會多一分理性,多一分成功的希望;信用評級機構也會減少壓力,輕裝前進。(張建高)
|
責編:栗原 來源:新華社
|
|
|
|
|
|
|